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古代有工厂 > 第149章 打着灯笼找不到的好事 感谢御剑指

第149章 打着灯笼找不到的好事(感谢御剑指天我来装逼万赏!)

北宋初冬的天有些冷。

清晨赖了一会床,王琛梳洗了下,正准备去工地上瞅瞅挖地基的进度,忽然,衙门派来前来邀请。

是许久未见的便宜伯父派来的人。

据说有要事相邀商量。

对于这位帮助过自己好多次的便宜伯父,王琛内心深处多多少少有些尊敬,放下自己的事情赶去。

县衙。

按照王琛以往的经验,自己应该去内堂花园等待,其主要原因是他和朱知县谈的事情经常见不得光。

然而,这回让他微微讶然的是,衙役把他带到东边左侧议事厅,这里是知县大人单独办公的地方。

周秦汉时期,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甚至连建筑住宅也是如此,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然而,从东汉到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左尊右卑的制度,故衙门之中,知县的办公室左侧议事厅,县丞、主簿等官员集体办公室处于右侧议事厅。

左侧议事厅里。

刚走进去,王琛便看见身穿知县官服的朱知县正低头批阅公文,他没有打扰,走到旁边的木椅上轻轻坐下。

静候了五分钟。

朱知县似乎还未意识到有人进来,蹙眉轻轻敲着桌子,嘴里发出叹息,自言自语道:“今年我县户籍比之去年少了半成,该如何是好。”

王琛一听,知道这是大事。

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把农林开垦、赋役征收、人口增加、社会治安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至于道德品行才干能力潜质虽然也足够重视,但相比较上述几条没那么重要。

而一个县户籍比去年少了二十分之一,代表流失了很多人口,这对知县考核是非常致命的一条。

见到便宜伯父紧锁眉头,王琛想了想,开口道:“何不给予作场赋税优惠,吸引外地富商前来置办大型作场。”

“啊?”朱知县抬头一看,笑道:“侄儿,你何时到来?”

王琛看过去道:“半柱香前。”

“我专心办公未曾注意,让你久侯了。”朱知县表达出歉意,随即道:“你刚才说什么?给予作场赋税优惠吸引外地富商前来置办大型作场?”

“不错。”王琛点头道。

朱知县有些不解道:“税赋乃是朝廷规定,我如何给予优惠?”

“介意抽根烟吗?”王琛本能地问了一句,见到朱知县投来疑惑的眼神,赶紧把香烟拿出来解释了两句,便宜伯父没追问什么,他自顾自用打火机点燃,随即道:“我记得陛下立国后曾下令,对百姓种桑、枣树、开辟荒田等停征租税三年,可对?”

这些都是他最近看宋朝历史得知的一些信息。

作为朝廷官员,朱知县自然一清二楚,道:“对。”

王琛腾云吐雾道:“既如此,官府可广招人手开辟不利于种植农作物的荒田……”

“开辟那些荒田干什么?”朱知县无语道:“浪费人力财力不说,就算开辟出来也无法种植农物,伤民劳财。”

王琛眨眨眼道:“用来给富商们建造大型作场啊,甚至,官府方面可以派人建造大型作场,出租给富商们,若是富商自己建造作场,前三年免田地租税,若是租用官府作场,前三年免房租,后三年房租减半,再广修道路、水路码头,方便行商把货物运出,如此一来,本县必定成为作业、商业最繁华地区,到时作场人口汇聚、往来行商、脚夫等等数不胜数,还愁人口流失?”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用来招商引资的手段。

只可惜朱知县手里没有减轻商税的权利,不然王琛能帮他想到更多。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

当然了,王琛出这个主意肯定有目的。

不论修建大型作场、道路和水路码头都需要建材,一旦朱知县开始实施,到时王琛再把水泥拿出来,那就是源源不断的订单啊。

朱知县没说话,但脸上却露出沉思。

王琛趁热打铁道:“若是大量作场落户本县,能为本县百姓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不说,还能吸引许多外来人口务工,人丁税必行大大增加,再则,作场要从事商业交易,我朝商赋明文规定,伯父您抓好这一块,又是一笔巨大的税收,再加上三年后作场租金,行商、脚夫往来会带动本县其他商品经济,诸如酒楼、客栈、青楼等等,您想想,官府能挣多少钱?”

朱知县一脸动容道:“似乎可行,只是我还有点疑问,你说的外来务工人口,本县如何把他们留住?”

古代向来有“落叶归根”的风俗,就是说,人死也要死在家乡,比如说很多朝官到了一定年龄会告老还乡,自然,想要让外来务工人口落户有点困难。

人家来打工一定要定居吗?

肯定不是啊,就像现代社会也一样,很多人在外打工,最终还不是回到各自家乡结婚生子?

既然要出“馊主意”推广水泥,王琛肯定考虑仔细了,他笑吟吟道:“简单。”

“侄儿请说。”朱知县心痒难耐道。

王琛指点江山,“官府广建各级学校,承诺落户本县一定年龄之内的孩儿能免费上学,甚至是免费提供食宿,另外,再置办养老体系,在本县工作、缴纳一定量养老基金满十五年之人,等到五十岁退休后,便能每月从官府领取多少养老金,当然了,这个养老金金额肯定要比缴纳的时候多一点,如此一来,百姓孩儿读书、养老问题都解决,还怕没人落户吗?”

朱知县还是不太懂,道:“这些都要钱啊。”

王琛只好解释道:“相比较大量人丁税、商赋甚至带动的产业收入,县衙投资出去的钱才多少?假设请一名教书先生每个月例钱五贯,他能交五十个学生,每个学生每月食宿费三百文钱,总共付出不过二十贯钱,一年就是两百四十贯,相比较大量人丁税、商税和带动的产业,诸如盐、酒、官府旗下青楼等等,再来一千个两百四十贯又如何?我说句狂妄的话,一旦商税发展到一定地步,即便取消人丁税、佃租税又如何?完全可以开辟一条新的税收,叫做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朱知县又听到一个新名词,好奇道:“何解?”

王琛细说道:“也就是说,官府不对个人征收其他任何税收,但是此人参与劳动所产生的收入,不论男女啊,要按一定比例分成缴纳给官府,比方说您的月奉每月五贯,按照个人所得税缴纳二成缴纳,就是交一贯钱。”

朱知县哑然失笑道:“我如何知道个人劳动收入情况?”

“咱们不是准备打造大型作场吗?”王琛把烟头丢地上踩灭,道:“官府只要知晓大型作场多少佣户,每个佣户例钱多少,等到每月发例钱的时候,让大型作场直接扣除个人所得税缴纳给官府,并且官府给予一定的承诺,甚至是明文规定,哪个作场每年交税到一定地步,官府来年会减免一成到两成的商税,这么一来,作场积极性肯定高。”

听完后。

朱知县两只眼睛都放光了!

虽然里面很多东西他没有权利,但是朱知县知道,一旦他向朝廷呈现这份方案试行的话,朝廷必定会批准。

因为其中优势太大了啊!

首先作场变多带来大量人口,这群人口到来要消费吧?盐酒之类都是官府把持,基本上属于必需品,这方面就增加官府大量收入了。

另外作场多了,从事的商业交易也会更多,商赋又是一大笔。

最后要是和作场联合起来,等同于达到人人交税的地步,只要参与工作就要缴纳税收,不论男女,要知道在古代很多时候女人是不用交人丁税的!

一旦作场规模多到一定地步,到时还在乎什么佃租税、人丁税,个人所得税绝对能收的更多。

朱知县彻底被王琛的建议拜服,连连道:“好!好!侄儿你出的好一个主意!我定当想朝廷汇报,争取在本县试行一番,若是成功,本官和你必定都流传千古啊。”

流传不流传千古王琛无所谓,他只想推销自己即将要在北宋研发的水泥,嘴里道:“严重了,只是想给伯父分忧而已。”

“不错,你有此孝心我心甚慰。”朱知县满意不已,他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准备待会写一份文书递交给知州,然后再联合上书朝廷,想完后,朱知县转移话题道:“今日叫你前来有一事相商。”

对哦。

差点忘了被叫来的目的。

王琛看过去道:“伯父请说。”

朱知县露出好奇的目光,“昨日我听坊中传言,你要建造二十亩大的房子?”

王琛愣了下,道:“是啊,难道逾制了吗?”

一般而言,古代起房子有规定,比如普通老百姓只能住什么样的房子,皇亲国戚有能住什么样的房子,关于北宋起房子太多的规定王琛还真不知道。

“你房子还未建造出来,我如何知道逾制不逾制?”朱知县摇摇头,笑道:“正常而言,按照你正五品开国子的身份,只要不起宫殿式房子基本没什么事情。”

王琛没太弄懂,追问了几句。

朱知县细细解释了一遍。

王琛这才知道,房屋逾制基本上集中在几个问题上,首先,房子的款式、屋顶、屋内饰物、台阶、门钉、彩绘等,至于房屋建造多大其实没什么明文规定。

像他准备建造的厂房大归大,房子款式上不属于宫殿、大式和小式,屋顶又是平的,既然是厂房,饰物肯定没有什么,而厂房准备建造的是一层,台阶方面肯定不会逾制,什么门钉彩绘也不会有。

总结而言,不会逾制。

听完后,王琛放心了,反问道:“那伯父叫我前来有何要事?”

朱知县沉吟片刻道:“初时听闻你想建造二十亩大的房屋,我还以为市井谣言,毕竟没有什么物料能够承受那重量,可是,后来我知道你弄出来一个叫做什么钢筋混凝土的玩意,竟然采石场碎石大锤都砸不坏,可有此事?”

关于混凝土的事情王琛没有刻意让人隐瞒,或者说,他巴不得能够传出去,很坦然承认道:“是的。”

朱知县一脸高兴道:“既如此,钢筋混凝土你还能弄到吗?”

王琛眨眨眼道:“干什么?”

朱知县很认真说道:“通州城城墙年老失修,接下来十年,城墙修葺的重任轮到本县,我就琢磨,是不是弄点钢筋混凝土上去,这样一来,未来十年我都不用为城墙修葺的问题烦恼咯。”

合着就这事?

浪费哥们儿时间!

不过修葺城墙确实是一笔订单,王琛道:“钢筋的话得你自己想办法,我可以提供几根当示范,水泥过段时间我倒是能提供。”

钢筋的事朱知县没放在心上,因为宋朝的锻钢工艺还是比较发达的,他最主要关心的是水泥,听到王琛愿意提供,连忙高兴道:“好,好,大概要多久?”

“不好说。”王琛摇摇头。

朱知县追问道:“为何不好说?我这马上要用的。”

王琛实话实说道:“我虽然知道水泥制作的方法,但是还没来得及在通州境内置办水泥作场,所以要等一段时间。”

“水泥作场有什么要求?”朱知县道。

王琛想了想,回答道:“其实配方方面我有点数,只是水泥需要烧制,我不知道通州境内有没有符合烧制水泥的窑,实在不行,准备花钱让人建几个立窑,而且烧制水泥需要一定的尝试,最终确定什么样的火候才能烧制出来。”

朱知县眼热道:“既然你没有成立水泥作场,要不这样,你出配方,我代表官府出人力和窑口,咱们共同弄个水泥作场?”

只出配方?

其他交给官府去操作?

那感情再好不过了啊!省了自己不知道多少事呢!

“没问题。”王琛一口答应下来,随即道:“不过我有个要求,水泥配方珍贵无比,我希望原材料由我的人打造,官府负责出原料一半的钱和烧制,你觉得可行,咱们就合作,要不行,我自己慢慢摸索。”

古代很多东西的配方都是代代相传不在外人面前展示,朱知县知道水泥珍贵,对王琛提出来的要求没任何意见,同意道:“可以,需要什么材料我让人去买,然后送到你指定的地方,等你弄好了,再让人送到窑口去烧制。”

王琛道:“可以是可以,官府占几成收入?”

“官府四成,你占六成,如何?”朱知县提议道。

王琛思考起来。

自己技术入股,再出原材料的一半钱,无需提供窑口,无非再付出一些生料研磨工人的人工费,占六成收入绝对是稳赚不赔的啊,但水泥配方自己拿出来的,六成他不满足。

“我要占八成。”

“八成太高了吧?原料大家出一半钱,衙门还提供窑,虽然咱们是伯侄,但我真的不能答应,七成,你占七成,这是我能接受的底线。”

“我想想。”

按照现代水泥销售利润来看,水泥利润在40%左右,一吨水泥大概售价四百九到五百六十五元之间,其中每吨利润两百元样子,上回许少爷说的每吨水泥赚十块钱只是个假设,意思是哪怕一吨水泥只能够赚十块钱,凭许少爷的能力,一样能让王琛发财,并不是说一吨水泥利润只有十块钱。

“好。”王琛又提出一个要求,“我希望采购的事情交给我自己来做,官府方面出钱就行。”

朱知县愣了下,随即笑骂道:“你小子精明的跟猴精似得,生怕我得知几种原料,最后找人一一尝试?”

防人之心不可无。

便宜伯父不会这么做,不代表别人不会啊。

所以王琛肯定要把配方的原料、比例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他认真道:“不是生怕你找人尝试,而是怕有心人。”

朱知县听得懂,二话不说道:“行,就这么说定了,材料方面都交给你,官府出钱。”

王琛这才满意,又和便宜伯父商量了一些细节。

起先还琢磨水泥烧制问题,如今朱知县的县衙入股,自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只要招一批人研磨生料,就能躺在那边获得源源不断的铜钱,这种好事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