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从绝对音感开始的指挥之神 > 第4章 波莱罗

第4章 波莱罗

第4章 波莱罗

陈秋并不知道有人在背后喷他。

他回到自己父母留给他的音乐厅里后,便找到了相关的乐谱进行研读。

与此同时,他还找到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录音。

音乐厅不大,但很干净,很空旷,没有任何人气。

陈秋看着音乐厅,心中略有一些怅然,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径直走向音乐厅后面的小屋子,也就是他的住所处。

将桌面上的杂物随便扫到一边后,便直接坐在地面上,依靠着沙发,播放起了乐队的录音。

陈秋拿起手中的乐谱,根据自己的习惯开始制作蒙太奇谱以及标记注意点。

因为越是强大的团队,他们越懂在舞台上要看指挥这件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该曲采用了扩大的三管编制管弦乐队,其独具特色的音色对比与统一处理,让这一首作品成为全球很多乐团的试金石之一。

目光格外认真。

正如同他刚刚醒来时候所感受到的那样,自己耳朵的听力增长了不少,他对于音乐之中细节的把控能力也是越来越强。

甚至更为极端的,不给拍子给乐队的感觉也是不一样。

这些还仅仅只是大方向上的抉择,小方向上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会完全自己弹自己的,不管指挥在上面怎么引导都不在意。

陈秋现在所做的,便是分析乐谱。

速度尽可能保持不变,但是前后最好有一个速度差。

这个就需要用脑子去思考分析了。

但是在真正进入音乐工作状态后,他所有的精神完全集中,彻底认真了起来。

尽可能让自己在舞台上的时候,不需要乐谱也能大概知道音乐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但是首先,你需要在所有人的干扰下能有担任节拍器的功能,能准确无误地敲出相对应的节奏,这就已经足以刷去一大波人。

也同样有人觉得,波莱罗舞曲的力量应该是线性增加的,最好让所有人都察觉不到音量已经从一开始的弱,变成了最后的强。

舞台上的时候他需要去提醒每个乐器什么时候进,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这个是最基础的。

其次他还需要掌控音乐本身的感觉,在合适的时候带动乐团的感觉。

差不多2-3点的样子。

之前在柏林爱乐二团当指挥助理,副指挥的时候,这些事情他经常做。

这个音乐的感觉?

这个细节的力量?

如果自己当初也能有这个耳朵,自己就不会在二团的指挥助理上蹉跎那么久了。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这一首作品考验的方向在于指挥对于乐团整体情绪的把控。

当然!

指挥在越强的团队中其实能起到的作用越大。

对于指挥家本身对于每个乐器的思量都有所考验。

很多人以为指挥在手上挥动的仅仅只是打拍子就可以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形节拍器。

越是普通,乃至于落后的乐团,他们对于指挥越是不在乎。

陈秋听着耳边音乐声,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确定每一分每一秒自己应该听到的内容是什么。

例如维也纳爱乐那种脑子略微有病,碰到不喜欢的指挥就完全不理会他,自己全程全自动的,不算在内。

一直到最后恢弘的合奏响起的时候,才如梦初醒一般,惊觉变化。

三八.六.一六六.二一一

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指挥并不仅仅只是站在舞台上表演,或者说在台下单纯的排练。

果然,想成为顶级指挥并不仅仅只有基本功以及刻苦就可以的。

当时因为耳朵属于中等偏下的状态,他即便很多分析都做完了,在演出的时候也听不出特别多的小错误,细节方面做的特别差,所以二团主指挥都换了三四茬了,他都没有办法从指挥助理升到指挥。

如果在平常的时候他可能还会比较疲软,没啥追求。

有人会觉得,波莱罗舞曲的力量应该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增加,就如同上台阶一般。

C大调,4/4拍,单乐器以及多乐器的结合。

其次,你还需要知道什么什么时候合拍,什么时候分拍。

不管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又或者是为了原主的梦想。

还好,陈秋的脑袋非常好使。

三个作品,他最终决定了自己应该选的作品。

他必须将二团的指挥拿到手。

这也是陈秋所要抉择的。

“波莱罗”原指一种西班牙民间舞形式,拉威尔创作的《波莱罗舞曲》没有将已有的民间舞曲音调再“加工”,而是依照其个人的理解,重新加以创作。

合拍分拍给乐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也便是陈秋选择这一首作品的主要原因。

和速度是一样的,音乐的力量也是如此。

嘴角不由得扬起。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一首作品考验的方向在于指挥对于乐器之间交响和声的把控。

但是现在……

《波莱罗舞曲》

唯独波莱罗舞曲,这一首作品考验的是指挥对于单个乐器音色的把控,以及乐器之间共鸣的理解。

天赋也是同样重要。

陈秋摇了摇头,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杂念全部刨除到了一边,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接下来所要准备的作品之上。

两者其实都有道理。

整体的音响效果应该表达出什么样的感觉。

实际上,指挥要做的事情很多。

《波莱罗舞曲》,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于1928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题献给舞蹈演员伊达·鲁宾斯坦,并于同年在巴黎歌剧院首演。

正如同绘画一般,点线面,究竟是用面去作画还是用线去作画,都归属于个人的理解。

速度最好是匀速上升的,而并非是简单在最后的时候直接增加。

与之前的状态有了非常鲜明的反差。

他低着头聆听着其他乐团对于波莱罗作品的演奏,眼睛微微眯起,沉思着自己对于这一首作品的理解。

……

时间很快流逝,在还没有感觉的时候,二团的指挥考核便已经到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