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的红楼生涯 > 第233章 争议再起

我的红楼生涯 第233章 争议再起

作者:千斤顶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9 22:47:16

第233章 争议再起

第233章 争议再起

“今年的辽饷居然需要五百万两,莫非辽东那边的将士打算天天吃山珍海味吗?

但是最让真感到吃惊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你们这些内阁的哥老们,居然让这个折子给通过了?”

大明宫御书房

昌平帝将手中的折子甩到了内阁首辅汪知节的脸上,消瘦的脸上阴云密布,仿佛立刻就会爆发。

汪知节跪在地上,头垂在地上一动不动,简德三、杨继林、等三人也跪在身后。

等到昌平帝说完后,汪知节这才低声道:“陛下恕罪,容老臣为您道来。”

昌平帝冷冷的看了他一眼,“说……朕倒要看看你能说出什么子丑演卯来?”

汪知节苦笑道:“去岁,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围攻沈阳城,虽然如今已被击退,但辽东军损失颇重。

为此西宁郡王这段时间不断的上折子请朝廷拨发粮饷、器械并修缮沈阳城墙,光是这些东西就需要至少三百万两银子。

平西郡王还在折子里说,去岁的那场大战,辽东军虽然给予了后金大军以痛击,但自身也损失了近两万人,光是补充这些兵员缺口和对战死将士的抚恤,对有功将士的褒奖也需要上百万两的银子,这些林林种种的东西加起来,五百万两银子似乎也不算多。

老臣和诸位阁老考虑到这点之后,才在折子上批复了同意的。”

“这样啊。”

他依旧面色平静道:“陛下此言谬矣,定远伯纵使没有从盐商那里抄家,辽东的局势也不会为此而有任何改变。

如此一来,一个月不到,一千万两银子就这么花出去了,朕还是头一次发现,汪爱卿还真是挺会花钱的。”

说到这里,昌平帝站了起来,在御书房里走了几步后,突然对着跪在地上的汪知节等人说了一句:“自从谈卿云被革职后,内阁便一直没有再增加人,朕拟让内阁增加新人,不知诸位爱卿可有好的人选推荐啊?”

昌平帝冷漠的一笑:“银子呢……这五百万两银子从哪出?汪爱卿莫非打算你们几位自己凑一凑么?”

只不过,由于定远伯在扬州的一系列动作,西宁郡王索要的数目相对而言就多了些而已,老臣以为这也是人之常情。”

汪知节不假思索道:“老臣得到最新报告,定远伯贾瑜率领大军已在返回的途中。

而自从谈卿云被革职查办后,内阁成员便降到了四个人,至今已有一年多了。

大夏太祖建立大夏之后,为了增强皇帝的权力废除了宰相制。

倘若是一般人被一名帝王这般逼问,绝大部分都会被问得哑口无言,但汪知节显然不在此列。

五百万两银子啊,这可是往年朝廷半年的赋税,现在却被他说得好像五百两银子那么轻松。

即便是被昌平帝斥骂也能面不改色的汪知节等人听到昌平帝轻飘飘的一句话后,却如同听到惊雷般,面色立刻就是一变。

朕问你们,倘若贾瑜此次下扬州,没有抄了八大盐商的家,弄到了这五千六百万两银子,不知汪爱卿你们又要如何批复这份奏折啊?”

实在受不了的太祖便弄了個内阁制,为的是将皇帝从繁琐的政务解放出来。

感情这些银子不是你家的,所以花起来一点都不心疼是吧?

昌平帝气得不想再跟汪知节废话下去了,他干脆又拿出几本奏折摔在了龙案上。

听听……五百万两的巨款,却被汪知节说得如此风轻云淡理直气壮,昌平帝一时间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距离神京只有两三日的路程,等到贾瑜押解的那笔银子抵达神京后,便可即刻派人押解银子送往辽东。”

“这里还有清理黄河、赈灾、给九边拨发饷银等等,朕粗略算了一下,至少还需要五百万两银子。

内阁一般设有一到七名阁老,一般来说不管内阁成员有多少人,数目都是单位数。

饶是昌平帝心性隐忍,也忍不住气急而笑:“嘿……好一个无缝衔接啊!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夏太祖发现宰相废除之后权利是增加了,但工作强度也是呈几何倍数的增加。

西宁郡王同样会向朝廷索要粮饷、器械,银子照样是少不了的。

这种情况是很不合理的,因此昌平帝提出增加内阁人数并不算突兀,只是对于汪知节等人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毕竟内阁掌管的权利就这么多,人越少每个人掌握的权利就越多,现在昌平帝突然提出要增加内阁成员的人数,这对于习惯了手握大权的他们来说,又怎么舍得将到手的权利分给他人呢。

有心要反对,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而且他们自己也非常清楚,目前这种由四人组成的内阁无疑是不合理的,皇帝要恢复内阁人数是天经地义,他们根本找不出任何理由来阻止。

看到汪知节等人不做声,昌平帝总算是出了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讥笑,扭头对戴权喝道:“你这老货,汪阁老他们都跪了那么久了,也不知道提醒朕一下。

你还愣着干什么,赶紧扶汪阁老起来坐下。”

“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作为伺候了昌平帝多年的老人,戴权当然知道自己的主子就是故意让汪知节等人跪着的,但面上还是露出惶恐之色,伸手给自己来了两巴掌,这才喝令小太监们搬来了锦凳,并请汪知节等人坐下。

等到几人坐下后,汪知节才说道:“陛下,遴选阁老,按例要进行庭推,而后将名单送呈陛下御览。

老臣等提议,七日后开始庭推,老臣等人必将为朝廷,为陛下选出一位能干的阁老。”

“不……爱卿说错了。”

昌平帝摇了摇头:“不是一位……而是三位。”

“什么……三……三位?”

这下汪知节四人再也控制不住心情,惊讶、惶恐甚至不舍等神情全都呈现在脸上。

“正是。”

昌平帝道:“我大夏太祖自从开创内阁制以来,便定下了七人之数,只是朕继位的这些年一直忙于国事,将内阁之事疏忽了。

而且,这些年诸卿的辛苦朕也看在眼里,朕听文渊阁的人禀报,诸位爱卿每日忙得连解手的时间都没有,朕实在是不忍看到爱卿一把年纪了,还如此辛劳。

朕思前想后,打算将内阁的人数恢复到七人之数,这样也好让诸位爱卿不那么辛苦。”

听到这里,汪知节等四人心里甭提有多难受了。

他们很想告诉昌平帝,其实我们不怕辛苦,内阁的人数能不增加最好,再多的活我们也能干的完。

只是心中虽然是这么想的,但这种话打死也不能说出来,否则一旦传扬出去,那些言官御史能把他们给喷回老家。

尽管内心极度不适,但四人还是不得不唯心的向昌平帝道谢。

昌平帝又对四人讨论了一会政事,待到四人告辞而去,昌平帝的脸色这才缓缓阴沉下来。

他盯着门口的方向,良久才转过身子,对一旁的戴权道:“走……”

戴权赶紧问:“皇爷,回寝宫歇息吗?”

“不……去父皇那里。”

“太上皇?”

戴权拿着浮尘的手就是一顿,但很快便反应过来,随即朝外头喊道:“陛下摆驾龙首宫啦……”

不提昌平帝去龙首宫,汪知节四人回到文渊阁后,也坐了下来。

待到仆役送来清茶后,入口自微苦回味甘甜的茶水入肚后,四人的精神这才好了些。

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叶祚忍不住率先对汪知节道:“鑫山公……陛下要恢复七人制的内阁,看来是对我等开始不满了,咱们应该如何是好?”

汪知节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品着香茗,一旁的简德三也皱眉道:“倘若再增添三个名额的话,确实对我等有些不利,不过朝廷制度本就如此。

陛下这么说也是天经地义,咱们什么也做不了啊。”

武英殿大学士杨继林翻了个白眼,“现在知道怕了?前些日子老夫就说过,不能放任下面的人乱来,可伱们谁听了?

好家伙……一个个眉头都不眨的,大手一挥一千万两银子就这么出去了,感情你们是仔卖爷田心不疼是吧?

现在终于惹怒陛下了,看着吧……接下来几个月,大伙也别干别的了,为了这三个阁老的名额,下面的人非得打出狗脑来不可。”

如今内阁只有四人,其中汪知节和叶祚属于浙党,这两人在内阁中占据了一半的力量,再加上汪知节身为内阁首辅,可以说在内阁里,浙党占据了绝对上峰。

而杨继林是湖广人,属于正儿八经的楚党,像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冷嘲热讽的机会可不多,他当然不会放过。

汪知节眉头一皱,沉声道:“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既然陛下已经开了口。

接下来的庭推不仅要举行,而且速度还要快。”

“速度要快,汪阁老,您这是什么意思?”

一听到这里,杨继林和简德三心中立刻警觉起来,难不成这个汪知节还要往内阁里塞自己人不成?

他们俩人一个是楚党,一个是晋党,要应付汪知节和叶祚两个浙党已经很吃力了,要是进来的人里头再有一两个浙党,内阁可就真的成了浙党的天下了。

汪知节将两人的表情看在眼里,轻哼一声:“你们都想到哪去了,老夫之所以提议要尽快廷议,是因为老夫怀疑陛下心里已经有了人选,咱们倘若不尽快敲定人选,搞不好就会生变。

你们也不想陛下趁机将新党塞进来吧?”

“新党?”

一提到新党,几个人的面色便齐齐一变。

所谓的新党,是近些年来,朝堂上新出现的一股势力。

这些人对朝廷旧的保守势力极为鄙视,极力鼓吹实行变法,认为朝廷应该重新丈量土地,废除人头收税制度,改为按田的实际数量收税这才合理,为此他们不断上折子,建议昌平帝进行变法,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富国强民。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党的名气也逐渐增加,吸引了不少官员的加入。

不过从目前来看,新党的实力暂时还没法和以浙、楚、晋等旧党相比。

尽管如此,新党的出现还是让旧党们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叶祚冷哼一声,“新党……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而,根本不足挂齿。

这么些年了,他们也没能成什么气候。

不过老话说得好,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老夫以为,消息传出后,肯定会引得朝堂轰动,新党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所以各位阁老一定要加倍小心才行,一定不能让新党的人混进来,否则有一就会有二,届时咱们的麻烦可就大了。”

旧党们尽管平日里相互之间斗个不停,但在对付新党这块上,他们可是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点不劳您多说,我们自己晓得。”

杨继林也没了刚才幸灾乐祸的心思,虽然新党大都是由一些出身寒门的官员组成,但通过这些年,还是有不少新党开始爬到了较高的位置,要是一个不小心让他们钻了空子,那可就麻烦了。

汪知节轻轻翘了翘桌子,待到众人看过来后,他沉声道:“你们不用太过担心,新党如今羽翼未丰,就算给他们机会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拟出一个章程出来呈送陛下御览,老夫以为,内阁还是需要一些老成持重的人较好,那些嘴上没毛的人就不用考虑了。

这样好了,待会各位回去之后,仔细思索一下,两日后将各自的名单送到老夫这里来,再过五日便是大朝会的日子了,届时陛下肯定会在朝会提出庭推,咱们一定要准备好。”

众人立刻就明白了汪知节的意思。

他话里的潜台词便是,楚党和晋党可以再塞一个人进来,同样的,浙党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内阁的势力就变成了楚党和晋党各两名,浙党三名。

如此,内阁便可以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