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穿越星空只为你,我在古代做锦鲤 > 第48章 永兴巷日常

王瑾仪心想,哥哥也听见了,他问的正是自己想知道的内容。

“走吧,到后院儿去看看你们的房间。”

父亲明显是在打岔。

后院儿里的房间,中间两间套房,是父母亲的房间。

东侧的两间是哥哥王文栋的房间,分别为卧室和书房。

西侧的套房,自然就成了王瑾仪的房间,王瑾仪选了一个套房。

其余的房间均都上了锁。王瑾仪猜,大概是二房的库房吧。

二门以里,西侧跨院,有两排偏房,是下人的房间。

前后院儿仍是界线分明,以海棠门门为界。海棠门以外是前院,为男主人空间,东跨院为小厮们的住房,西侧为马房。

海棠二门内为后宅,平日里是女眷和仆妇们活动的空间。

看着青儿、朱儿和王嬷嬷,都从下人房迎了出来,母亲停下和几人确定着一些事情。

爹爹带着一双儿女,从东侧房间挨个屋子看起,最后回到中间母亲的套房。

这里的房间,明显比王宅里的房子要矮小,虽也是一明一暗的套房,却放不下什么摆设,只有实用家具。

明间里没有榻,只有椅子和茶几,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会客区域,两把圈椅和一方茶几就成了上首。

带着花窗的木折门里,就是卧房。

卧室里,中间一个大床,两边过道,墙角处各有一个衣架。

床侧靠墙有一到顶的衣柜,纯木,无装饰。6扇对开门。,把整面墙都占满了,分了好多层。

每个人的卧房几乎无差别。

只是哥哥在东边的书房,和王家书房,还是一样的格局。

父子三人,都坐在母亲房间的大椅子上,青儿赶过来,把茶水斟好后退了下去。

王瑾仪看到哥哥几次看了父亲以后,都欲言又止,有些替哥哥着急。

心想:你究竟问不问呢?

母亲进门看大家,无声静坐,笑了笑。做到上首与爹爹隔着茶几对坐。

爹爹斟好茶水,推给母亲,母亲端起茶碗。

“你们还有什么想要带过来的吗?回去想好,明天我们就搬过来了。”

看到两个孩子,情绪不是很高的样子,开解道。

“瑾儿,这里没有高门槛儿,你就可以随时在院子里玩儿了,好不好?”

王景怡心中腹诽:哪有闲工夫疯跑了,我的两大事业,都得开工了!

那个“崇文坊”的大门,自己一定尽力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挤得进去。

不过现在还是得给母亲捧场,笑着回着母亲:

“太好了,瑾仪可以在院子里,加一个秋千吗?就像姐姐院子里的那样。娘亲,好不好?!”

还不待母亲回答,哥哥突然发现,可以有机会发表意见:

“娘,我可以在后院儿,设一个晨练的场地吗?”

“干嘛?”

“文震大哥在学君子六艺,为了练剑法,就在大房的花园留了场地。

娘,我也想学,家里能给我找个师傅吗?”

父亲接了话:

“以后每个旬假回来,爹爹先教你,以后我教不了的时候,再寻师傅。”

一家人商定了,杂七杂八的一些事情,就又其乐融融了,两个孩子也似乎忘记了,父亲远走的事。

就这样,第二天和祖父母拜别之后。二房一家人正式搬进了永兴巷玖号。

王瑾仪和母亲,是第一批进入永兴巷玖号的,爹爹和哥哥到晚上才回来。

自从住进永兴巷,父亲和哥哥每天晚上都要可以回家,哥哥的学校就在几条巷子之外,不再需要父亲接送,小厮王东就每天和少爷一起上下学。

父亲去府学也变近了,一家4人每天晚上在晚饭时团聚。

只是每个人都很忙。

爹爹为了秋围,搬到前院儿西厢房去住。东厢房是爹爹的书房,其实父亲很少回西厢房住,经常在东厢的榻上凑合一晚,第二天早早地去府学。

母亲把二房的下人,裁了又裁,几乎没有多余的人可用。现在二房的人手紧张。几乎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就说青儿管着院子里的库房,做着手里的针线,带着朱玉检查后宅各处的仆妇和工作。

而王宅原来的管事王嬷嬷,被指派去了偏院厨房,

把管理、采买一应事情,都担了起来。院子里原来做茶点的丫头,成了永兴巷的面案,过去偶在二房里开火做饭的婆子,成了永兴巷的大厨。

原来家里的马车,直接降级成了青布二人小马车。而且只剩了2辆。

这两辆马车,原是管事出门采买才用的,现在,永兴巷的主子也只有这个待遇。

母亲屋里的桌上,规整的摞着账册,再也看不到三叔的手稿。

哥哥每天是最快乐的。因为每天都能回家见到父母和妹妹。

尽管妹妹给他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王文栋还是快乐的。

王瑾仪自从在哥哥书房,受到墨点的打击之后。

每天午后,用一个时辰练习运笔,雷打不动。

坚持几天下来,小手僵硬,胳膊酸疼,小手拿勺子,都在颤抖。可她还在坚持。

王瑾仪的学习热情,有时,都让做父亲的王书礼惭愧。

每日卯时,王瑾仪准时起床,去母亲房间背诵前一天所学的《论语》。

这几天,《论语》的20篇,眼见着就要学习过半了。吃完早食,还接着学新的内容。

午后,王瑾仪还要学女工。

要知道,女工有好多繁杂的内容,比如:纺织、刺绣、裁缝,编织等等。

每天象征性的学一个时辰。

这一个时辰,使得王瑾仪苦不堪言。前世的四体不勤,造成这一世的手忙脚乱。

开始学刺绣的第一步,仅仅一个劈线,把王瑾仪的小手,搞得都不分瓣儿了。

接着学配线、配色、套色、混色,针法,仅仅听个大概,王瑾仪就头痛。

想为这个时代的女人呐喊,明明是可以利用社会分工,减轻劳作,为什么浪费大好的年华?

全体女性都要学这么专业?噢,也许是自己从前一世而来,没有任何女工基础,学起来异常的艰难。

有时母亲指着一块布,问:

“这块布,给10岁左右的学子做春衫,应该剪什么样式?配什么样的贴边儿,领口用什么样的针法?可以在袍子上都配哪些纹饰?学子袍子可绣哪些花纹?……

王瑾仪已经是马力全开,拿出了前世高考的精力,却总是落败。

母亲想了个办法,为了督促她,让朱玉和青玉与王瑾仪一起学针线。

青玉绣功,针法进步神速,朱玉针法学的极快,很快就掌握了配色、配线等一套规矩。

王瑾仪终于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已经学了两旬,自己永远不如两个婢女。唯一值得告慰自己的,是理论知识掌握的出神入化,但是,别提干活,一到干活,就是豆腐渣工程。

所幸自己有两个巧手的丫鬟,自己不用亲自出手。

可每每想起,前世里,自己在陈智远的衣服上,用青丝绣了一个“瑾”字。总是想捂脸,哎呀!丑死了,怎么办?!都留在了上一世,无法改变了。

王瑾仪现在发现,自己除了上一世,没有丢失的记忆,所学知识和超常的理解能力几乎一无是处。

就连练字的成果,从整个墨团儿变成了一块块的小墨点。

要说两旬以来,王瑾仪还是有成果儿的。那就是《西行漫记》的第一册刊印,并发行了。

当然,这类书只能在普通的书坊出版。进不上了“崇文坊”的大门。

《西行漫记》全书已经结束了,共7集,其中故事都压缩改编过,更加紧凑。

有三级,在祖父那儿审查。刚写好的三集在母亲手里整理。

从今天开始,王瑾仪要开始以某个故事改编,十二美女小姐为背景,写一个叫瑶瑶姐姐们的故事。

刚一说《瑶瑶姐姐的故事》,录故事的母亲和坐在门前干活的青儿,都噗嗤一声笑了。

王瑾仪莫名其妙的看着两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