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蜀汉 > 第861章 文举武举,箭在弦上!

蜀汉 第861章 文举武举,箭在弦上!

作者:雨落未敢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0:58:04

第861章 文举武举,箭在弦上!

下朝之后,阳光已斜洒在太极殿的琉璃瓦上,金辉闪烁,映得整个宫殿愈发庄严肃穆。

诸葛亮迈着沉稳的步伐,穿过一道道雕梁画栋的长廊,最终来到了太极殿的暖阁。

暖阁内,炉火正旺,暖气融融,驱散了初春的寒意,却也映照着即将展开的激烈辩论。

皇帝刘禅坐在龙椅之上,身着明黄龙袍,袍上绣着五爪金龙,栩栩如生,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

他面容俊朗,眼神中却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刘禅轻轻抚摸着椅臂上的雕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深重的问题。

诸葛亮步入暖阁,行了一礼,道:“陛下,臣诸葛亮有要事禀报。”

刘禅抬头,见是诸葛亮,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道:“丞相请讲。”

诸葛亮站定,神色凝重,道:“陛下,如今大汉方才灭了魏国,天下虽已初定,但诸事未定,百废待兴。然而,臣闻陛下有意施行科举制,选拔寒素之士为官,臣以为此事需慎重考虑。”

刘禅闻言,眉头微皱,道:“哦?丞相有何高见?”

诸葛亮上前一步,拱手道:“科举制确有好处,它能打破世家垄断,让更多有才能的寒素之士有机会为国效力。然而,其坏处也不容忽视。世家在地方根深叶茂,他们做官,方能顺利施行政令,因为地方百姓和士绅多与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寒素出身的官员,且不说他们的能力如何,即便他们才华横溢,到了地方,恐怕也难以施行政令。

地方百姓和士绅对陌生人多有抵触,恐怕不会听从他们的号令。”

说到此处,诸葛亮顿了顿,目光深邃地望向刘禅,继续说道:“再者,科举制一出,势必会损伤世家利益。世家大族历来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人脉,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益。如今天下虽然初定,但还有些地方尚未彻底拿下,人心未稳。此时施行科举制,恐怕会激起世家的反弹,甚至可能引发变乱。”

刘禅听了,哈哈一笑,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道:“丞相多虑了。正是因为现在诸事未定,很多地方缺少官员,方才要施行科举制。朕要以寒素制衡世家,打破他们垄断官场的局面。

等到天下平定了,科举制推行起来反而更加艰难。

因为那时世家大族的势力会更加庞大,他们会更拼命地阻挠。

如今天下都是大汉的,谁不服,谁要作乱,朕等着他们!”

刘禅说着,猛地一拍龙椅的扶手,气势磅礴,仿佛要将一切阻碍都扫平。

诸葛亮见状,心中暗自叹息。

他知道刘禅年轻气盛,有着一股子冲劲,但也正因如此,他担心刘禅会因此而犯下大错。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陛下,即便如此,也应该先试点,不宜推广过大。否则一旦出现问题,恐怕难以收拾。”

刘禅闻言,笑容渐敛,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

他站起身来,在暖阁内来回踱步,道:“丞相,朕已经决定了。五月郡县乡试,七月州府府试,九月洛阳殿试。朕已经让讲武堂的人从乡试到府试,一律安排妥当。若有阻挠者,斩立决!”

刘禅说着,语气愈发坚定,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他转身看向诸葛亮,道:“丞相,你可知朕为何如此坚定要施行科举制吗?”

诸葛亮摇头,表示不知。

刘禅深吸一口气,道:“朕知道,世家大族势力庞大,他们掌控着朝廷的各个部门,甚至影响着朕的决策。朕要打破这种局面,让寒素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场,为朕效力。这样,朕才能真正掌握朝廷大权,实现自己的抱负。”

诸葛亮听着刘禅的话,心中凛然。

他没想到刘禅对科举制如此执着,甚至愿意为此冒险。

诸葛亮深知世家的力量不可小觑,一旦激怒他们,后果不堪设想。

但此刻,他看着刘禅那坚定的眼神,知道无法改变皇帝的心意。

诸葛亮沉吟片刻,道:“陛下,既然您已经决定,那臣也无话可说。但臣希望陛下能够谨慎行事,切莫因一时冲动而酿成大祸。”

刘禅哈哈一笑,道:“丞相放心,朕心中有数。朕知道世家势力庞大,但朕也不是吃素的。朕有信心驾御住他们,让大汉在朕的手中更加繁荣昌盛。”

说着,刘禅走到暖阁的窗前,望着外面那辽阔的宫廷,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他仿佛看到了大汉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景象。

诸葛亮看着刘禅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刘禅有着雄心壮志,但也担心他年轻气盛,会因此而犯下大错。

然而,此刻他又能说什么呢?

只能默默祈祷刘禅能够一切顺利,不要让大汉再次陷入动荡之中。

暖阁内,炉火依旧旺盛,暖气融融。

但诸葛亮却感到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他知道,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大汉展开,而这场变革将会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包括他自己。

他只能默默站在一旁,看着刘禅一步步走向那未知的未来,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期待。

毕竟,其实他诸葛亮也算是世家的一员。

自己革自己的命,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阻止

这项看起来利于国家的政令,他如何能去阻止?

他能够容忍自己的权势好处被其他人分润。

然而,其他世家豪强,能够忍受吗?

这才是诸葛亮心中担忧的地方。

此时,阳光已经渐渐西斜,太极殿的琉璃瓦在夕阳的映照下,散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然而,这光彩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波涛汹涌。

诸葛亮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

刘禅转过身来,看着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和信任。

“丞相,朕知道你对大汉忠心耿耿。”刘禅语气诚恳地说道:“朕希望你能够继续辅佐朕,共同为大汉的未来努力。”

诸葛亮闻言,心中一暖。

刘禅虽然年轻气盛,但也有着一颗向上的心。

如今先帝兴复汉室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那便要制定一个新的目标。

他们君臣齐心,发展出一个比汉景之治还要昌盛的盛世,比武帝之时,更有武德,更有尊严的盛世!

想到这些,诸葛亮点了点头,道:“陛下放心,臣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您,共同为大汉的未来而努力。”

说着,诸葛亮向刘禅行了一礼,然后转身走出了暖阁。

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

但诸葛亮也相信,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走出暖阁后,诸葛亮抬头望向那辽阔的天空。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给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那清新的空气和微风拂面的惬意。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而他将肩负起更加重大的责任。。

此时的太极殿外,宫廷内一片宁静。

然而,这宁静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波涛汹涌。

政令如同春日里的一声惊雷,先在洛阳周遭发布,一经传出,便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洛阳城,让洛阳内外为之震惊。

这政令非同小可,乃是关乎大汉朝未来仕途选拔的科举之制。

消息一出,世家的才俊子弟们,纷纷如潮水般涌向街头巷尾,或聚于茶楼酒肆,询问着科举制的种种细节。

在洛阳城最繁华的市集一隅,一家名为“文渊阁”的书坊内,几位世家子弟正围坐在一张雕花梨木桌旁,桌上摊开着几卷泛黄的书册,他们或蹙眉沉思,或低声交谈。

其中一位身着华服,面容俊朗的青年,手持一卷《礼记》,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他便是世家大族李家的公子李风。

“你们可曾听说,这科举制分为文举武举?”李风轻声问道,手指轻轻敲打着书卷的边缘。

“确有此事。”一旁身着青衫,面容清秀的张家公子张远接口道,“文举考校的是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明史,分科考试,各有侧重。秀才试重诗文,明经试重经典,俊士试则兼考诗赋与策论,进士试更是全面,需诗文、策论皆佳。至于明法、明字、明算、明史,则是专为精通法律、文字、算术、历史之才而设。”

“哼,文举倒也罢了,我世家子弟自幼饱读诗书,岂会惧那些寒素泥腿子?”李风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眼中闪过一丝不屑。

“不过,武举却有些棘手。”张远皱了皱眉,继续说道:“武举考校的是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项。我世家子弟虽也习武,但多注重剑术、拳法,对这等军旅之技并不擅长。”

此言一出,围坐的世家子弟们纷纷点头,神色间透露出一丝忧虑。

他们深知,武举的开设,意味着大汉朝许多官职,特别是那些需要武艺的职位,都将向那些出身寒微的“泥腿子”敞开大门。

这对于一向垄断官场的世家大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此举实乃不公!”一位身着紫袍,面容威严的老者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

他是李家的一位长辈,李风的叔父李明。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怒火,仿佛要将这突如其来的政令焚烧殆尽。

“我世家子弟,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文武双全,岂能让那些寒素之辈轻易夺走官职?”

“叔父息怒。”李风连忙起身安抚道,“此事虽有不公,但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应联合其他世家,上谏请求废除科举,保护我们的利益。”

与此同时,在洛阳城的另一隅,巷陌之间,酒肆之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百姓们围坐在一起,议论纷纷,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兴奋与期待。

“听说了吗?朝廷要开设科举,咱们泥腿子也有机会做官了!”一位身着粗布衣裳,面容黝黑的汉子高声说道,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真的?那可真是太好了!”一旁的一位老者捋着胡须,笑眯眯地说道。

“我儿虽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明伶俐,若有机会参加科举,说不定能扭转人生,成为人上人。”

酒肆内,一位年轻的书生正埋头苦读,他的衣衫虽旧,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便是赵家村的赵轩,自幼酷爱诗书,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步入仕途,为国效力。

科举制的开设,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赵兄,你准备参加科举吗?”一位好友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赵轩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当然,这是我改变命运的机会,我怎能错过?”

一时间,洛阳城内,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议论着科举制的是非曲直。

世家子弟们虽然对文举充满信心,但对武举却心存畏惧;而百姓们则对科举制充满了期待,希望借此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洛阳城的皇宫内,皇帝刘禅正端坐在龙椅之上,听着大臣们的禀报。

他的面容虽年轻,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超乎年龄的沉稳与睿智。

科举制的开设,必将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但他也相信,这是大汉朝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

“陛下,世家大族纷纷上谏,请求废除科举制。”一位大臣躬身禀报道。

刘禅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科举制乃是为了选拔人才,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皆可为国效力。朕意已决,科举制必行无疑。”

随着皇帝刘禅的坚定表态,科举制的开设已成定局。

他当即说道:“上谏废除科举制的,一律留中不发,再有议论科举者,定重罚不饶!”

洛阳城内,世家大族与平民百姓之间的暗流涌动,一场关乎仕途与命运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

而在这场较量中,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寒素之士,都将为了自己的梦想与未来,奋力一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