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诸天养老从火红年代开始 > 第511章 511诺奖的野望与分房结果

第511章 511诺奖的野望与分房结果

就算没有岳文轩的提醒,家里的两个女主人也已经有了同样的想法。

解放前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每天都朝不保夕,这样的生活经历,让她们在生活上变得极为敏感。

为了保证票证制度的顺利推出,国家一直都在造势宣传,两个人都是有工作的人,而且都对时事很关心,对于票证制度的理解还算深入。

听了孙子的建议,老太太首先表示支持:“我早就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就是觉得不能买太早,有些东西不耐储存,买的太早也没地儿搁。”

“以后米面粮油布这些就是统购统销的商品了,就算家里有需要,也不能随便购买,首先手里得有票才行。

咱家的两个顶梁柱,哪一个饭量都不小,如果每个月只能按照规定的定量买粮食,咱家肯定不够吃,必须得提前想办法。

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倒是不用担心,咱们现在就可以多买点儿,但储备的粮食总有吃完的时候,以后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了。”黄怡君一脸的忧色。

因为只有追逐热点,才更容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甚至是大成果。

中西医科是新科室,相比其他重点科室,病床本来就有限,不可能大量的收治病人。

继续喧闹了几天之后,那些没有分到房子的人,不管接受还是不接受,分房的结果还是最终落实了下来,不会再改变。

红糖和白糖可以长久存放,而且在后面几十年都是稀缺物资,只要手里有红糖和白糖,无论缺什么东西都能换到。

岳文轩有几辈子的实践经验做参考,他提出来的建议,自然不会无的放矢。

“米面粮油这些不耐储存,肯定不能买太多。再说了,地窖和家里的空间有限,东西太多的话也放不下。

两个人不知道以后还有那么长的困难时期,当然不会想着储备太多,最后决定的储备数量比较保守。

因为这么做的不只是岳家人,这毕竟是总部大院,很多有点头脑有点长远规划的人家也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各家各户储备的东西不同、数量也有多有少罢了。

岳文轩入职之后就已经有了计划,在今后的几年里,他准备在心内科以及消化病方面发力,尽量多出一些成果,正好可以用来巩固他在这两方面的先发优势。

普通老百姓里面同样不缺乏有头脑的人,只是大部分人家生活太困难,就算有这个想法,手里没钱也无法实施。

由于岳文轩的病情诊断太过神奇,中西医科刚刚成立一个月,就已经人满为患,病人多到一床难求的地步。

也就是岳文轩有几辈子的生活经验,才能考虑到这一点。

所幸岳文轩在中医上的成就很高,在这个缺医少药、检测手段缺乏的时期,能够发挥的作用,甚至还要远远超过西医。

虽然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发展,但想让中西医真正的结合起来,能够各展所长,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至于红糖和白糖,因为平常用量少,一般人都想不到大量储存。

黄怡君不高兴的说道:“我这可不是杞人忧天,我这叫过日子有规划。我也是国家干部,觉悟不比你差。

国家这么大,难道还能让全国老百姓饿着不成?你这纯属杞人忧天。

岳文轩也不打算多说什么,只要有他在,家里就不用为了以后的生活担心。

新成立的中西医科,除了他这个主任之外,程校长还给他分配了六位手下,其中四位西医,两位中医。如何协调手下的中西医开展工作,如何让中西医真正的结合起来,岳文轩都得考虑到。

我要是不提前做好安排,从下个月开始,你可能就要吃不饱了,更别说天天吃肉。这两年你吃喝不愁,再过那种节衣缩食的日子,你未必能习惯。”

咱家总共就六口人,却有四个人上班,而且工资都很高,要是咱家这么好的日子都有这样的忧虑,那普通老百姓还过不过了?”

结果老太太和黄怡君也要跟着一起去,而且两个人买的东西还挺多,岳文轩也就成了免费的劳动力。

只要他控制好发表论文的节奏,完全可以人为地制造某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

“该买些什么东西,咱得有个计划,这两天得拉个单子,好好商量商量才行,不要落下了什么东西。

拿到钥匙之后,抽了中午休息的时间,岳文轩准备去看一看自己的新房子。

黄怡君道:“那我今天晚上就把清单拉出来,再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怎么也得有个计划。”

岳振华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想想自己的个人生活标准,再想想票证供应的规定,他也就不说话了。

实际上布料的作用很大,除了自家穿用之外,还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物资。

北医的这次分房结果也是如此,那些没有分到住房的教职工,当然对分房结果不满意,这些不满意的人,免不了要吵一吵、闹一闹。

正式工作之后,岳文轩开始忙碌起来。

治病救人来不得一点虚假,医生的水平是高是低,时间一长,自然无所遁形。

在忙忙碌碌当中,喧闹了几个月的分房事宜,终于有了结果。

但想在十几年之内达成这一成就,难度就非常大了,就算他在这些年之内取得多个诺奖级成果,也未必能这么快获奖,他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原本岳文轩只是想哄念念开心,才决定带她去商场逛一逛,毕竟他已经有三年时间没有陪小妹一起玩儿了,这算是一次补偿。

他在这几年里发表的那些论文,很多都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重量级论文,哪怕他今后不再有重量级成果发表,只要他活得够长,一个诺贝尔医学奖还是可以期待的。

经过这几年岳文轩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家人虽然还是保持了节俭的习惯,但生活标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连续几年下来,只要再有几篇重量级论文,在心内以及消化病学界,基本上就可以奠定他在国际上的顶尖权威身份。

三八.六.一六六.二一一

听了岳文轩的建议,老太太和黄怡君都觉得有道理,开始议论储备多少数量比较合适。

尤其是他在病情诊断上的专长,在这个专业检测手段严重缺乏的时期,简直就是无可比拟的神迹。

等到一家人从商场出来,每个人的手里都拎满了东西,而且这还只是一些较为轻便贵重的物品,那些拿不了的笨重的大件,还专门叫了一辆平板车。

一家人买了这么多东西回家,颇为引人瞩目,但路上的邻居们也只是关心的问几句,还不至于引起轰动。

尽管他有明确的计划,但还有一些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找不到合适的科室收治,只能继续留在中西医科。

储存粮食太占地方,而且保质期有限,就算手里有钱,也没人买太多。布料可以长期存放,手里有钱的话,完全可以多买点。

能让家里人开心一下,这就够了。

对于他来说,人生当中获得一个诺贝尔奖,难度并不大。一个诺奖级成果可能会被视而不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总不能都被忽略。

能不能抢先一步取得成果,往往运气比实力的比重更大,正是因为这一点,科学家们更愿意投入到热点的研究当中。

但他对于病情的诊治太过准确,也太过神奇,时间一长,其他科室无法准确给予病情诊断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岳振华的想法不一样,说道:“现在一切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像他这样的生活标准,等到票证制度推出之后,短时间之内肯定适应不了。

岳文轩入职的时间不长,关系好的同事没有几个,对于其他人的分房结果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分到了多大面积的房子。

现在买的话,顶多就是价格高一点,多花点钱,等以后再想买,手里没票的话,什么都买不成。”老太太说道。

要想在这两方面出成果,那他就需要更多的病例做研究,这是他今后几年的研究方向,他只能按照计划去做。

只要不是用来出售获利,就算不上投机倒把,偶尔拿出来调换一点其他物资,正常是不会出什么事的。

热点领域的论文更受瞩目,也更容易发表,只要抢先一步有了最新成果,那就成功了。

马上就要推出票证,现在提前储备一点物资倒也可以,但也没必要买太多。

对于那些慕名而来的病人,明确诊断之后,岳文轩只能把他们划拨给其他相应科室,他主要收治的还是心内科以及消化病相关的病人。

也就是岳文轩有自己的小世界,不然的话,他肯定要大量的储备布料以及红糖、白糖。

但他希望获奖的时间能够提前一些,如果能在大风暴之前获奖,那就更好了,这会是他最好的护身符。

对于普通人来说,存储了大量的红糖和白糖,也就等于存储了所有物资。

你每天一门心思的忙工作,家里的事情一点忙都帮不上,你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学校给他安排的课时不多,一周也只有四节课,讲课的任务不算重。但医院的工作就很繁重了,中西医科又是刚刚成立,需要他操心的事情太多。

布料是硬通货,重要性仅次于粮食,哪怕在最困难的那段时期,如果手里有多余的布料,也可以用来换取粮食。

他提醒家里做这样的准备,无非就是为了让家里人开心,等到以后这些东西有了重要用途,这就成了两位女主人的英明之举。

房管科正式宣布分房结果之后,岳文轩知道自己分到了十八平米的住房,而且是里外两间,就算他住惯了大房子,还是感到很开心。

科学家们都是非常敏锐的,只要是在自己的研究范畴之内,追逐最新的热点是本能反应。

在这两年里,岳家的收入高,再加上有岳文轩时不时的补助,生活条件自然不差。

对于其他科学家来说,引领某一个领域的热点只能是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但对于岳文轩来说,难度并不大。

就拿岳振华来说,他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以前没这个条件,全家人刚团聚那会儿,每周能吃一次肉就已经很高兴了。现在却已经不知不觉发展到了每天都要有肉吃,要是一天不吃肉,他就会觉得不习惯。

人们一般都想不到这一点,就算个别人会多储存一些布料,顶多也就是够自家人几年穿用,不可能买太多。

岳文轩的计划挺好,科室刚成立的时候,主要收治的就是心内以及消化病相关的病人。

要想把获奖的时间提前,那就要掀起这两方面的研究热潮,只要这两方面成了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此期间,获奖的机会当然就更大一些。

他的中医诊断水平本来就很高,再加上他还能借助空间,细致的查看人体内的所有细节,无论病人的病情有多么复杂,都逃不过他的探查。

我建议多买一点布料、棉花和毛线以及红糖和白糖,这些东西耐储存,就算咱家用不了,以后也可以拿出来和其他人掉换其他东西。”

不像米面粮油存不了多长时间,布料、红糖和白糖都可以长期储存,而且又不太占地方,手里有钱的话,自然是多多益善。

对于任何单位来说,分房都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工作做的有多细致,也不管有多公平,总会有很多人不满意。

这栋新楼房就在医院的斜对面,步行只需要十来分钟时间,以后住进新房,上下班很方便。

这一栋新楼房原本是办公楼,总共有四层,他分到的是三楼中间的位置。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