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15章 长安大乱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315章 长安大乱

作者:圣代新君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20:30:25

第315章 长安大乱

第315章 长安大乱

“真义士也!”

金茂大笑道:“我就喜欢你这样的人!”

他站起身,来到堂下,仔细打量李儒的面孔,说道:“看在你的面子上,我能饶董卓一命,但世上就不能有董卓这个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董卓社会性死亡,改名换姓,不然,还是难逃一死。

李儒明白,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董卓做的那些事,不知多少人要其死,金茂要是大大咧咧地放任董卓还在社会上活跃,那就不可能成就如今的地位。

“如此,李儒愿为大将军效力。”

这次,金茂没有露出要人叫主公的恶习。

“文若、文和、公达,接下来交给你们了。”

“喏。”荀彧、荀攸、贾诩齐声应和。

既然敲定大概意向,接下来就是细则,要谋划如何提高成功率。

毕竟,这只是李儒一厢情愿,到时候,董卓和西凉将军们可不会同意。

四人的目标,就是要这些人同意。

至于顽固分子,也没什么好说的,还是埋土里当养料比较好。

整个南方的大军又开始调动起来,引动各方局势。

幽州,易京城外。

袁绍打探清楚,知道南军要针对长安后,不由地对公孙瓒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

势必要在明年年初,破掉易京这个乌龟壳。

徐州,彭城。

曹操一边整顿军务,一边调军北上。

这次曹操明面上是为了打掉公孙瓒的从弟渤海郡守公孙度,实则是要谋夺冀州。

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时间匆匆。

来到初平六年(194),北方大旱,连续几个月不曾下雪。

新年后,南方却是雨水不断,严重阻碍了北上大军的步伐。

极端的天气,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

金茂询问多位精通卜算的人士后,得知今年南方很可能要发生洪涝灾害。

他果断放弃北上的脚步,将召集来荆州的军队加入巩固长江堤坝的基建中去。

宛城的建设自然全都停下,一切力量都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水灾,而行动起来。

长安的计划,只能往后延。

至于李儒,想来这位应该足够聪明吧,要是还没等大军到长安就动手,死了可怪不得别人。

北方的局势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缓和,甚至如冷水入滚油般。

炸了!

长安城。

随着董卓老年痴呆发病率越发上涨,麾下众将心生异端。

太傅黄琬趁机以皇帝刘协的名义,派使者各处招揽。

中郎将张济、杨奉等外姓将领皆背叛,董卓势力大幅衰减。

而后,黄琬等帝党派看不过西凉军劫掠百姓,要各将领进行军纪整肃,约束各自的部队。

李儒趁机用计,传播谣言,说朝堂要卸磨杀驴,诛杀有功之臣。

扬武李傕、扬烈将军郭汜率先反噬朝堂,张济、杨奉等人紧随其后。

李傕等人纵兵劫掠,百姓、官员死伤不计其数,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战死。

诸将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皇宫,皇帝刘协被逼着赐死太傅黄琬。

整个大乱,太尉刘焉、大鸿胪刘表都不曾出兵稳固局面,反而任由局面崩坏。

直到局面稳定下来后。

刘焉、刘表才出面,讲和李傕等将,并想趁机围剿董卓余部。

可李傕等人感念董卓曾经的恩情,不愿动手。

刘焉、刘表又想调动西凉韩遂、马腾再来长安,助二人灭掉董卓。

就在这时。

李儒以董卓的名义横空出世。

李傕等人惊疑不定,还以为董卓病情好转,不敢轻动。

刘焉、刘表深恐董卓要找两人算账,拥兵自固。

李儒趁机入主朝堂,大赦天下,并封李傕为车骑将军,郭汜为后将军,开府建制。

张济、杨奉等皆升杂号将军。

一波操作之下,众人皆满意而归,也就不去追究董卓病情是否好转的事,全都当做曾经的那位董太师又回来了。

李儒自身却没有给自己封赏任何官职,同时也不给刘焉、刘表任何惩戒。

未央宫中。

李儒处理完所有事务后,再次面见皇帝刘协。

“伱所言当真?”

自从上次金羊赴死,刘协艰难地走出悲伤,可他对大将军金茂任然心存幻想。

李儒之所以能得到刘协的信任和支持,自然离不开大将军这面大旗。

“陛下岂不闻,大将军曾陈兵洛阳,誓要迎您回东都。”

刘协不信道:“那又为何退兵了?”

“你别跟朕说,大将军兵马不足!”

长安街头的小儿都知道,大将军统兵在外,整个南方莫敢不从。

李儒谎称道:“此乃计划内之事,最迟今年秋收,陛下便可回归东都洛阳。”

实际上,李儒卷动局势已经做到极限,并没有想好后续,只能期望大将军能早点来长安。

“当真?”

刘协高兴地跳起来,虽然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说,“别信大将军,他就是个骗子!”

但南方治平的事迹不断地传如宫中,刘协作为一名有抱负的皇帝,怎能不心向往之?无数个夜晚,刘协都会畅想,若是有大将军辅佐,那他的成就会有多高。

可一次次的失望,又不禁让他怀疑自我。

尤其是可怕的那个问题,刘协一直不敢问出口。

“大将军会谋朝篡位吗?”

这跟谋逆又有所不同,金茂身为汉室宗亲,远亲。名义上,符合条件是能够当皇帝的。

比如,皇帝莫名其妙地死亡了。

这也是刘协最不愿去想,却不得不去想的问题。

李儒保证道:“若臣所言有虚,陛下尽可斩我之首!”

刘协心中稍安,忍不住问道:“朕听说你这次去过南方了,那边如何?”

“是否如洛阳般繁华?”

刘协心中还停留在迁都前的洛阳,整个地区人口数百万,南阳郡也有二百多万人口,想来应该差不多。

“尚不及。”李儒实话实说道:“未来可期。”

刘协看向南方,心向往之。

不过,自从金羊之后,他就再没跟任何人敞开过心扉。

也就不会跟李儒说,若是回到洛阳,他想去南边看看的事。

沉默良久,刘协问道:“朕乏了,你还有何事?”

李儒非常识趣道:“臣告退。”

刘协凝望着宫门,久久无言。

这时,阴影中走出两位老者。

正是刘焉、刘表两人!“陛下,切勿听李儒一面之词。”

刘焉暗恼李儒不给他任何好处,进谗言道:“他李儒虽才智过人,却心机深沉,所言所行多从自身利益出发,未必全然为陛下考量。如今局势动荡,陛下当广开言路,兼听则明,方能稳坐龙椅,安抚天下苍生。”

刘表在一旁附和道:“正是,陛下。我二人心系汉室,日夜忧思如何助陛下重振朝纲。李儒名为董卓臣子,实为金茂走狗!

这种人的话怎么能相信呢?”

刘协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着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

先前对金茂的担忧,最先提现在这两人身上。

刘焉、刘表带着兵马回到长安,刘协本以为有两位汉室宗亲的帮忙,总能跟董卓打擂台了。

结果,两人的行为令人厌恶,还不如金羊的一根手指头。

刘焉一直在想着外放去当个州牧。

刘表则长袖善舞,在董卓和朝堂之间反复横跳,两边获利。

要是有人说刘焉、刘表想要篡逆,刘协绝对会相信。

“两位爱卿忠心可鉴,朕心甚慰。朕虽身陷囹圄,但会寻机重振汉室威仪。二位可先行回各自营地,整顿兵马,待时机成熟,一举诛灭董贼!”

“咳咳。”刘焉不知被空气呛去了还是怎么的,干咳不已。

刘表则表情严肃地拱手道:“陛下请给予五千人马,我这就联合太常朱儁,斩董卓于马下!”

死了一大批官员,朱儁又重回九卿行列。

“善!”刘协大喜道:“还请太尉调拨五千人马给大鸿胪。”

刘焉对着刘表来了一记死亡凝视,好家伙,挖墙角挖到自己头上来了?“陛下。”刘焉的干咳又好了,道:“车骑将军、后将军人马众多,何必要我那些个老弱残兵?”

“只需一道旨意,他们还敢抗旨?”

刘表嘴角下压,鄙夷不已,这要是有用,还用等现在?刘协心中叹息,就知道会这样。

刘焉来长安时,只有不到两万人,现在军队超过三万,却一点都没有想要打仗的意思。

刘表倒是善于经营,只不过是反向经营。

他来到长安时,手上有五千人马,现在反倒只剩不到一千人马。

那些人大多数都被各大家族消化,成了看家护院的看护。

这也是刘表能在各处吃得香的原因,这次要不是李儒从中作梗,一个三公之位肯定少不了。

因此,刘表也有怨恨李儒的原因。

“爱卿。”刘协看向刘表,道:“我听闻您手中有精卒千人,若是再招募四兵马,可够?”

刘表拜道:“新兵操练一年可知进退,三年方可成战力,陛下需等三年。”

刘协嘴角下压,真当他不知道怎么练兵是吧,金羊全都告诉他了,大将军只需要一年时间,就能拉出一只精兵来。

还三年,说不定那时候董卓都死了!

刘协心中暗自思量,面上却不露声色,缓缓道:“爱卿所言极是,练兵非一日之功,需得稳扎稳打。然则,朕观时局紧迫,董卓专权,朝不保夕,我等岂能坐视不理?朕意,虽不必急于求成,但亦需有所作为,以防不测。”

他顿了一顿,目光深邃地望向刘表,继续道:“朕知爱卿忠心耿耿,且麾下将士勇猛善战,实为社稷之柱石。

朕欲赐你密令一道,让你暗中筹备,选拔英勇之士,不必拘泥于年限,力求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精锐之师,以备不时之需。此中细节,你需与朝中几位智勇双全的大臣商议。”

刘表闻言,连忙躬身领命:“臣遵旨,定不负陛下厚望,竭尽所能,组建一支可堪大用的精锐之师,保卫社稷,诛除奸佞。”

刘协轻轻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爱卿之心,朕已知之。然则,此事关乎重大,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泄露丝毫风声。朕相信,以爱卿之能,定能圆满完成此任。”

“多谢陛下。”刘表面无表情应道。

“朕乏了。”刘协手扶着额头,缓缓摇头。

刘焉还想说什么,却被刘表一拉衣袖,两人同时行礼道:“臣等告退。”

一直等到两人离开,刘协才露出脸上的坚毅。

他独自坐在龙椅上,凝视着空荡荡的殿宇,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

窗外,夕阳如血,映照在金色的琉璃瓦上,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与挑战。

刘协深知,自己虽贵为天子,实则处处受制于人,朝中奸臣当道,外有诸侯割据,社稷安危,岌岌可危。

他轻轻抚摸着案上的玉玺,那冰凉的触感让他瞬间清醒。

玉玺之重,不仅在于其材质之珍贵,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天下苍生之望,社稷安宁之责。刘协暗自发誓,定要逐步清除朝中奸佞,重振朝纲,恢复汉室荣光。

“可惜,朕身边连一名可信任的人也没有了。”

随后,他又重新打起精神来:“汉室忠臣必然数不胜数,朕不能就此退缩!”

很快,刘协又进入贤君模式,批改奏章,规划将来。

未央宫外。

刘焉不满地对刘表质问道:“你为何要阻我好事?”

刚刚,刘焉还想再请皇帝给他升官,就算他升不了,也得要儿子们升一级。

刘表正气凛然道:“刘太尉,我等身为汉室之臣,当以国家社稷为重,而非一味追求个人私利。

陛下正值励精图治之际,正是需要我等齐心协力,共谋国是之时。若人人都如大人这般,只图升官发财,不顾国家安危,汉室何以复兴?”

“你!”刘焉被刘表一番话噎得说不出话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你少在这里装清高,谁不知道你刘表也非等闲之辈,背后的小动作还少吗?”

刘表微微一笑,不以为忤:“我刘表行事,向来光明磊落,若真有不当之处,自当向陛下请罪。

但今日之事,关乎国家大义,不容私情。陛下英明,自会明辨是非,我等作为臣子,更应恪守本分,尽心竭力辅佐才是。”

“哼,说得好听,谁知道你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刘焉虽心有不甘,却也知刘表所言非虚,只好悻悻作罢,转身离去,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如何继续为自己谋取利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