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 第102章 探鱼器改进 上

第102章 探鱼器改进 上

第102章 探鱼器改进 上

在金山的鱼市上,王建昆见识了什么叫做野蛮生长。

几乎每个船长都会随身带着枪,陪同上岸卖鱼获的船员也会带上武器,而在鱼市上收购的鱼贩子也是一样,如果是有档口的,里面也会备上几把枪和一些刀具,没有档口的流动收购商,只要是进货量比较大的,几乎都是好几个人陪同,且都带有武器在身上。

廖军对这一幕已经见怪不怪了,他是在鱼市帮忙运货的,有一辆三轮车。

所以他对一些经常来卖货的渔船老大都很熟,收购的鱼贩子也有好几个是他的常客,经常帮忙运输。

在他的介绍下,王建昆认识了几个渔船老大,不过他们都很谨慎,对王建昆提出的让他们看看声呐探鱼器都不是很热情,只说自己财力有限,怕是买不起那么高级的设备。

王建昆询问其中一个船老大问道:“郑船长,我这声呐探鱼器使用很简单,价格也就1千块,按理来说你这每天可以卖2百左右的海产,不用一个月就可以买一台了,怎么会买不起呢?”

王建昆不知道目前市面上进口的探鱼器多少钱,于是根据看到的好几艘船的卖货情况初步定了1千块钱的价格。

“王老板,说实话这船我们还要交一部分钱给队里算承包费,我还有2个船员要算工资,出海每次都有加油加冰,这些都是要钱的,所以别看这次卖了200多块,但是下次就不一定了,而且海上风浪大一点我们就不能出海,只能吃老本,所以1千块钱的声呐探鱼器确实用不起。”郑船长说道。

王建昆倒是没考虑郑船长说的那些情况,接着从他嘴里了解到目前这些能出远海捕鱼的机动船大部分都是从原来的渔业生产队承包或者租下来的。

少部分家里有家底的倒是会出钱买下来,大部分还在还租船的费用或者要备着承包的钱。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海运好的人,在渔汛期间捕捞到大量值钱的鱼,才有能力把承包费或者买下租的船。

据他讲目前一艘长16米左右的带柴油机和起网机的新渔船大概是要2500-3000块钱,而他们开始承包也才2年多,所以额外掏1千块钱加装探鱼器确实很吃力,而且目前舟山渔场鱼很多,就是卖不上价,所以他们最近1年来就开始留着一些值钱的鱼和虾蟹等来这边卖。

王建昆在跟郑船长一番交流后,大致知道了目前在沿海捕鱼的人经济情况和渔船的大致情况。

总的来说这些敢出海拼搏的人还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只有少部分人因为某些原因开始向前多走了一步,开始给自己挣钱自己买船了。

跟郑船长聊完后,给了他一张10元的外汇券,表示这算是他提供的信息费,郑船长自然是欣喜不已,告诉了他自己会经常来金山这边卖海产的,今后如果要知道些什么海上的情况可以再找他。

王建昆自然答应,表示自己今后可能会在这边设个收海产的档口,到时候会经常打交道的。

离开买卖鱼获的那条街,王建昆带着廖军和丁胜利来得停靠渔船的码头。

这个码头还挺大挺长的,一半是石材一半是木头搭建的,遂问道:“这码头怎么那头用木头搭建,之前就是这样吗?”

“那倒不是,去年开始来这边的渔船就越来越多,然后有一次因为停船问题发生了械斗,死了好几个人,后面政府就出面来修建了那截木头的码头,今后要来停靠的渔船必须先交至少一个星期的管理费,不然就不允许停靠。”

“从那之后就规范了很多,许多渔船都是一个月一交,码头管理处会根据先来后到安排泊位,没有交的就只能在外面下锚停泊然后找小船转运了,据说现在管理费又要涨价了,但这边的鱼贩子收购价比较高,愿意来这卖海产的船倒是越来越多了。”

“你们这的人做生意还挺在行啊,知道资源越稀缺越贵,我看那木制码头还可以再延长点嘛?”

“嘿嘿,那帮人巴不得码头泊位就这么多或者更少点,反正来的船是越来越多,可以把泊位涨价,还少了很多管理的事情,所以要让他们再延长码头是不可能了,你看他们收了这么多的钱,去年建的码头有些木料都开始烂了也没人去修下。”

王建昆在码头边来回走了两圈,把停靠的船都扫描到脑海里,为今后制造渔船提供一些素材。

目前来这边停靠的绝大多数都是16米左右的渔船,只有3艘长一点达到了25米左右,据廖军讲那三艘都是一个大家族共同出资买下来的,因为船比较大,可以去到更远更深的海里捕捞,所以挣的也比这些小渔船多很多。

王建昆还特意看了下那三艘大船投射的影像,发现其船上的设备也就多了1个海事电台和短波收音机,其他的设备跟小船是差不多的,就柴油机功率稍微大点。

对这种有实力的,王建昆暂时不打算接触,因为今后他不可能常来,如果合作会完全占下风,不如找像郑船长那样的人,好把握一些。

看完渔船后,王建昆又让廖军介绍了下这边卖得起价的海产。

“王老板,上海这边的人比较喜欢的鱼有墨鱼(乌贼),油带鱼,大小黄鱼,东星斑等几种石斑鱼,小青龙和大的梭子蟹也挺好卖的。”

“不过墨鱼,油带鱼和大小黄鱼都是有汛期的,过了汛期就很难捕捞到了,但好在这些鱼的汛期不是集中在一起,几乎是分在了四个季节,所以一年到头都有比较好卖的鱼类。”

“那汛期时收购价格是不是就会很低啊?”

“那是会低一些,不过送到这边的都是一些品相极好的,非常新鲜的,所以也低不到哪去,在舟山附近的鱼市那就低很多了,据这些船老大将那边每种鱼在汛期时,价格会降一半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品相差劲的甚至是五分之一,还得求着鱼贩子收。”

“那有没有人每天去那边收鱼然后又卖到这边来呢?”

“有倒是有,不过意义不大,这边本来就有渔船会留着好货来卖的,而且在那边收完还要挑选,再运输过来也要大半天,许多船本来就不舍得放冰,卖到舟山鱼市时就是快不新鲜了,再在那边挑选的话品质会更差,毕竟翻动后坏得更快。”“只有冬季的带鱼会有些鱼贩子去那边收了货再运输过来,毕竟冬季冰化得慢。”

王建昆听完后觉得可以在金山这边设个鱼档,专门收那些品质比较好的鱼,到时候卖到内陆时走高品质路线,毕竟还是有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喜欢更高档一点的东西。

然后在舟山开个渔业公司,既捕鱼,也收购加工海产品,分类后再用快速冷鲜运输船运输到长江黄河沿岸大城市贩卖,后期如果发展得好,再往BJ,天津等地贩卖。

当天王建昆就跟廖军谈妥,聘请他当四海渔业金山收购点的负责人,在这边先租一间房当收购点,然后想办法买一块地皮,大概是2亩地左右,建一个小型的海产加工车间和仓储车间。

他今后还可以再招3个人当助手,协助他管理加工厂和仓库。

初期他的工资就按每月120元算,待今后加工厂和仓库建设时看他能力,负责的事项越多,职位和工资自然也就越高。

第二天廖军就租到了一个离码头20多米的房子,王建昆看过后就让他负责找人来改造下,额外付给房东一笔改造费,主要是把门口扩大点,把内部线路用王建昆带来的电线替换掉。

因为王建昆制造了一台大冰柜,准备放到这个收购点,收来的货在简单处理后会放到冰柜里保存,然后待王华伟来运走。

在廖军忙着装修房子时,王建昆也没让丁胜利闲着,让他去联系运输公司的司机,让他帮忙开冷藏车,今后每天凌晨去金山那运一车冷冻的海产去十六铺码头。

同时也让丁胜利和他的几个要好的朋友尽快去学习开卡车,今后运输会用到他们,现在临时请司机应付一下。

丁胜利和他几个朋友自然是非常高兴,在王建昆的外汇券助攻下,很快就找到愿意教他们开车的人,毕竟王建昆只要求他们学会开车,不用学那些复杂的修车知识。

他自己也没闲着,在跟郑船长接触了几天后,王建昆就开着一艘制造出来的16米左右的渔船,跟着郑船长的船去舟山渔船捕鱼。

据郑船长讲,每网下去几乎都有上千斤的鱼获,就是有很多小鱼杂鱼和卖不上价的鱼,大概会扔掉一半以上。

所以王建昆决定亲自去海上捕鱼看看,然后把探鱼器进行功能优化,在捕鱼时不断修改,争取能够让探鱼器区分出海底的鱼类大致情况,提高捕捞效率。

这在理论上是做得到的,因为每种海底生物的大小,形状,游动习性,所处海底深度都是不一样的,而且王建昆还有超能力辅助,只要声呐的性能还有信号处理器的性能提升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判断出海底大概的海产品种类了。

6月5号凌晨,王建昆和廖军找到一个老渔民开着崭新的渔船,跟着郑船长的船往舟山渔场开去。

在驶过钱塘江喇叭口后,就来到了舟山群岛附近,跟着郑船长在一个镇上加了柴油还有冰块。

在靠岸加冰加柴油时,郑船长讲道:“王老板,此时是春末夏初,小黄鱼的汛期过去没多久,而夏季的大黄鱼汛期和乌贼汛期即将到来,所以这段时间下网捕捞到的会比较杂,除了带鱼几乎捕捞不到,其他几种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

“没事,我出来就是想看看世界前三的渔场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亲自看过捕捞过才好跟公司去汇报。”王建昆这样回郑船长。

其实鱼类混杂更好,这样就更方便王建昆测试改进声呐探鱼器了,说不定可以遇到不同的鱼群,很快就能把声呐探鱼器改造好。

加完冰和柴油后,郑船长带着王建昆往衢山岛附近的海域开去,这个岛处在钱塘江喇叭口正中间,捕捞完后去上海金山和舟山沈家门都是差不多的路,如果捕捞到的鱼获品质好,那就去上海金山卖,品质一般那就去沈家门。

衢山岛在东海上是一个不小的岛屿,据郑船长讲岛上面也有许多户人家居住,大部分是渔民,小部分在岛上种地。

郑船长带着王建昆的船驶过衢山岛后,在上三星岛附近,他的船就开始下拖网了。

郑船长让王建昆的船不要在他船后面和前面,在边上也至少要隔1海里左右,因为拖网会有上百米,放网后船就要一直开动,当看到鱼群时还会临时变向,所以两艘船是不能靠太近的,特别是前后方向更不能,太近了螺旋桨就有可能卷住渔网。

王建昆当然照做,让船离着郑船长的船大概在1海里左右,跟着他来的老渔民问他要不要现在下网,王建昆让他别急,等他用船上的设备看看再决定。

老渔民是老实本分的,王建昆让他先等着就待在渔网边,也不到处乱走,准备随时下网。

王建昆一边打开声呐探鱼器,一边用超能力查看海底的情况。

在脑海里,海底的情况一览无余,大大小小的海底生物都被投射了进来,不过王建昆对海洋生物没什么研究,之前只吃过大黄鱼和带鱼,其他的一些也只是在金山鱼市上看了下,对其大致体型有点了解,所以现在也判断不出都是些什么种类。

不过王建昆考虑到这边的鱼汛,决定主要是提供声呐探鱼器探测那几种汛期会出现的海鱼或者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比如东星斑,小青龙,梭子蟹等等,其他的就不用费算力去探测了。

开了大概2海里后,脑海里出现了一个不小的鱼群,看大小跟元素组成,跟记录的大黄鱼信息有点像,于是决定先捕捞一网出来看看,同时也把此时探鱼器记录的信息保存,待捕捞上来后确定是大黄鱼或者什么其他鱼类,就作为基础数据用于升级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