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色莫斯科 > 第2604章 关乎人命的建议

红色莫斯科 第2604章 关乎人命的建议

作者:涂抹记忆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0-21 21:39:46

第2604章 关乎人命的建议

第2604章 关乎人命的建议

1945年的最后一天,索科夫接到了乌斯季诺夫打来的电话:“米沙,你最近都待在办公室里吗?”

“是的,人民委员同志。”索科夫连忙回答说:“听说您去了远东地区,在得到您的新命令之前,我肯定要留在办公室里。”

“明天就是新年了。”乌斯季诺夫说道:“你应该回家和家人团聚了,等过了圣诞节再来上班。如果有可能,记得去你的上级那里拜个年,这样对你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明白吗?”

索科夫本来就想利用新年的机会,去拜访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这样的老上级,没准将来还要在他们的手下工作呢。此刻听到乌斯季诺夫打算放自己回家,他立即用感激的语气说:“谢谢您,人民委员同志,我会遵照您的指示执行的。”

“我可没有什么指示。”乌斯季诺夫笑呵呵地说:“只是向你提一个建议而已。要知道,等我从远东回莫斯科之后,会考虑给你加加担子,让你负责更重要的工作,到时你就算想去拜访你的老上级们,恐怕也没有那个时间了。”

结束和乌斯季诺夫的通话之后,索科夫叫来了上尉,对他说:“上尉同志,我刚刚接到人民委员同志的电话,他让我回家和家人团聚,等过了圣诞节再来上班。”

“也就是说,您要等到一月八号才上班。”上尉小心翼翼地问:“那我呢,也跟着休假吗?”

“上尉同志,你本来就是人民委员派来协助我工作的。”索科夫笑着对上尉说道:“既然我都要回家过节了,那你还留在这里做什么?还是收拾收拾东西,早点回家去吧。毕竟元旦是我们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合家团聚的日子。”

“明白了,将军同志。”上尉点着头说:“那我今天也先回家,等过了圣诞节之后,再来上班。”

当索科夫回到自己的家里时,看到阿西娅正挺着大肚子和她的母亲一起准备年夜饭,而岳父巴卡尼泽则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抽烟一边看报纸。

见到索科夫进门,大家都放下了手里的工作,迎了上来。

特别是阿西娅,展开双臂,情绪激动地说:“米沙,你回来了!”

索科夫和阿西娅拥抱时,有意地收着腹部,免得挤压到对方的肚子,同时关切地问:“阿西娅,这两天感觉如何?”

“孩子如今踢我的频率越来越高,看来他是急于出来见我们。”

俄语中的“他”和“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单词,索科夫听到阿西娅用的是“他”,便笑着说道:“阿西娅,你就这么肯定,怀的一定是男孩,没准是个漂亮的小女孩也说不定。”

索科夫的话刚说完,旁边的岳母就说话了:“米沙,你喜欢儿子还是女儿?”

虽然这个问题已经问过很多遍了,但长辈还是喜欢一次又一次地问。索科夫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道:“对我来说,儿女都一样,都是我我的孩子,我都喜欢。我听到一种说法,战争期间生儿子的多,而和平时期生女儿的多。如今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又重新降临人间,我觉得阿西娅生女儿的几率比较大。”

谁知索科夫刚说完,巴卡尼泽就在旁边悠悠说道:“米沙,你好像搞错了。阿西娅怀上孩子的时候,战争还没有结束呢。要知道,她当时若不是怀孕了,肯定会跟着你前往远东,参与最后的战役。因此我觉得,阿西娅生儿子的几率更大一些。”

“对了,米沙。”阿西娅和自己父母关心的重点不一样,“你这次回来,能在家里待多长时间?”

“上级给了我一周的假期。”索科夫回答说:“我要等到圣诞节过后再去上班。”

“这段时间你有什么打算?”阿西娅接着问道。

“我打算去拜访朱可夫元帅和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曾经是我的老上级。”索科夫对三人说道:“虽然我如今没有在军队里担任职务,但出于礼貌,也应该去拜会他们。”

“米沙,你的想法是对的。”巴卡尼泽说道:“别看战争已经结束,没准哪天又会再次爆发,和两位元帅搞好关系,将来一旦战事重启,你就有机会再次回到军队里。”

“老头子,你说什么呢。”岳母对巴卡尼泽的话似乎不满意,表情严肃地说:“留在莫斯科好好地生活不行吗?非要到战场上去冲锋陷阵,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阿西娅和她的孩子怎么办?”

索科夫正在考虑该如何化解危机时,屋里的电话响了。

拿起话筒,里面传出了雅科夫的声音:“米沙,看来我得到的消息没错,你果然回家了。”

“是的,我已经回家了,是人民委员同志特许的。他给了我一周的假期,让我过完圣诞节再去上班。”索科夫简短地说完自己的情况后,反问道:“你呢,在家里还是办公室?”

“我也回家了。”雅科夫说道:“我打算明天上午去拜访朱可夫元帅,不知你是否愿意一起去。”

“那真是太巧了。”索科夫得知雅科夫准备去拜访朱可夫元帅,心里不禁一阵狂喜:“那我们一起去吧。”

“没问题,我明天上午九点开车过去接你,你提前做好准备。”

索科夫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还从来没有新年去别人拜过年,因此对各种规矩并不熟悉,便试探地问:“雅沙,我们去见朱可夫元帅的时候,给他带点什么好呢?”

“我听过朱可夫元帅这里两年喜欢上了喝红酒。”雅科夫说道:“正好别人送了几瓶乌克兰的葡萄酒给我,明天去朱可夫元帅家的时候,就把这几瓶葡萄酒送给他,权当是我们两人一起送的。”“雅沙,谢谢你。”索科夫听后感激地说:“我正在为送什么礼物犯愁,你可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

“没事,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两人是好兄弟,不用说谢。你记住,明天上午九点,我过去接你。”

“好的,我等着你。”

索科夫放下话筒后,对阿西娅说道:“阿西娅,我已经和雅沙说好了,明天一起去朱可夫元帅家里。他手里有几瓶乌克兰葡萄酒,准备送给朱可夫元帅做礼物,权当是我们两人联手送的。”

“需要我一起过去吗?”阿西娅试探地问道。

“你的身子不方便。”索科夫看着阿西娅挺起的大肚子,缓缓地摇摇头:“就不必来回折腾了。”

时间来到第二天上午,雅科夫开车载着索科夫来到了朱可夫的住处。

朱可夫的住处是一个带院子的别墅,门口有两名哨兵和一名军官。见到有车子驶过来,军官连忙上前,把手举过头顶,掌心向前,示意雅科夫驾驶的车辆停下。

雅科夫把车停下之后,摇下车窗,对走过来的军官说道:“上尉同志,我们是来拜访朱可夫元帅的。”

那名上尉显然认识雅科夫,并没有向他要证件,而是看了一眼坐在副驾驶位置的索科夫,便向后退了一步,抬手敬礼后,向门口的哨兵做了个手势。看到上尉手势的哨兵,连忙打开了大门,让雅科夫驾驶的车能开进去。

雅科夫和索科夫走进了大厅时,看到朱可夫正和一个穿列宁装的秃头男子在说话。

朱可夫见索科夫和雅科夫两人从外面走进来,连忙站起身,有些意外地说:“你们两人怎么来了?”

坐在朱可夫对面的秃头男子,本来是背对着门口,听到朱可夫这么说,本能地扭头看了过来。索科夫一眼就认出,这个秃头不是别人,正是在乌克兰主持大局的赫鲁晓夫。

索科夫先向朱可夫敬礼后,又转身向赫鲁晓夫敬礼:“您好,赫鲁晓夫同志,很高兴在这里见到您!”

“米沙,”赫鲁晓夫站起身,来到了索科夫的面前,摇着头说:“上次我给你补充几万兵员之后,你几乎都没有再联系过我,甚至连我邀请你去乌克兰工作,都被你拒绝了。”

“赫鲁晓夫同志,”索科夫想到今年就要爆发第二次乌克兰大饥荒,境内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饿死。几十年后,在基辅修建了一个圆形的黑色大理石雕塑,名为“祖国母亲”雕塑,就是为了纪念在1946年被饿死的乌克兰人民:“我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如果真的去了您那里,没准帮不上忙不说,还会给您添乱。”

“你拒绝了我,但对于朱可夫的邀请,却丝毫没有犹豫。”赫鲁晓夫皮笑肉不笑地说:“看来在你的心目中,我的地位是根本无法和朱可夫元帅相提并论。”

“赫鲁晓夫同志,您误会了。”索科夫为了避免将来被穿小鞋,特意向赫鲁晓夫解释说:“我已经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根本不适合从事地方工作,所以才会拒绝您的邀请。如果我有什么失礼的地方,请您务必要原谅我。”

“原谅你可以。”赫鲁晓夫慢吞吞地说:“你能给提点建议吗?”

索科夫本来还在考虑,应该如何提醒赫鲁晓夫,今年的乌克兰将爆发粮食危机。没想到对方却主动把这个机会摆在了自己的面前,他便顺水推舟地说:“我倒是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快说来听听!”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部队的复员工作还没有结束。”索科夫说道:“如此一来,乌克兰境内的农田就没有足够的人手来耕作,假如再遇到干旱之类的情况,就会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到时整个乌克兰的老百姓想吃饱饭都是个问题。”

“不会吧,米沙。”对索科夫的这种说法,赫鲁晓夫表现得心不在焉:“战争期间,情况比现在更加糟糕,我们不照样能得到足够的粮食。如今战争已经结束,难道和平年代的粮食产量,还比不上战争时期吗?”

“赫鲁晓夫同志,您可能忘记了。假如乌克兰出产的粮食,仅仅提供给我们的国家,应该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索科夫提醒对方说:“但如今的欧洲,有很多国家成为了被我们所保护的国家,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也就是说,乌克兰出产的粮食,不但要供应全国,而且还要提供给这些被保护国。如此一来,粮食就会出现短缺,假如再遇到什么干旱,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就意味着会有人饿肚子,甚至被饿死。”

“米沙,你未免太危言耸听了吧。”但赫鲁晓夫依旧听不见索科夫的意见,自顾自地说:“别看乌克兰被德国人占领了那么长时间,但粮食储备还有一些,就算1946年粮食出现大面积的减产,我们也有能力应付。”

“赫鲁晓夫同志,你不要说话,听听米沙怎么说。”朱可夫抬手打断了赫鲁晓夫后面的话,他冲着索科夫说道:“米沙,假如真的出现了你所说的情况,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因为干旱的出现,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我觉得是在所难免了。”索科夫谨慎地说道:“在这种时候,我就会考虑大规模种植抗旱的农作物,比如说土豆和玉米……”说到玉米时,索科夫忍不住看了赫鲁晓夫一眼,他记得对方后来想学习老美,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不顾及苏联的地理气候因素,在全苏境内种植玉米。但由于苏联的地理条件,主要是气温和光照实在太差,玉米几乎不结棒子,加上有关人员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赫鲁晓夫,导致玉米运动终究失败。

虽说后来的玉米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在乌克兰境内种植玉米还是可以的,这里的土壤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索科夫继续说道:“土豆和玉米都是耐旱农作物,而且乌克兰的土地肥沃,种下去之后,集体农庄的庄员们根本不用费神去管理,只需要等到九月去收获就是了。有了这些土豆和玉米,就能弥补小麦减产的损失。”

索科夫向赫鲁晓夫建议种植土豆和玉米,主要是因为这两种农作物耐旱,就算遇到了旱灾,也能保证一定程度的产量。要知道史达林在1946年向乌克兰征收了四亿普特的粮食(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虽说按照他的想法,已经考虑到乌克兰在战争中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已经降低了征收标准,但依旧掏空了乌克兰粮仓里的所有粮食,结果导致将近四分之一的人死于饥荒。

“赫鲁晓夫同志,我觉得米沙的说法不错。”朱可夫望着赫鲁晓夫说道:“我觉得你可以考虑他的建议。”

赫鲁晓夫面无表情地说道:“等我回到基辅,召集相关人员讨论一下再说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