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色莫斯科 > 第2488章

红色莫斯科 第2488章

作者:涂抹记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1:39:46

第2488章

两天后的下午,索科夫正在家里写书,忽然听到了敲门声,他以为是阿西娅提前回家,便放下笔走到门边打开了房门,嘴里问道:“阿西娅,你是忘记带钥匙了吗?”

谁知他却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将军同志,我不是阿西娅,我是维尔纳。”

索科夫定睛一看,可不,门口站着的人,是很长时间没见的编剧维尔纳,他的态度立即变得热情起来:“原来是编剧同志,好久不见了,快点请进吧。”

维尔纳进门之后,一边脱身上的大衣,一边感慨地说:“将军同志,你家里真是暖和啊。要知道,我刚刚在大街上都快被冻僵了。”

索科夫先是帮维尔纳把大衣挂在了衣架上,随后又给他倒了一杯热茶,放在了他的面前:“编剧同志,请喝一杯热茶,暖暖身子。”

维尔纳捧起茶杯,试图利用茶杯的温度,让自己双手快点暖和起来。他盯着桌上的手稿,好奇地问:“将军同志,你这是又在写新的小说吗?”

“是的,编剧同志。”索科夫翻了一下桌上的手稿,找出了新书的开头章节,递向维尔纳:“这是我写的新书,伱先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修改的地方。”

维尔纳放下手里的茶杯,搓了搓手,接过索科夫手里的手稿,看了一眼书名,不由自主地念了出来:“《普通一兵》。”

“没错,这部新书的名字就叫《普通一兵》,”索科夫在维尔纳开始阅读之前,提前向他说明:“书中的主角是著名的战斗英雄马特洛索夫,讲的是他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最后壮烈献身的故事。”

“其实从战争爆发开始,这样题材的书就层出不穷。”维尔纳并没有立即翻开手稿,而是望着索科夫说道:“大家看了这么多年,多少会出现一些审美疲劳,难道你不担心写出的书,没有人看吗?”

索科夫听后呵呵地笑了两声,随后说道:“编剧同志,我在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书前,大家也是这样质疑的。但如今看过书的人,都不再怀疑我的书如果出版后,肯定能成为一本畅销书。”

“这一点我倒是不否认,你所著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将成为经典。”维尔纳说道:“正是因为你所著的第一本书,就成为了经典,所以你在选择题材时就需要非常慎重,假如写出来的新书,不受读者欢迎,恐怕会对你的名声产生不利的影响。”

“可是我根本没有什么名声可言。”索科夫颇为无奈地说:“我倒是选择了别的题材,但却不能写,只能改写这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题材。”

“什么,将军同志,您说什么?”维尔纳吃惊地说:“难道除了这本书,您还写了其它的书吗?”

“没错。”

“能让我看一看吗?”

索科夫的《围困》已经写了十万字,虽说如今不能再写,但他还是妥善的保存起来,等可以写的时候,他再拿出来写后面的部分。此刻听维尔纳说想看一看,便起身走进卧室,打开了衣柜,从里面的暗抽里取出手稿,拿出来交给了维尔纳。

看着索科夫手里厚厚的一迭手稿,维尔纳有些吃惊地问道:“将军同志,这就是你写的另外一本书?”

“是的,编剧同志。”索科夫点头说道:“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

“当然,我当然有兴趣。”维尔纳说道:“我非常好奇,你这本被禁止写下去的小说,里面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

趁着维尔纳看稿时,索科夫又继续写《普通一兵》,因为他的心里很清楚,就算维尔纳的阅读速度再快,要看完十万字的小说内容,起码需要一个小时以上。

维尔纳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索科夫所写的《围困》前几章节。当他放下手稿后,满脸诧异地问:“将军同志,我觉得这本书就写得相当棒,为什么不能继续写了呢?”

“因为已经有人给我打招呼,说书中提到的重要人物如今都健在,如果我的这本书写出来之后,也许他们会对我的描写产生一些看法,到时就有可能给我惹上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索科夫说道:“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暂时不写,等到时机成熟时再继续写。”

“是谁,是谁给你打的招呼,将军同志。”维尔纳听索科夫这么说,不满地反问道:“难道他不知道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假如能出版,肯定又能成为一本经典。”

索科夫苦笑一声,然后慢吞吞地说道:“是最高统帅本人。”

维克多听后,整个人都惊呆了:“什么,是最高统帅本人让你暂时不要写这本书?”

“没错,的确是这样。”

索科夫记得很清楚,围困是在1975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三十周年时出版的,1978年,该书荣获苏联最高文艺奖“列宁奖金”。

这部小说之所以受到各界的赞许,并迅速成为畅销书,是有其独特的背景。60年代有关领导大力号召文艺作品写“爱国主义题材”。军界负责人亲自出场宣传动员,并在1964年组织了苏军负责人与文艺界人士的见面会。

当时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和总政主任叶皮谢夫指出:艺术创作“应当特别注意反映战斗功勋,武装力量战斗史”,“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题材是如此迫切和重要,它应当在书籍和歌曲中,在电影和绘画上,得到更鲜明的、令人信服的和更有成效的反映。”

1970年,科涅夫元帅、崔可夫元帅等多名高级指挥员,在《消息报》上联名发表呼吁书,明确要求文艺作品写卫国战争。在这之后,苏联作协、影协等协会召开了联席会议,专门讨论创作“军事爱国主义”题材作品的问题;有关方面和俄罗斯联邦作协,联合召开“军事爱国主义会议”,作协响应科涅夫等人的呼吁,召开各加盟共和国、莫斯科、列宁格勒作协军事委员会主席会议,进行动员组织。他们设置军事作品奖金和奖章;组织作家访问中亚、远东等边防地区;访问驻东欧各国的苏军部队;大量出版宣传“军事爱国主义”的文集和歌曲集。正是在这样的大力宣传和组织下,出现了一大批军事题材的作品。

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战争小说,都力图从各个方面来再现卫国战争的历史画面,越写篇幅越长、人物越多、场面也越大,评论界给了这类作品一个新的名称:“全景”。这是继50年代后半期出现在苏联文坛上的以写“战壕真实”为标帜的“新浪潮”之后,又一个战争“新浪潮”。而长篇小说《围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写成,并成为六七十年代“全景”的代表作。虽说《围困》一书,在七十年代末期成为经典,并获得最高文艺奖“列宁奖金”,但在如今的1945年却没法出版发行,因为书中涉及到的史达林、日丹诺夫、伏罗希洛夫和朱可夫等人,还没有得到一个相对公正的评论,如果书中贸然出现对他们的描写,恐怕会引发很多隐藏的矛盾,并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可惜,真是可惜。”搞清楚谁禁止索科夫继续写下去时候,维尔纳惋惜地说:“这真是一本好书,如果不能写,真是可惜了。”

“没办法,既然上面不准写,那我就暂时不写了。”索科夫大度地说道:“这书我就先放在这里,万一哪天上面同意我继续写的时候,我再把后面的章节写出来。”

“索科夫将军,我们先说好了。”得知索科夫并没有放弃,只是打算等时机成熟时再继续写这本书,维尔纳又重新变得开心起来:“一旦你继续写这本书,记得通知我,我要成为你的第一个读者。”

“没问题,没问题。”对维尔纳的这个请求,索科夫自然答应得非常爽快:“只要我重新动笔时,我一定会通知你的。”

“对了,将军同志,有件事我差点忘记了。”维尔纳说着站起身,来到门口的衣帽架前,从挂在上面的大衣口袋里,掏出了一本书,然后走回来对索科夫说:“是谢柯罗让我过来给你送样书的。”

“样书,什么样书?”索科夫先是一愣,随即想到了一种可能,连忙问道:“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样书?”

“是的,将军同志,的确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样书。你看看,对这样的排版和设计是否满意。”

索科夫接过维尔纳手里的书,开始仔细浏览封面。

封面上的图案是采用素描的手法画的,封面的右侧一个端着莫辛纳甘步枪的女兵侧翼,身后是一片茂密的白桦林,左侧的空白处用黑体大字写着书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下方用小字写着作者的全名,以及出版社的名称。

说心里话,索科夫对这个时代的书籍封面并不满意,和后世的那些数据相比,简直是太简陋了。虽说维尔纳把书交给自己的时候,说是征求自己的意见,看自己对封面有什么意见,但这本书明天就要正式摆在书店里开始销售,自己哪怕提再多的意见,谢柯罗恐怕也不会进行任何的修改。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索科夫言不由衷地说:“不错,不错,这封面设计得真是太棒了。”

“明天你的书,就要摆在书店里销售了。”维尔纳好奇地问:“你觉得第一天的销量能有多少?”

维尔纳的话把索科夫问住了,他怎么知道这个时代畅销书的销量如何,只能苦笑一下,反问道:“编剧同志,你觉得呢?”

维尔纳想了想,随后伸出三根手指说:“我觉得第一天的销售量,至少应该有三千本。”

听到维尔纳所说的数字,索科夫不禁瞪大了眼睛:“什么,才这么点?”按照他的想法,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本未来的畅销书,就算销量再差,第一天怎么也得卖个三四万本吧,谁知维尔纳告诉自己只有三千本。

维克多见索科夫对这个销量不满意,顿时误会了他的意思,连忙解释说:“将军同志,您的这本书看过的人都说好,但毕竟读者有限,再加上您又是一个新人,第一天能有三千的销量,算是不错了。况且目前只是在莫斯科一地铺货,如果销量好的话,会陆续在列宁格勒、基辅、明斯克等城市开始推广。”

“编剧同志,还有一件事,谢柯罗总编一直没有给我答复呢。”

“什么事情?”

“我的稿酬,版税的分成比例是多少?”

“这个嘛,谢柯罗没有告诉我。”维尔纳向索科夫保证说:“我待会儿去见谢柯罗,把这件事帮你问清楚。你放心,以你这本书的水准,至少能拿到12%的分成比例。”

可能是担心索科夫有什么不好的想法,维尔纳说完这话后,不等索科夫再问,便主动说道:“通常新人选择版税分成,他们拿的比例通常都是5%~8%之间,像你的这种直接拿12%,已经算是特例了。”

索科夫觉得维尔纳对自己应该没有说假话,出版社能给自己12%的分成比例,想必已经是看在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格外关照了。

稿酬的事情暂时放在一旁,索科夫又问起了改编的事宜:“编剧同志,你觉得这本书什么时候可以改编为话剧和电影呢?”

“将军同志,我正想和您讨论这个问题,没想到您先说出来了。”

索科夫心里暗喜,朝对方做了一个请的姿势:“编剧同志,请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还在弗拉基米尔的时候,我就说过,你的书完全可以改编为话剧、歌剧,甚至被搬上电影屏幕。”维尔纳说道:“我这段时间都在忙着改编话剧的事情,已经选好了合适的合作话剧团,只等你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好的名声之后,就正式开始排练。到时候,我还要请你到现场指导,希望你能赏光。”

“没问题,没问题。”索科夫也担心改编话剧时,把自己的这本书改得面目全非,还是觉得亲自去现场观摩更加稳妥一些,因此非常爽快地回答说:“到时要排练话剧时,你通知我一声,我一定会赶过去捧场的。”

两人又聊了一阵,维尔纳站起身对索科夫:“将军同志,时间不早了,我就不打扰你了。我们后会有期!”

索科夫握住了对方伸出的手:“后会有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