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色莫斯科 > 第2066章

红色莫斯科 第2066章

作者:涂抹记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1:39:46

第2066章

第2066章

格鲁时科和伊凡二人很快就来到了司令部。

索科夫招呼两人坐下之后,就和伊凡开始和伊凡中校叙旧:“伊凡中校,我们认识已经三年多了,怎么你到现在还是中校啊?”

听到索科夫这么问,伊凡的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司令员同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没有您这样的能力,自然没法像您升迁这么迅速;其次,我在42年夏天的哈尔科夫中不幸负伤,在医院里躺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这也间接影响到了我的升迁。”

索科夫问得如此直接,既不是为了向对方显摆,也不是为了打压对方,而是想搞清楚,一名在战争初期就是少校的指挥员,在战争进行了三年之后,为什么只被晋升为中校,是能力不足还是其它原因。

如果是能力不足,那么让伊凡留在第118旅担任副旅长就比较合适了。但如果是别的原因,索科夫就打算给他一个机会,看他能否把握住。若是能把握住,以后让他担任旅长或者师长都可以。

“司令员同志,我有一个想法。”伊凡忽然说道:“不过需要征得您的同意。”

“什么想法?”索科夫反问道。

“我听说您去122旅时,对新战士开展了一个克服临战恐惧的训练,效果还不错。”

“是的,我的确在第122旅开展了这样的训练,整体效果还不错,至少让那些刚穿上军装不久的新战术,体验了一把子弹从头顶飞过的感觉。”索科夫对格鲁时科说道:“中校同志,如果你觉得这种训练方式不错,也可以在你们旅里推广。”

格鲁时科和伊凡两人对视一眼后,伊凡开口说:“司令员同志,来这里之前,我们专门讨论过,除了在旅里开辟这种克服临战恐惧的训练方式外,还准备推广您以前发明的三三制突击战术。众所周知,我们的部队采用的散兵多层推进的队形,有经验的老兵只进攻时,因为担心误伤到前面的战友,很难有效地发挥火力,所以我们打算在旅里推广三三制突击战术。”

“三三制突击战术?!”波涅杰林和西多林听伊凡这么说,脸上都露出了迷茫的表情。波涅杰林更是皱着眉问索科夫:“司令员同志同志,不知什么叫三三制突击战术吗?”

听对方提起了地面轻步兵最强战术——三三制突击战术,索科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见波涅杰林和西多林都充满了好奇,便开始向二人介绍华夏解放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战术:“三三制突击战术,指的是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分别负责进攻、掩护和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战士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波涅杰林听索科夫说完后,扭头问旁边的西多林:“参谋长同志们,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战术,伱呢?”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听到波涅杰林的问题,西多林苦笑着说:“我和司令员同志搭档有两年时间了,居然从没有听说过这种战术。”随后,他好奇地追问道,“司令员同志,这种三三制突击战术,有什么特点吗?”

“三三制突击战术的特点,是疏散队形、分队配合、小群突击。”见自己所提到的战术,引起了西多林的兴趣,索科夫便继续说道:“在火力分布上梯层分明又相互协调,是一种完美的攻防队形,可以克服我军的散兵多层推进时火力难以发挥的缺点。每个战斗组的间隔都保持着合理的距离,这样避免了在遭遇炮火覆盖时损失过大的问题。”

索科夫说到这里,有意停顿下来,想看众人的反应是怎样的。

而波涅杰林朝他扬了扬下巴,说道:“司令员同志,说得不错,继续说下去。”

“据我的计算,一发迫击炮弹落入攻击队形,只能造成一人伤亡;一发152榴弹炮的炮弹,最多也只能打掉两个小组。”在引用这一组数据时,索科夫不禁老脸一红,继续说道:“就算遇到最可怕的机枪侧射,也不会伤亡两个战斗班,而普通散兵队形,在相同情况下的伤亡,通常要达到数十人之多。”

“我亲眼见过这种三三制突击战术,效果是相当不错的。”索科夫的话刚说完,伊凡就主动为他做说明:“正是因为亲眼见过这种战术,所以我才觉得除了要在旅里推行克服临战恐惧的训练,还应该推广这种优秀的三三制突击战术。”

“司令员同志,我有点不明白。”这时波涅杰林插嘴问:“如果这种战术真的如伊凡中校所说的那么好,为什么这两三年时间里,你怎么从来没有在部队里推广过啊?”

面对波涅杰林的质疑,索科夫迟疑了片刻,随后回答说:“这种战术虽然优点多多,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各作战小组之间的完美配合,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磨练。你们也知道,这几年战事一直没有停止过,几乎随时处在战斗状态的部队,减员和补充兵员是家常便饭。有些新战士补充进入部队,还没有来得及熟悉自己的战友或上级,就在战斗中牺牲或者负伤了,等伤愈出院重新回到部队,发现早就换了一批新面孔。你说说,在人员流动如此大的情况下,我怎么能随便使用这种战术呢?若是因为配合不默契,在战场上出现了混乱,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波涅杰林把索科夫的解释仔细琢磨了一番,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这种需要密切配合的突击战术,必须要是熟练的人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假如三人小组老是换人,这种配合就无从谈起。接下来,他开始考虑,该如何解决兵员流动频繁的问题,从而确保三三制突击战术在集团军内部推广。

没等他想出办法,就听到索科夫对格鲁时科和伊凡说:“两位中校同志,我同意在你们旅里开展克服临战恐惧和三三制突击战术的训练。近期我暂时不给你们安排作战任务,就是让你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增加各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默契,使这种优秀的步兵突击战术,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司令员同志,”西多林在一旁好奇地问:“你亲自去传授他们这种战术吗?”

索科夫摇摇头说:“当年伊凡中校亲眼见过这种战术,我看就由他来指导战士们吧。”他转身问伊凡,“中校同志,你没有问题吧?”

“没有问题,司令员同志。”伊凡中校见索科夫让自己负责三三制突击战术的训练,心情显得格外激动:“我手下还有两名当年的老兵,他们也亲眼见过您的这种战士,他们能协助我开展好此项训练工作。”

“那真是太好了。”索科夫点着头说:“那你们先进行训练,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电话里处理不了,我会亲自去你们旅的。”

送走两人之后,西多林向索科夫请示:“司令员同志,既然伊凡中校把你的三三制突击战术说得如此之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立即在全集团军内部推广呢?”

对西多林的提议,索科夫摇着头否决了:“不行,参谋长同志,条件还不成熟,不能贸然能在集团军内部推广,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司令员同志说得对。”见到西多林似乎还想劝说索科夫,波涅杰林插嘴说:“我虽然没有亲眼见过司令员的这种战术,但他这几年始终没有在部队里推广,就说明要掌握这种战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看,就现在118旅试点,如果效果好,再在全集团军推广也不迟。”

见索科夫和波涅杰林都不同意在此时推广这种战士,西多林也不好勉强,只能无奈地答应了,还有些失落地说:“我真想亲眼看看这种战术啊。”

“别担心,参谋长同志。”索科夫安慰他说:“我想要不了多久,你就能亲眼看到的。”

“对了,参谋长同志。”这时波涅杰林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北面的敌人向我们的防区发起进攻了吗?”

“没有,副司令员同志。”西多林摇着头说:“到目前为止,一切还是风平浪静,前沿的指挥员报告,敌人只是在构筑工事,并没有向我们发起进攻的迹象。”

“虽说敌人在修筑工事,但我们这边防御工事的修筑工作也不能停。”索科夫叮嘱西多林说道:“一旦敌人向我们发起进攻时,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完善的防御体系,是根本挡不住敌人的。”

“我明白。”西多林点着头说:“我会交代下去的。”

“还有,”索科夫接着问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今天应该是崔可夫将军的部队强渡维斯瓦河的日子。怎么样,他们渡河成功了吗?”

“不清楚,我暂时还没有接到有关的报告。”西多林说完这话之后,主动提出:“要不,我给方面军司令部打个电话,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

“算了。”见西多林准备去拿电话,索科夫抬手制止了他:“既然方面军司令部还没有进行通报,说明崔可夫将军的近卫第8集团军的渡河行动并不太顺利,我们还是别轻易打这个电话,否则会让元帅同志发火的。”

“司令员同志,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崔可夫将军的部队渡河的具体位置。”西多林说道:“但按照你的分析,他们选择的那些位置应该是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德国人也无法部署重兵的位置,他们实施强渡,应该不会受到太大的抵抗。”

“参谋长同志,话不能这么说。”波涅杰林摇着头反驳道:“在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就算事先考虑得再周道,但依旧有可能发生意外。所以近卫第8集团军不能在原先计划的时间内,强渡成功并在左岸建立登陆场,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傍晚时分,马利宁打来电话,向索科夫通报了近卫第8集团军的情况。在电话里,他详细地介绍了战斗的经过,以及对方在左岸建立了一个宽10公里,纵深为5公里的登陆场的消息,最后还说道:“该集团军明天的任务,就是继续巩固和扩大登陆场……”

索科夫耐心地听完了马利宁的讲述后,试探地问:“方面军参谋长,如果崔可夫将军想巩固和扩大现有的登陆场,那么就需要尽快将更多的兵力和重型装备运送到左岸,否则登陆场的守军就很难达成他们的预定目标。”

“你说得没错,索科夫同志。”马利宁在电话里说道:“崔可夫将军也是这样考虑的,所以他才命令集团军的工程兵们加班加点地架设浮桥,准备用可以通行坦克和火炮的大型浮桥来连接两岸。”

“德国人绝对不甘心让我军在左岸建立登陆场。所以他们肯定会想尽办法把我军从左岸赶走。”索科夫在电话里向马利宁分析说:“而要做到这一点,他们肯定要想办法破坏连接两岸的浮桥。所以我请您转告崔可夫将军,一定要加强保护浮桥的力量,否则左岸的部队就会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补给,而被敌人赶进维斯瓦河。”

“索科夫同志,你的猜测很正确。”马利宁说道::“崔可夫将军向我们汇报完情况之后,也是考虑到要加强浮桥的保护,以确保能尽快将更多的兵力和装备运送到左岸去。而连接两岸的浮桥,也将成为他们的保护重点。”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索科夫心里都很清楚,维斯瓦河上的浮桥建好不到一天的时间,就被德军的飞机炸毁了。而近卫第8集团军只有一个高炮师,要负责宽达几十公里的流域防空任务,自然显得力不从心。

但知道是一回事,是否告诉马利宁,却是另外一码事。如果自己真的说了,恐怕就会引起马利宁的怀疑,你连崔可夫部队的具体登陆地点都不清楚,怎么会知道浮桥要被德军飞机炸毁?与其花时间去向上级解释,还不如什么都不说,免得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在挂断电话前,索科夫还是问出了一个自己关心的问题:“方面军参谋长同志,不知华沙城内的情况如何,市民们真的举行了起义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