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犁汉 > 第409章 国号

犁汉 第409章 国号

作者:痴人陈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20:15:56

第409章 国号

第409章 国号

张冲立泰之一字为国号,并未超出众多幕僚的认识。

因为自史以来,凡立国号者或是根据氏族名,或是根据所封爵名,或是根据发迹地来定国名。

如夏、商、周就是皆为氏族名,所谓夏者,在甲骨文上是蝉的象形字。而夏的开创者大禹,就是虫也。所以大禹所在的氏族就是尊崇蝉的,以夏为名。

后来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一方面就是取自己的氏族本名,另一方面是因为夏蝉这个事物本身就有很好的寓意。

首先蝉是从蛹到蝉又回到蛹这样周而复始的。这在当时就是一种不断循环的神秘,象征着生命的不断延续、复活永生。所以当时就有玉蝉一物,专门放在死者的嘴里,就是期冀死者如蝉一样精神不死,再生复活。

此外蝉本身又取居高饮清之意,其出自污秽、能蜕变转生化成高洁,它居高而鸣远、饮露而清高。

所以启以夏为国号,也是期望这些美义,期望他创立的朝代能万世不绝。

至于夏之后的商,也是如此,都是沿用的商这个氏族名。商之一族来源于天降玄鸟、降而生商。所以商在甲骨文中就是玄鸟下一个屋子,来反映这氏族起源。

商之后的周也是如此,在甲骨文就是田间种禾之形,这也反映了周人是以种禾为业的氏族。也正是他们周人所居于原,此原才叫周原。非是因为生活在周原,此氏族叫周。

此三代皆以氏族本名而为国号,其实质上也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此三代自授天命,非是授封。

如夏为王时,商已在。之后天命属商,所以商得天下。而商为天下王的时候,周就已经存在。后来周得天命,继而为天下主。

这些都是自授天命的。

而周之后的秦、新、汉皆非如此。

秦在甲骨文中为一种特殊的谷物,即草谷,是专门给牲畜吃的。而秦人就是给周王养马有功而得以封土为庸。之后秦王、秦帝,都是继续沿用了秦这个名字。这也说明,秦是从周命而继承来的,因为它是受周的册封而有。

秦之后为汉。刘邦用此国号是因为他是项羽册封的汉王,而项羽是代楚怀王而册封的刘邦。刘邦之后得了天下依旧以汉为国号,就说明他继承的是楚国的法统。而楚是当年周王所封,所以楚也是继承自周。所以这就是汉人自认为自己是承周的原因。

因为楚对秦非是继承,而是诛暴。秦使得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所以有陈涉初发难,首义于大泽乡,建立张楚。后有项氏虐戾灭秦,立楚怀王。尔后高祖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这一条法统就清清楚楚,也是刘邦依旧以汉为国号的原因。

而汉之后的新是如何?

汉成帝永始元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这就是王莽肇命于新都。

之后王莽一步步加九锡,代汉而立,建国号为新。

王莽取新为国号当然也有新制度、新气象、新朝之意,但更重要的是新为汉室对王莽的赐封,所以以新为国号,正说明他继承的是汉的正统。

而后面刘秀再立国号为汉,那就是恢复前汉正统,这就没什么说的了。

所以到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所谓立国号的背后不是立什么,而是为什么要立这个。

你用什么国号就意味你的法统来源,这是一点容不得马虎的。不是说你在哪里发迹,还是受封为什么公侯,就自然沿用的。

举个例子,司马昭当年一开始被曹魏封爵,可是新城乡侯,日后封为高都公。但为何司马昭不愿意领高都公呢?他为何后面让曹髦封自己为晋公?

就是因为前者封他,他后面篡命就代的是曹魏了。因为高都公是曹魏封他的,他以后立的朝代也该叫高朝。

但偏偏司马昭不愿意如此,因为他认为魏还算不得天下之主,只有汉才是。而他要继承的自然是汉这个一统王朝。

那这个和他请立晋公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司马昭用的是那条自乱世就广为人所知的谶言:

“代汉者,当涂高。”

对这条谶的不同解释,成就了不同人的命运。

袁公路觉得涂为路,而自己字公路,自以为名与字皆应谶,恰好他又从孙坚手里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于是自诩天命。

而曹操非要从汉室那里弄一个魏国,也是因为认为当涂高者,魏也。因为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之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阙或观;因其巍然而高,也称魏阙;“当涂而高”,即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魏阙”正是如此。

所以曹操称魏国,表面看是他击败袁氏夺得冀州,居于邺。邺又原是汉朝的魏郡治所;但其实质就是为了迎合“代汉者当涂高”的谶文。

而到了司马家这里,他们同样对这条谶文做了不同解读。

这条解读就是司马昭一开始被封为高都公。高都有城中当涂而高的楼台,正仿佛于“当涂高者,魏”,则司马昭之封“高都侯”,继承的仍是“代汉者当涂高”的谶文。

但因为魏也是高,那他司马昭要想证明自己比魏更有资格继承汉的正统,那就要比他更高。而晋就是进也,引申之,晋又有了上进、前进一类的美义。

所以司马昭专门跳出晋这个作为国号,就是在讲自己比曹魏更受天命,理应继续汉统。

不懂政治的人或者如在场的丁盛这些武夫肯定会对这一套嗤之以鼻,不就是个国号吗,至于这么玩弄文字,大丈夫所不取。

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国号从来就是和法统有关。一个政权的国号就反映着你的法统来源。

那法统为何重要呢?它实际上是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是让天下民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被统治。

为何历代开创之主,建国号都爱用春秋战国的国家名?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当时的天下共主周王所封,你用此国号就意味你继承了周的法统。

而周作为第一个攘括天下的大朝,继承其法统就能让其他地区的人接受你。

比如你是一个起自胶东的割据势力,筚路蓝缕而有天下了,然后你建立国朝叫莱。

按理说你这个国号没起错啊,因为你用的是你起家之地的国别名。但可惜,你这个名字是东夷人建立的国家,你叫莱国,和生活在关西的秦人们有何关系,我为何要让你统治?

当然你能得天下必然武力强横,所以不服就可以镇压。但总用**反而会越让你的政权丧失合法性,秦人的反抗没准会更加隐秘激烈。

所以你就不能取莱国为号,但你可以取齐国。齐作为周所封的大国,自然能继承周的法统。所以你得天下后,天下五湖四海的人都会认为咱们还是一家人。而一旦名正言顺,那你的统治就稳固。

这就是为何历朝历代不是将正统不是追溯到周,就是追溯到汉,或者追溯到唐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能名正言顺统治天下的法统来源。

当然还有另一条法统来源,那就是谶言。应谶言可比继承人间王朝的法统要来得更名正言顺了。因为直接是天授之,而王天下。

这也是为何曹操、司马昭等人都要用谶来包装自己,就是寻找更直接的合法性。

张冲既然将这些了解的这么透彻,那为何还要立一个莫名其妙的泰,而不是沿用魏呢?魏既受封于周,又合谶命所托,他又具有魏地,岂不是天然就该称魏王呢?

实际上,关于这一条,度满在和他私下中商谈的过程中,就问过张冲。彼时度满的意思也是称魏王,立国号为魏。

但张冲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法统不是来自于周汉、也不是来自于谶言。

他对度满道:

“我等何人?是贵胄之种吗?有尺寸之地作为基业吗?我等起义只为了那一句话,替天行道,吊民罚罪。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继续汉室,我们是要推翻汉室。我们也不是要继承周统,而是要建立一个我们黔首自己的统治。”

度满明白了,但他疑惑道:

“但如果我们不以周汉为正统,那天下其他地区的百姓们会心服吗?”

张冲笑道:

“这就是我更不愿意承袭周汉之统的原因了。周有天下要远比现在来得小,而汉所具之天下,又远远不是现在天下的全部。如果我以周汉为正统,那雪山之巅的百姓,或者漠北的胡人,他们为何要认你?”

度满张了张嘴,完全没想到张冲的雄心这么广阔,这大汉之地都无法填充其心胸了。

而这边张冲继续道:

“我要建立的是黔首为主的国家,你只要是黔首,是细民,是受压迫者,那就可以在我这里得到保护和认同。无论你是羌人、匈奴人、汉人还是月氏人,你只要是黔首,那你就是我们的一员。”

度满目眩神迷,从来没想过能将事情这么想,但他很快反应过来:

“那那些豪强富豪们怎么办?他们可不是黔首呀。”

张冲淡淡说了句:

“他们也会是。”

这下子度满了解了,再不提这个话。

只是他的心里对张冲充满了敬畏。这个敬畏不是对其权势,也不是对其可能伤害自己的畏惧,而是对张冲手段的敬畏。

张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既可以激进,又可以保守。既有理想,又如此现实。到底哪一个是他的行事风格。

张冲要是知道度满所想,必然会回他一句:

“第一流的智慧从来就是可以有完全相反的行事准则,并且能够并行不悖。”

他度满距离张冲真的还差远了。

对于这个差距,度满心知肚明,于是再次请教,为何起名于泰呢?

对于这个名号,张冲实际上也想了很久。

有一说一,他张冲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他自认为自己一旦成功,对天下、对百姓、对文明都将是开创性的大贡献。如此伟业,如何让他愿意承袭前代的称号。

就比如让他称魏王,但那魏国何德何能可以在张冲之前。别说前代之魏主,就是历史长河的众多魏王,便是魏武,也是不及自己的。

所以张冲已经想好了,要定就定一个新号。既有超世之功,自然当仁不让。

最后张冲反复想了想,在泰和太两字犹疑不定。

这两个字非常取巧,因为泰和太实际上一开始就是一个字。用这两字,无论是泰山军还是太平道皆会以为说的是自己,这就能大大加速两者的融合。

这一招张冲还是和后世的西魏学的。当时宇文泰改革,为了让胡汉两边都满意,就在制度上取了巧。就是他按照过去草原的八部大人制设置了八柱国之制,但在内里又只设了六个柱国。而在汉人眼里,六可不简单,周天子统合的就是六师。

所以宇文泰此举,既然鲜卑人看到宇文泰在回归胡人传统,又让汉人豪强们看到他逐步汉化,可以说双方都满意。

所以张冲这里也是学了宇文泰之故智了。

但无论是泰和太,实际上都是承接于太平道之法统。这条法统是暴力推翻汉室的,也是张冲要继承的。

因为他的源流很清楚,作为太平道人公将军之衣钵,泰山方之渠帅。转战天下,经营河济,在总道内乱中,拨乱反正,继承太平道。

这条源流是张冲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否认的,他麾下的吏士们也是在这一脉络发展壮大起来的。

此外,天下各州郡仍然有数量众多的黄巾兵还在坚持战斗。承认这份法统和源流,也能得到这些黄巾军们的拥护。更不用说,现在泰山军在继承了河北总道的遗产后,黄巾系的势力已经占据了泰山军的三成。

所以无论是考虑麾下黄巾军的情感还是要争取外州郡黄巾的支持,奉太平道这条推翻汉室,为民请命的法统都是必须的。

但到底是选泰、还是用太就有点拿不定了。

一开始张冲想用太为国号,因为这个名字为美号。以太为朝,期冀着此朝代疆域之广大,太乙环宇皆为国土。又期冀着太平之世,此朝百姓能安康乐业。

但最后度满想了想,还是建议张冲选泰。

因为用太还是用泰,有一个主体的区别。用泰,就是承认咱们泰山军依旧为主,太平道的那些就是补充,而反过来就不一样了。

而且度满还有个理由,实在让张冲无法驳斥。那就是度满说,咱们既然是继承太平道之法统。

那太平道秉持的是土德,所以尚黄。而咱们既然是继承此法脉,本就应该是木德,因为土生木嘛!

而咱们发迹的泰山,正为天下之东岳宗岱,本就为木德,以泰为国号,岂不是顺应了天地人三和?

他张冲既生于泰,又起于泰,更承于泰,岂不是天命所钟?

于是,张冲终下决议,立国号为泰。

又因立意为万民平等之意,又号泰平国,如后定鼎天下,能使得人间为乐土,也未尝不能为外邦人称赞一句“泰平天国”。

昨晚想了一下,还是将这一章补上。很多人看不出国号与法统的关系,只看到别人以春秋国家为国号就觉得就是这么用的。所以特用一章解释其背后的原因。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