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读档失败的大鬼斩役物语 >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代入感愉悦感期待感

从心理学角度解析代入感愉悦感期待感

作者华城空明

代入感:社会脑与镜像自我

请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在纸上画一个圆圈。现在,在圆圈内上方点两个点,下方画一条短线。你看到了什么?

嗯,一张脸?

如果理性的分析下,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人的脸长成一个圆圈两个点一条线。可是当你看到这图时,的确会情不自禁的认为这是一张脸。甚至当那条线是向上的弧线时,你会认为是开心的笑脸,向下的弧线时则认为是不开心的脸。

我们随时都在周围的环境中搜寻与自身相同的特征。

觉得周围黄色头发不是很多的人,把头发染成了黄色之后,却发现到处都能看到黄头发。狠下心买了一款时装,穿出门却发现随便逛逛街都能见到穿着一样衣服的人。

这正是社会脑自动收集来的相同特征。

社会脑无法对自我本身进行定义,它只能在社会群体中定位自己。父母的孩子、某某老师的学生、某公司的职员……这些与他人的关系、扮演的社会角色,便是社会脑对自我定义的方式。

社会脑由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构成。镜像神经元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可以从周围人身上寻找与自身相同的特征,可以将自身特征投射到周围人身上,甚至可以体验别人的经历与情感。

当你的朋友向你绘声绘色的讲述他削平果削到手指的时候,你的手指也会不禁颤动,仿佛也被削到一样。当你看到一个恐怖的故事,你也会感受到惊悚,仿佛故事中的女鬼就在你的床下,诡异的眼睛就盯在你的身后一般。

理解了镜像自我的原理,就可以来考虑小说代入感的问题了。

虽然并不一定适合网络小说环境,但冒险小说、恐怖小说的代入感往往是最强烈的。这正是由于镜像自我可以体验他人经历、情感,而该类型的小说通常在场景、氛围、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都很到位的缘故。

适当地加入详细的景物、动作、心理描写,是增强代入感的诀窍之一。

有些作者害怕配角抢了主角的风头,把配角、反派角色写的十分粗糙简陋。实际上根据前面所讲的社会脑对自我定义的方式,形象生动的配角,以及在小说的社会体系中,给主角一个明确的社会地,位同样是增强代入感的有力方式。

曾经看到有篇帖子里写,读者之所以能代入你的主角,是因为你的性格描写不完善,缺失的部分只能由读者自己代入进去脑补了。

实际上,一个性格鲜明的主角,的确可以吸引来性格相似的读者,却也会直接阻止不同性格的读者产生代入感。

看看那些大火的小说,试着描述一下它们主角的性格?你会发现,除了诸如有毅力、懂得隐忍之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泛性格”外,很难找到什么特色鲜明的性格特点,反倒是一些受欢迎的配角显得更有“个性”。

其实,只要让你的主角有着“泛性格”就足够了。读者可以自行找出与自身相同的特征,然后再把自己的其他特征投射到你的主角上来,这样就足以形成代入感了。

愉悦感:神经链与奖励机制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逃避惩罚和得到快乐。

——弗洛伊德

不少人都会有这一类的经历:原来公司在东边,搬家搬到西边了。早上出门前还提醒着自己要往西走,走了一半才发现自己又走上东边的老路了。

或许会有人说,这是心不在焉才走错路的。可是,心不在焉应该是有可能走向东南西北任何方向,为什么头几天都会忍不住向东走呢?

我们常规的记忆,都是储存在脑细胞之中的,随着每天衰老细胞的死亡和新细胞的诞生,部分记忆就永久的遗失了。

但有些记忆却长期的保留了下来。这是因为,当我们对某事物的印象足够深刻时,大脑就会开辟出独立的神经链来存储这些记忆。

神经链的形成,是将与该记忆相关的信息打包储存。被蛇咬的人,“细长的”、“弯曲的”、“恐惧的”信息被打包储存,一旦见到细长的、弯曲的东西,恐惧的记忆就被调取了出来。因此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说法。

已经形成的独立神经链,除非一直不触动它,否则一旦触动,很难制止惯性行为。

比如,已经形成烟瘾的人,看到香烟就很难制止想要吸烟的想法。因为一看到香烟,愉悦的记忆就被调取了出来,伏隔核开始积蓄**。如果始终不吸烟,脑岛便会开始作用,厌恶系统启动,身体开始感到不适。

所有的神经链中,掌握了人类寻求快乐与规避痛苦本能的“奖励性神经链”和“惩罚性神经链”是最强大的。

各种瘾症,如烟瘾、酒瘾、网瘾、毒瘾,之所以难戒除,就是因为强大的奖励性神经链带来的愉悦感太过强烈。而童年遭到过家庭暴力的儿童,阴影往往会跟随一辈子,便是由于惩罚性神经链的缘故。

在利用奖励性神经链方面,网络游戏做的最为成功。通常游戏的前几级会升的比较轻松,奖励也十分丰厚,还会有各种新手礼包。在这种通过打怪、升级、获得奖励、打更高级的怪物中带来成就感,很快就会在没什么自制力的青少年大脑中形成独立的神经链,以至于每当看到电脑,愉悦的记忆就会被调取出来,想打开游戏的念头便挥之不去。

实际上,不少人在初次接触网络小说的时候也是这样,像着了魔似的废寝忘食地看小说。这同样也是奖励性神经链在起作用。

可以说,能够利用好奖励性神经的特质,就能为你带来忠实的读者。

举例来说,连着几天中午十二点的某大神有天中午没更,就会有一群痛苦的读者不停地发帖质询,甚至追骂着讨。这种所谓的阅读习惯就是因为,稳定的神经链带来的期待感不能得到满足,会使人十分的不愉快。而实际上,神经链的形成只需持续三到五次就够了。

至于你的故事如何吸引来读者,让他们肯跟着你的走,这就是故事中的奖励性情节的设置了。只要节奏清晰,情节合理,三次奖励剧情就可以让你的读者欲罢不能。

期待感:完成欲与蔡氏效应

人们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对已经处理完的事情更有印象。

——蔡格尼克

前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曾做过一项心理实验。她找到三十二个人,要求他们做二十二件需要花一分钟左右完成的工作,然后可以获得一份报酬。

其中,有十六个人可以一口气做完所有工作,但另十六个人做到一半就被打断,五分钟后再让他们继续完成。完成后,让三十二人回忆这二十二件事分别是什么。

实验结果是:前十六人平均回忆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多,而后十六人平均回忆率却将近百分之七十。

通过一系列的后续试验,蔡格尼克得出了结论:人们有着天生的完成欲,对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对已经处理完的事情更有印象。

中途被打断的人会感到不爽,并期待着完成,所以印象深刻;而顺利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很快就忘了。

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之为蔡氏效应(蔡格尼克效应)。

蔡氏效应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演讲中的留白效应、电视剧中的广告插播等都属此类。我们会觉得网上看电视剧不如电视上看得爽,就是蔡氏效应的影响了。

比如央视节目,《今日说法》中虽然没有插播广告,但是每到案情有所进展的时候都会插入一段案件回放。于是,观众的完成欲被吊起,期待着案情的进展,对前情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而《走近科学》则是做的更绝,有时候就在最挠心的地方来一句,请看下期。于是,下期节目你又来了。

那么,在小说中又该怎么吊起读者的完成欲呢?

在前面的神经链与奖励机制中,从神经链被触动到获得奖励、满足愿望,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神经链被触动,获得奖励的过程却被打断,那么渴望获得奖励的**就会变成完成欲所带来的期待感。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小说中都有主角历尽艰辛,即将得到宝物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横插一脚的剧情。这般再次经历一番波折而获得宝物,比直接获得更让人愉悦。

在章节划分方面,平庸的作者,前一章在事件完成之处结尾,后一章开头时突生变故,开始新的剧情。优秀的作者则会让前一章在事件完成后,突生变故之时结尾,让读者期待着下章新剧情的详解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