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中国历史古代史故事 > 第90章 朱明传奇:洪武大帝的崛起之路

第一章:苦难童年

在元朝末年的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一个名叫朱重八的男孩诞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家庭一贫如洗,父母和兄弟挤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每逢风雨交加的夜晚,屋里就会漏雨,一家人只能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朱重八从小就瘦骨嶙峋,但他的眼睛却格外明亮,透着机灵和坚韧。他很小就开始帮着父母干活,每天清晨,他便赶着家里仅有的一头牛到山坡上放牧。山坡上的青草在风中摇曳,朱重八会找一块平坦的石头坐下,看着牛儿吃草,心中却满是对未来的迷茫。

他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每天面对的是无尽的劳作和饥饿。然而,尽管生活艰苦,他却有着乐观的天性。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时,他总是能想出一些有趣的游戏。他们用树枝当作武器,模仿着大人们战斗的样子,朱重八常常扮演着首领,指挥着小伙伴们冲锋陷阵,那稚嫩的喊杀声在山谷间回荡。

但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贫苦的家庭。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了这片土地,庄稼颗粒无收。紧接着,瘟疫也开始肆虐,朱重八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先是父亲,然后是母亲和哥哥,他们在病痛中离世,只留下朱重八孤苦伶仃。他悲痛欲绝,眼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发出无声的呐喊。

第二章:皇觉寺求生

为了活下去,朱重八决定到附近的皇觉寺出家。他带着满心的伤痛和对生存的渴望,来到了这座寺庙。寺庙里的生活并不如他想象的那般宁静,他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小沙弥,每天要承担大量繁重的杂役。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寺庙,朱重八就得起床打扫庭院。他拿着沉重的扫把,认真地清扫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一片落叶。接着是洗衣、做饭,伺候寺里的和尚们。那些和尚们对他呼来喝去,稍有不如意便对他打骂。但朱重八都默默忍受着,他知道,在这里他至少有一口饭吃。

在寺庙的日子里,朱重八开始接触佛经。他虽然不识字,但他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听着和尚们诵经,竟也能记住一些简单的经文。每当夜晚来临,他独自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口中默念着经文,心中却在思考着自己的命运。他看着寺庙里那些佛像,眼中既有敬畏,又有一丝疑惑,他不明白为什么神佛没有拯救他的家人。

然而,灾荒的影响也波及到了皇觉寺。寺庙的香火日益稀少,粮食也越来越短缺。为了生存,寺庙的主持决定让和尚们外出化缘。朱重八也被打发出去,他穿着破旧的僧衣,背着一个布袋,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他沿着乡间小路,挨家挨户地化缘。他见过了人间百态,有的人家善良地施舍给他一些食物,有的人家则对他恶语相向,将他赶走。在这漫长的流浪岁月里,他的足迹遍布了许多地方,见识到了百姓们在元朝统治下的苦难生活,这让他对元朝的统治充满了愤恨。

第三章:投身义军

在流浪的过程中,朱重八听到了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的消息。那些关于义军反抗元朝压迫、为百姓谋福祉的传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他意识到,只有推翻元朝的统治,百姓们才能过上好日子。于是,他毅然决定投身义军。

朱重八来到了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中。初到军中,他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兵,但他那历经苦难磨练出的坚韧和勇敢很快就展现出来。在一次战斗中,元军气势汹汹地来袭,义军的防线一度摇摇欲坠。朱重八却毫不畏惧,他握紧手中简陋的武器,眼中闪烁着怒火,向着元军冲去。他的勇猛激发了周围义军的斗志,大家纷纷跟着他一起冲向敌人。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朱重八表现得异常英勇,他挥舞着武器,左劈右砍,元军在他面前纷纷倒下。

这场战斗后,朱重八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郭子兴看着这个瘦小却充满力量的年轻人,心中暗暗赞赏。他将朱重八调到自己身边,让他担任亲兵。朱重八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做事认真负责,对郭子兴忠心耿耿。无论是传递军情、保护郭子兴的安全,还是处理军中的一些琐事,他都做得井井有条。他善于观察,很快就熟悉了军中的各种事务和人际关系。他发现军中存在一些纪律松散的问题,便向郭子兴提出了整顿军纪的建议。郭子兴采纳了他的建议,经过整顿,义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郭子兴对朱重八越来越信任,不仅在军事上倚重他,还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马氏温柔善良,知书达理,她的出现让朱重八感受到了温暖。在婚后的日子里,马氏对朱重八关怀备至,她在生活上照顾他,在精神上支持他,成为了朱重八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第四章:崭露头角

随着在义军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朱重八开始展现出他卓越的领导才能。他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严明的纪律,于是他更加积极地推动军纪的整顿。他亲自在军中巡视,对违反军纪的士兵严惩不贷,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士兵给予奖励。在他的努力下,义军的纪律越来越好,百姓们对这支义军也越来越认可,许多年轻人纷纷前来投奔。

朱重八还注重对士兵的训练。他根据自己在战斗中的经验,结合一些古代兵法,制定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他亲自指导士兵们练习格斗技巧,告诉他们如何在战场上更好地保护自己和攻击敌人。在训练阵法时,他耐心地讲解每个士兵的位置和职责,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常对士兵们说:“我们是为了百姓而战,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而战,只有我们足够强大,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他的严格训练下,义军的战斗力有了质的飞跃。

在军事战略上,朱重八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意识到,要想在乱世中立足,必须先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于是,他向郭子兴建议攻占一些周边的城镇,将其建设成义军的据点。郭子兴同意了他的建议,朱重八便带领军队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他在攻占城镇后,并没有像其他义军那样烧杀抢掠,而是采取了安抚百姓的政策。他组织百姓恢复生产,重新修缮房屋,建立防御工事。他还打开粮仓,救济那些饥饿的百姓,赢得了百姓们的心。

在一次与其他义军的冲突中,朱重八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对方的义军人数众多,来势汹汹,但朱重八并没有慌乱。他冷静地分析了敌军的情况,发现敌军虽然人数多,但队伍松散,缺乏统一的指挥。于是,他巧妙地利用地形,设下了埋伏。当敌军进入埋伏圈后,他一声令下,义军从四面八方杀出,敌军顿时大乱。朱重八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军大败而逃。这次战役让朱重八声名远扬,他在义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第五章:建立势力

郭子兴去世后,朱重八继承了他的大部分势力,成为了一方诸侯。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兵,而是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的领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的目标是推翻元朝,建立一个属于百姓的太平盛世。

朱重八开始积极地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先后攻占了滁州、和州等地。每到一处,他都首先关心百姓的生活。他减免百姓的赋税,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他还重视商业的发展,降低商业税,使得市场繁荣起来。在他的治理下,这些地方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

在这个过程中,朱重八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四处招揽有识之士,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李善长就是其中一位。李善长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谋士,他听闻朱重八的事迹后,前来投奔。朱重八对李善长十分敬重,他亲自迎接李善长,并与他彻夜长谈。李善长为朱重八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朱重八深以为然,他知道在这个乱世中,过早地暴露自己的野心只会招来其他势力的攻击。于是,他将这一战略作为自己发展的指导方针,默默地发展自己的势力。

除了谋士,朱重八还招募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徐达、常遇春等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他的阵营的。徐达为人稳重,有勇有谋,他与朱重八一见如故,对朱重八忠心耿耿。常遇春则是天生的猛将,他勇猛无比,在战场上总是冲锋在前。朱重八对这些将领委以重任,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他们的帮助下,朱重八的军队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势力不断壮大。

第六章:争霸之途

随着朱重八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与其他义军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剧。在众多的对手中,陈友谅和张士诚是他最大的威胁。

陈友谅拥有庞大的水军,他的势力占据着长江中游的大片地区。他野心勃勃,企图统一江南,进而争夺天下。他的水军战船高大坚固,装备精良,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张士诚则占据着江南的富庶之地,他的军队粮草充足,装备也很先进。他为人比较保守,但对自己的领地防守严密。

朱重八深知,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先打败这两个对手。他与谋士们商议后,决定先对陈友谅动手。他一方面加强自己的水军建设,在巢湖等地训练水军。他亲自到水军营地视察,鼓励士兵们努力训练。他对水军将领们说:“水军是我们战胜陈友谅的关键,我们要打造一支能与他抗衡的水上铁军。”另一方面,他派人密切监视陈友谅的动向,寻找战机。

终于,机会来了。陈友谅率领大军进攻朱重八的据点应天(今江苏南京)。朱重八采用了刘基的计策,他故意示弱,引诱陈友谅的水军深入。在龙湾设下了重重埋伏。当陈友谅的水军进入龙湾后,朱重八一声令下,岸上的伏兵和隐藏在附近的战船一起杀出。一时间,箭如雨下,喊杀声震天。陈友谅的水军陷入混乱,战船相互碰撞,士兵们纷纷落水。朱重八的军队趁势出击,大获全胜。这次战役让陈友谅元气大伤,也让朱重八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此后,朱重八与陈友谅又多次交战。在鄱阳湖大战中,双方的水军在鄱阳湖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陈友谅的战船巨大,宛如水上城堡,但行动不够灵活。朱重八的战船虽小,但速度快,机动性强。双方你来我往,战斗异常激烈。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他们率领战船冲入敌阵,火烧陈友谅的战船。朱重八在指挥船上,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战斗,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术。这场大战持续了数日,鄱阳湖上硝烟弥漫,血水染红了湖水。最终,朱重八取得了胜利,陈友谅在战斗中中箭身亡。

第七章:消灭张士诚

打败陈友谅后,朱重八将目标对准了张士诚。张士诚虽然富有,但他性格多疑,内部矛盾重重。朱重八分析了张士诚的情况后,决定采取分兵多路、逐步蚕食的战略。

他先派出几支军队攻占了张士诚领地的外围据点,切断了张士诚与外界的联系。这些军队在攻占据点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抵抗。但朱重八的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在将领的带领下,奋勇作战。在攻打一些坚固的城池时,朱重八的军队采用了多种战术,如围城打援、地道攻城等。

在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时,朱重八的军队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张士诚在平江城经营多年,城墙高大坚固,城内粮草充足。他的军队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坚守不出。朱重八并没有急于强攻,他命令军队在城外扎营,对平江进行长期围困。他组织士兵挖掘壕沟,阻止城内敌军突围,同时也防止外部敌军的救援。

在围困的过程中,朱重八展开了心理战。他向城内的百姓和士兵宣传自己的政策,承诺只要投降,就不会受到伤害,还会得到妥善的安置。他还派人在城外喊话,揭露张士诚的种种恶行,动摇城内军心。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平江城终于弹尽粮绝,城内人心惶惶。朱重八见时机成熟,下令发起总攻。他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入平江城,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张士诚虽然拼死抵抗,但最终还是被朱重八的军队俘虏。朱重八本想劝他投降,但张士诚宁死不屈,最终自缢身亡。

第八章:北伐中原

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大对手后,朱重八基本统一了江南。此时,他的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元朝。他深知,只有推翻元朝的统治,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太平。于是,他决定北伐中原。

朱重八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大军北伐。在出征前,他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他站在高台上,对将士们说:“我们此次北伐,是为了恢复中华,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元朝的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我们要为百姓报仇,为民族雪耻。我们要师出有名,不得滥杀无辜,要让百姓知道我们是正义之师。”将士们听了他的演讲,士气高昂,齐声高呼:“推翻元朝,恢复中华!”

北伐大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元军在长期的**统治下,战斗力已经大大削弱。徐达、常遇春等将领运用灵活的战术,先后攻占了山东、河南等地。在攻打大都(今北京)时,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仓皇北逃。朱重八的军队顺利进入大都,百姓们夹道欢迎。这一刻,朱重八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想起了那些在元朝统治下死去的亲人,如今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北伐大军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继续向西北、东北进军,进一步扩大了明朝的版图。在这个过程中,朱重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新占领的地区。他在各地设立官府,选拔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来治理地方。他下令恢复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还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第九章:登基称帝

公元 1368 年,朱重八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他正式改名为朱元璋,寓意着诛灭元朝的璋(一种美玉,象征着美好)。登基大典那天,应天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朱元璋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端坐在龙椅上。他的眼神威严而庄重,看着台下的文武百官,心中感慨万千。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开始大规模地改革政治制度。他深知丞相权力过大可能会威胁到皇权,于是毅然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他设立三司,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司法权力分开,让它们相互制衡,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在选拔官员方面,他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他重视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希望能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官员。

同时,朱元璋对贪污**深恶痛绝。他出身贫苦,深知百姓的苦难都是那些贪官污吏造成的。因此,他制定了严厉的法律来打击贪污。一旦发现官员贪污,不论数额大小,都严惩不贷。他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在他的高压政策下,官场的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顿。

第十章:洪武之治

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明朝出现了洪武之治的繁荣景象。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百姓们积极开垦荒地,新的农田不断涌现。水利工程建设也蓬勃发展,各地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和堤坝,使得农田灌溉更加便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农村一片繁荣景象。

城市里,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各地的商人云集,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为明朝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手工业作坊里,工匠们精心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军事上,明朝的军队强大,边境安宁。朱元璋加强了边防建设,在北方修筑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他还在沿海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水军,防范倭寇的袭击。同时,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更新,让明朝的军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朱元璋还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下令编纂《大明律》《洪武正韵》等书籍,规范了社会秩序和语言文字。他鼓励文人创作,明朝的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第十一章:晚年多疑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元璋的性格变得多疑起来。他坐在皇位上,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心中却充满了不安。他担心功臣们功高震主,会威胁到自己子孙的皇位。于是,他开始了大规模的诛杀。

那些曾经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功臣们,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他猜疑的牺牲品。李善长,这位为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元勋,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满门抄斩。尽管李善长一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朱元璋却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蓝玉,这位在北伐和西征中战功赫赫的猛将,也未能逃脱厄运。朱元璋以蓝玉骄横跋扈、意图不轨为由,对蓝玉一党进行了残酷的清洗,受牵连者达数万人。

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这些特务遍布朝野,暗中监视着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官员们在朝堂上战战兢兢,回到家中也不敢有丝毫放松,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一双眼睛在暗处盯着自己。哪怕是一句无心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可能被锦衣卫曲解为谋反的证据。整个朝廷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

朱元璋的这种多疑和杀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巩固皇权,但也让许多无辜的人受到了牵连。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官员们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生怕引起皇帝的猜疑。朝廷的政治活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家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十二章:家庭与传承

在朱元璋的晚年,他的家庭也经历了许多变故。太子朱标,这位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儿子,生性仁慈,与朱元璋的严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标常常为那些被朱元璋惩治的官员求情,希望父亲能够网开一面。然而,朱标的早逝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个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他为了给朱允炆铺平道路,更加疯狂地清除那些他认为可能会对朱允炆构成威胁的势力。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些举动虽然在短期内看似巩固了朱允炆的地位,但却在朝廷中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朱元璋对自己的子孙十分疼爱,他为他们制定了优厚的待遇,希望他们能够衣食无忧,安享荣华富贵。他分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藩王,让他们驻守在各地,保卫皇室。然而,他没有料到这一举措最终会引发一场皇室内部的纷争。

第十三章:身后风云

公元 1398 年,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成为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他的功绩不可磨灭,他推翻了元朝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一个统一而繁荣的明朝,让百姓们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他的改革和政策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等方面,都留下了他深刻的印记。

但他的多疑和晚年的一些决策也给明朝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他死后,朱允炆即位,但很快就爆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朱允炆的统治。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年,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最终朱棣夺取了皇位,明朝的历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朱元璋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故事却在民间流传。百姓们对这位出身贫苦却建立了伟大王朝的皇帝有着复杂的情感。他的传奇人生成为了说书人讲述的故事,在茶馆酒肆中被人们传颂。他的名字和他所建立的明朝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研究。无论是他的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为后世的统治者和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让人们对历史、权力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十四章:历史的反思

回顾朱元璋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形象。他的崛起是一个奇迹,是无数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他在苦难中磨练出的坚韧、勇敢和智慧,让他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他对百姓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他的政策中,比如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等,这些举措使得明朝初期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然而,他的多疑和**也给明朝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他对功臣的屠杀导致了朝廷人才的断层,使得明朝在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缺乏有能力的大臣来辅佐皇帝。他设立的一些制度虽然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锦衣卫的权力过大,严重破坏了司法的公正性。

朱元璋的故事提醒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掌握权力的过程中,统治者需要在维护自身统治和保障国家、人民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社会制度,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让人类社会能够朝着更加公平、和谐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朱元璋的历史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对他进行评判,而是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行为动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十五章:洪武遗风

尽管朱元璋已经去世,但他的影响却长久地存在于明朝的社会和文化之中。洪武年间制定的法律、制度依然在发挥着作用,成为了明朝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民间,朱元璋的形象逐渐被神化。百姓们传颂着他的种种神奇事迹,认为他是上天派来拯救苍生的天子。一些地方还修建了供奉朱元璋的庙宇,香火不断。每逢节日,人们会在这些庙宇前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朱元璋的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文化领域,洪武时期的文学、艺术风格也持续影响着后世。洪武年间的瓷器、绘画等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一些文人学者在研究明朝文化时,都会从洪武时期开始溯源,分析其对整个明朝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朱元璋对教育的重视也在明朝的教育体系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明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十六章:国际影响

明朝在朱元璋的建立和治理下,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朝初期,对外交往频繁,周边国家纷纷与明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朱元璋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为主,他派遣使者到各国,宣扬明朝的国威和文化。

在亚洲,朝鲜、日本等国与明朝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明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在这些国家备受欢迎,成为了上流社会追捧的奢侈品。同时,明朝的文化也传播到了这些国家,对它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朝鲜的礼仪制度、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借鉴了明朝的一些元素。

在欧洲,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等活动的开展,明朝的名声远扬。欧洲人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充满了好奇,他们听闻了关于朱元璋和明朝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一些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开始尝试来到明朝,了解这个伟大的国家,开启了东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成为了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交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