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 第387章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387章

作者:圣代新君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30 20:30:25

第387章

这两年人口新增还在持续增多。

朝中退休派以贾诩为首,天天嚷嚷着要挂印而去。

青壮派则分为两派。

以周瑜为首的开拓进取派,和以诸葛亮为首的保守发展派。

周瑜认为,新汉国富力强,就像朝阳,应当继续往外扩张,以战养战。

诸葛亮则认为,新汉人口增长跟不上版图扩张速度,再这么无止境地扩张下去,迟早要走先秦老路。

战功制度虽好,但不能无限制地拓展下去,先秦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此,诸葛亮跟周瑜隔三差五就要展开辩论。

两人同为军机大臣,惟一的差别就是,同为军机大臣的庞统站在周瑜这一边,且周瑜还是三公之一的太尉。

不过,诸葛亮丝毫不虚二人:“陛下,本朝今年户籍在册人数五千三百七十三万余口,而本朝版图东西逾万里,南北更是近两万里!”

“如此巨大的版图,便是均分下去,一城也无法超过三千户,更遑论县长之才又有多少人!”

周瑜往后看了眼,庞统出列与诸葛亮打擂台,道:“陛下,臣有异议。”

“讲。”

“谢陛下。”庞统直起身道:“诸葛中堂只言在册人数,却未说那奴隶籍与战俘,这其中可有数百万之巨!”

“若是全都转正成为平民,岂不是增添数百万口?”

诸葛亮轻笑道:“奴隶和战俘?各种良民早就脱离成为平民,剩下之人无不是偷奸耍滑、留有奢望之辈,指望他们脱离苦窑。”

“陛下。”诸葛亮朝上行礼道:“恕臣眼拙,看不出来。”

“诸葛中堂所言差矣。”庞统眉头微蹙,语气中不失冷静与坚定,“奴隶与战俘之中,亦不乏因战乱流离失所、被迫卷入纷争的无辜之人。他们或许曾犯过错,但罪不至此,终身沦为奴隶。给予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仅彰显陛下仁德,更能为国家增添劳动力,促进经济恢复,何乐而不为?”

“再者,”庞统继续说道,“若真如诸葛中堂所言,这些人皆不可教化,那何不设立专门的教化营,以工代赈,既让他们通过劳动换取自由,又能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如此,既解决了人口问题,又促进了社会和谐,岂不是一举两得?”

金茂闻言,面露沉思之色,目光在诸葛亮与庞统之间徘徊,似乎在权衡利弊。片刻后,他缓缓开口:“二位爱卿言之有理,此事关乎国计民生,不可轻率决定。朕意,设立专项机构,由二位共同监督,详细调查奴隶与战俘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再行定夺。”

“臣等遵旨。”诸葛亮与庞统齐声应诺,彼此对视一眼,虽立场不同,但皆为国为民之心昭然若揭。大殿之内,气氛一时之间变得凝重而充满期待,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随后,金茂命人即刻着手筹备专项机构,命名为“民生与和平署”,并亲自任命诸葛亮为署长,负责整体规划与策略制定;而庞统则担任副署长,专司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基于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之上。两人分工明确,却又紧密合作,共同肩负起解决奴隶与战俘问题的重任。

此消息一出,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多数官员对金茂此举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彰显仁政、促进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一步。百姓们更是翘首以盼,期待着新政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让饱受战争之苦的奴隶与战俘重获自由与尊严。

在“民生与和平署”的筹备过程中,诸葛亮与庞统不辞辛劳,四处奔走,深入民间,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他们不仅关注奴隶与战俘的生存状况,还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教育与劳动改造,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数月之后,“民生与和平署”正式挂牌成立,并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随着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奴隶与战俘的境遇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学习生产技能,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阴影,迎来了新的生活。金茂的这一决策,不仅赢得了国内民众的广泛赞誉,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好评。它标志着新汉政权在治国理政上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为后世树立了仁政爱民的典范。而诸葛亮与庞统的携手合作,更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被后人誉为“智勇双全、共谋国是”的典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汉国内的社会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奴隶与战俘身份的转变,带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原本分隔的社群开始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多元和谐的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领域因劳动力的解放和技能的普及而焕发新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同时,金茂政府还积极推动法治建设,确保新政策的落地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系列保护弱势群体、促进公平正义的法律条文相继出台,进一步巩固了社会改革的成果,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法律的庇护下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在文化教育方面,新汉更是大兴学堂,鼓励全民学习,尤其是对那些刚刚获得自由的奴隶与战俘后代,更是提供了优先的教育资源和奖学金制度,帮助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不仅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为新汉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此外,金茂还倡导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分享治国经验,共同应对区域挑战。这种外交姿态,不仅增强了新汉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区域内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金茂的仁政之举及其团队的智慧与努力,不仅深刻改变了新汉国内的社会面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段历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世君主与领袖追求仁政、实现社会公正的道路。

同时,金茂还尤为注重教育与文化的兴盛,他深知知识的力量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因此,他鼓励兴办学校,广开才路,提倡百家争鸣,让各种思想在新汉的土地上自由碰撞、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金茂还亲自参与编纂史书,记录下这段动荡岁月的英雄事迹与治国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反思历史。

在他的倡导下,新汉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极大地提升了新汉的文化软实力。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更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远播海外,进一步增强了新汉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金茂还注重民生,推行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使得新汉的经济在战乱中逐渐恢复并发展。他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加强商业贸易,促进经济繁荣。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金茂的治国理念与实践,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宏观层面,更深入到教育、文化、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为新汉的崛起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树立了仁政爱民、文治武功的光辉典范。

在教育领域,金茂深知人才乃国家之根本,故大力倡导兴学重教,广开才路。他设立学校,选拔良师,不仅传授儒家经典,还注重培养军事、法律、农业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力求形成文武兼备、德才兼备的人才格局。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学习机会等措施,鼓励贫寒子弟入学求知,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得更多有志之士得以脱颖而出,为新汉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化上,金茂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尊重并保护各种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他亲自参与编纂史书,记录国家大事与英雄事迹,弘扬忠诚、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同时鼓励民间艺术创作,如诗词歌赋、书画音乐等,极大地丰富了新汉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汉文化风貌。

此外,金茂还注重民生福祉,推行了一系列利民政策。他减轻赋税,鼓励民间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改善百姓生活条件;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桥梁,方便百姓出行与物资流通。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民众对新汉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金茂的治国之道是一种全面而深远的发展策略,他不仅关注国家的军事安全与领土完整,更致力于经济、教育、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综合提升。这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治理理念,不仅成就了新汉一时的辉煌,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理经验与精神财富。

在此基础上,金茂还注重人才培养与选拔,深知“人才乃国家之根本”。他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无论是出身寒微的贤能之士,还是久负盛名的文臣武将,只要德才兼备,皆能得到重用。通过设立学校、鼓励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金茂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崇尚知识的社会氛围,使得新汉成为当时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一方沃土。

同时,金茂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时刻关注民间疾苦,推行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此外,他还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倡导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既改善了自然环境,又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新汉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外交上,金茂秉持诚信与和平的原则,积极与周边政权建立友好关系,通过联姻、结盟等方式,增强了新汉的国际影响力,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他还亲自出使,以诚意和智慧化解了多起潜在的军事冲突,展现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综上所述,金茂的治国之道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模式,他通过强化内部治理、注重人才培养、关注民生福祉、推动文化交流与环境保护、以及实施积极的外交政策,构建了一个既强大又和谐的社会体系。这种治理模式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后世乃至今天的国家治理,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

在金茂的治理下,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诚信与仁爱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他倡导的“以德服人”理念,深入人心,使得官员们更加注重自我修养,廉洁奉公,民众之间也形成了互助友爱、和谐共处的良好风尚。这种精神层面的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金茂还鼓励创新与技术进步,他深知在乱世中,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而先进的技术则是提升军力的关键。因此,他大力支持农业技术革新,提高粮食产量,以充足的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并引进或研发新型武器装备,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领域,金茂同样不遗余力。他深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因此大力兴办学校,普及教育,尤其是注重培养治国理政、兵法战略等方面的人才。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就业机会等激励措施,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此外,金茂还非常重视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发展。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和睦共处,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