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色莫斯科 > 第2472章

红色莫斯科 第2472章

作者:涂抹记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1:39:46

第2472章

第2472章

一夜未眠。

天亮的时候,卡丽娜惊呼道:“我的天,这么快就天亮了!”

索科夫不知该怎么回应,只能呵呵地傻笑着。

卡丽娜起身进了卫生间,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洗漱完毕。她从卫生间里走出,拿起桌上装饭盒的布袋子,冲着索科夫问道:“米沙,你今晚先吃点什么,我下班后给你做!”

听到卡丽娜这么问,索科夫的嘴角不禁剧烈地抽搐了几下,随后有些尴尬地说:“卡丽娜,不用了,不用麻烦你。反正如今我的书已经写完,我可以到外面去吃,顺便尝尝弗拉基米尔这里有什么美食。”

谁知卡丽娜听后,却是满脸的惊喜:“如果你想到外面去吃,那真是太好了。我是弗拉基米尔本地人,对城里各家餐厅的招牌菜都非常熟悉,可以给你当向导,带你去尝尝。”

索科夫说这番话,无非是想暂时摆脱卡丽娜,他担心再这样相处下去,没准自己会英年早逝。不过卡丽娜显然误会了他的意思,还主动提出要给他当向导,那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都会和他形影不离。

“好吧,等你下班后,就带我去品尝弗拉基米尔的美食。”索科夫想到没准科帕洛娃等了自己一夜,如果不去尽快向她解释一下的话,恐怕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急着打发卡丽娜离开:“时间不早了,你先去上班吧。”

“我下午五点半下班。”卡丽娜走到房门,扭头对索科夫:“到时你来接我下班!”

“好吧好吧。”索科夫只想卡丽娜快点离开,便连连点头说:“我会按时去接你的。”

就在索科夫看到卡丽娜拉开房门,以为她会立即离开时,她却停下了脚步,转头叮嘱索科夫:“米沙,你一晚上没睡,肯定累坏了,抓紧时间睡个回笼觉,免得下午的时候没晋升。”

看到索科夫点头称是,卡丽娜才走出房间,并随手关上了房门。

索科夫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心想维尔纳今天中午返回莫斯科,自己是不是应该和他一起离开,然后给卡丽娜留个纸条,说自己有紧急的事情,需要立即返回莫斯科,等将来有机会再来让她给自己当向导,去品尝弗拉基米尔的美食?

他闭上眼睛,想抓紧时间睡一会儿,睡到十点就起床,去找维尔纳,和他商议一同返回莫斯科的事情。偏偏在这时,他听到门口传来了敲门声。他以为是卡丽娜忘记什么东西,专门回来取的,便裹着被单就走了过去,随手拉开房门,问道:“是不是忘记什么东西了?”

话刚说出口,他就愣住了,因为站在门口的不是卡丽娜,而是等了自己一晚上的科帕洛娃。

见到科帕洛娃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索科夫不免有些慌神:“科帕洛娃,你,你怎么来了?”

科帕洛娃重重地哼了一声,随后推开索科夫走进了房间。

索科夫探头到走廊上瞧了瞧,见一个人都没有,心里不禁暗松一口气,随后关上了房门。

“别担心,她已经走了。”科帕洛娃冷冷地说道:“我就是在窗口看到她离开了招待所,才过来找你的。”

得知卡丽娜已经离开,避免了两人再见面的尴尬场景,索科夫的心里顿时踏实多了。没等他开口,就听科帕洛娃继续说道:“她昨晚是住在你这里的吧,要不然,我也不会等了一晚上,也没有等到你的到来。”

“科帕洛娃,你听我解释。她就是留在我这里看手稿的。”索科夫说完这个牵强的理由之后,恨不得扇自己一个大耳光,孤男寡女在一个房间里待了一宿,说你们只是谈剧本……啊,不对,是看手稿,鬼都不会相信。

索科夫心里开始嘀咕,自己如果继续留在这里,那么科帕洛娃和卡丽娜两人早晚还会碰面。昨晚倒是相安无事,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火星撞地球的情况。如果此事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了,会不会拿这种事情做文章?

想到这里,他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待会儿就去找维尔纳,一定要跟着他离开弗拉基米尔,否则后果非常严重。“科帕洛娃,我们去吃早餐吧?”

“不吃!”科帕洛娃生气地说:“没心情,不想吃!”

“我打算今天就回莫斯科,”见自己的提议被科帕洛娃拒绝,索科夫一咬牙,就说出了刚刚做出的决定:“和维尔纳编剧一起去见出版社的总编,和对方谈谈我的这本书。”

“啊,你要离开?”科帕洛娃吃惊地问:“你什么时候做出的决定?”

“昨天晚上。”索科夫面不改色地说着瞎话,明明是一分钟前刚做出的决定,他却恬不知耻地说是昨晚做出的决定:“我想过了,光是让维尔纳编剧把我的书交给出版社,如果总编问点什么问题,恐怕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所以和总编见面时,我最好在场。”

得知索科夫要离开,科帕洛娃一把抱住了索科夫,不舍地说:“米沙,上次在斯大林格勒时,我们一别就是三年。这次再分别,不知又要等多少年才能再次相见。”

“很快的,很快的。”索科夫搪塞地说:“我把莫斯科家里的地址留给你,你有时间的时候,随时可能来找我。”

科帕洛娃抬起头,望着索科夫说道:“这次我来见你,出现了一个卡丽娜。不知下次见你时,又会出现一个什么人?”

“放心,不会有别人的。”索科夫担心再让对方抱下去,恐怕会出事,连忙岔开话题:“我们先去吃早餐吧,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边吃边聊。”

科帕洛娃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同意了索科夫的提议,乖乖跟着他下楼去吃早餐。

早餐快吃完时,科帕洛娃忽然问道:“你离开莫斯科的消息,那个卡丽娜知道吗?”

“不知道。”索科夫摇着头,很干脆地回答说:“你是第一个知道的人。”

看到对方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索科夫的心里顿时踏实多了。“对了,你身上带纸笔了吗?”

“当然。”科帕洛娃点着头回答说:“作为一名记者,肯定会随身携带纸笔的。”

“借给我用一下,我要写个便条。”

科帕洛娃从包里掏出纸笔,递给了索科夫,随口问了一句:“你要给谁留便条呢?”

“卡丽娜。”索科夫一边用铅笔在纸上写着字,一边回答说:“她本来约我晚上去餐厅吃饭,我现在要回莫斯科,只能辜负她的这番好意了。毕竟相识一场,就算要离开,也应该给她打个招呼。”

听索科夫这么说,卡丽娜用酸溜溜地语气说:“你对她可真好,就算是离开弗拉基米尔,也不忘记给她解释一下。”

索科夫写完字之后,把本子和笔递还给了科帕洛娃。

科帕洛娃见状,有些诧异地问:“你不是说,要给卡丽娜写便条,说明你回莫斯科的事情。你为什么不把便条撕下来呢?”

“我想了一下,反正你认识她,不如由你帮我把这张便条交给她吧。”看到科帕洛娃一副不情愿的样子,他继续说道:“她就在市政大楼里工作,镜头剧组在楼里还有戏份要拍,你如果去采访的话,肯定会遇到她,就麻烦你顺便把这张便条交给她。”

对于索科夫的提议,科帕洛娃想了想,随后点着头说道:“好吧,我会亲手交给她的。”说完,把那张写满字的纸从本子里撕下来,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两人吃完早餐,从餐厅往外面走的时候,就看到维尔纳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一见到维克多的面前,就迫切地说:“将军同志,我刚刚去问过阿格尼,他说新的手稿还没有誊写完成,看样子我还是只能拿您手里的那份手稿回莫斯科。”

“编剧同志,别着急。”索科夫对维尔纳说:“我想了想,决定和您一起返回莫斯科。到时我们两人去见出版社总编时,他如果问有关小说里的一些问题,我可以当场向他解答。”

“那真是太好了。”维克多听后不由喜出望外:“手稿由您亲自携带,这样就不用担心会出现丢失的情况。”

两人在说话时,谁也没有注意到旁边的科帕洛娃从口袋里掏出那张便条,揉成一团后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里。

“米沙。”做完这件事之后,科帕洛娃见索科夫和维尔纳似乎还有很多话要谈,便对索科夫说道:“我先回房间去了,祝你一路顺风。等回到莫斯科之后,别忘记给我打电话。”

维尔纳望着科帕洛娃离去的背影,似笑非笑地问:“将军同志,不知这位姑娘是谁?”

“她叫科帕洛娃,是《消息报》的摄影记者,是奉命到这里来采访剧组的。”

“哦,她是《消息报》的摄影记者?”维尔纳的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真是没想到,她居然在如此重要的报社工作。”

索科夫听维尔纳这么说,有些惊讶地问:“编剧同志,听您说话的语气,似乎《消息报》是一个了不起的报社?”

“当然。”

维尔纳的话引起了索科夫的好奇心,“编剧同志,您能给我介绍一下这个报社的情况吗?”

“当然可以。”维尔纳倒是不介意向索科夫科普关于《消息报》的资料,不过在此之前,他要首先解决肚子的问题:“将军同志,我还没有吃早餐呢,如果您不介意的话,陪我再吃点,我会详细地向您介绍关于《消息报》的历史。”

几分钟之后,两人在一个角落坐下。

维尔纳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向维克多科普关于《消息报》的常识:“这份报纸1917年 3月创刊于圣彼得堡,当时称《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消息报》,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控制的报纸。十月革命后归布尔什维克领导,后迁到莫斯科出版。该报在国内建有完备的通讯网,并在国内 42个城市同时印刷,订阅量大概有三百多万份。”

“我的天啊。”

索科夫听到这里,不禁感慨道:“居然有如此大的订阅量。”

“很多原先订报的人死在战争中,也有些人离开了家乡,没有再订阅这份报纸,从而导致这份报纸的发行量下降了很多。”

“如今战争已经结束,我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份报纸的订阅量会逐步增加的。”

这时维尔纳忽然放下了手里的餐具,左右张望了一番,见附近几张桌子都没有人,才压低嗓门说道:“将军同志,我想问问您,您听说过布哈林吗?”

布哈林?!听到维尔纳提到的名字,索科夫想起这个名字来自电影《列宁在1918》,那个刺杀列宁的女特务就是布哈林指使的,影片中有一句在广为流传的台词是“瓦西里,快去救列宁!布哈林是叛徒!”

想到这里,他缓缓地点点头,随后回答说:“是的,我听说过他。”停顿片刻后,又补充道,“是在电影《列宁在1918》里,当时史达林同志得知列宁可能遭受刺杀,打算赶去救援。谁知乘车出来时,正好遇到了布哈林,他向布哈林打听列宁去了什么地方,对方却给他指示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从而导致列宁同志被女刺客打伤。”

“电影嘛,肯定会经过艺术加工。”维尔纳有些踌躇地说道:“有时播放出来的镜头,并不见得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对于他的这种说法,索科夫明智地选择了不追问,免得待会儿双方都会尴尬。他连忙岔开话题问道:“编剧同志,我是否知道这个人,和《消息报》有什么联系吗?”

“当然有联系。”维尔纳点着头说:“布哈林是著名的国务活动家、理论家、科学院院士,1929年因犯了错误而遭到批判,被撤销了委员的职务。1934年1月,他在会议上表示了忏悔,让大家紧密地团结在斯大林的周围。会后,他被重新当选为候补委员。并参加了1934年8月17日在莫斯科工会圆柱大厅隆重召开的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

安德烈·日丹诺夫代表都史达林向大会致词。他明确地指出,苏联文学是‘最理想、最进步和最革命的……’。

马克西姆·高尔基做了一个基调明亮的报告:‘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资本主义因其意识形态和社会的破产而陷入全面绝望,通过法西斯道路回到封建的中世纪的所有血腥尝试都告失败。我们是那注定要灭亡的世界的判官,我们坚决主张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斯大林的钢铁意志在不知疲倦地、奇迹般地工作着……’

作为与高尔基关系密切的布哈林,也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并在高尔基的要求下,担任了《消息报》总编的职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