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读档失败的大鬼斩役物语 > 侵略!二次元文化的登堂入室

侵略!二次元文化的登堂入室

导言

近日,法国巴黎japanexpo上出现的《刀剑神域》痛车大巴一度蔚为话题,令广大群众惊呼二次元文化的公众展现形式居然已经如此高上大。其实,不仅仅只是巴黎的japanexpo,早在之前的上海ccg期间,盛大大肆宣传的《锁链战记》同样以现身场馆接驳车等形式委实狠狠刷了一番存在感。如果说这类展会衍生物上的二次元文化显现还算是宅文化活动的附属产物,可以归类为小圈子里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话,那么前些日子同样闹腾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地铁二号线lovelive入侵事件”则可谓是跳脱了圈内范畴,彻底将相对核心的acg次文化带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之中。时至今日,二次元文化早已不再是一种小范围内自high的茕茕孑立者,而是以各种形式,在有意和无意间渗透进了普通日常的方方面面。

其实,当前对于二次元文化进入大众视野登堂入室的议论早已屡见不鲜,对于该类文化现象,称为“90后文化”的有之,称为“acg文化”的有之,而在笔者看来,不少流行的称谓未免都略显偏颇,一方面,虽然90后无疑是传播此类文化的主力军,但并不是说他们即是全部,二次元文化的承载者中有大量80后的影子,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接触此类文化的人群,他们在其中起到的功用断然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二次元文化虽然肇始于acg,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各类衍生产物同样是组成该种文化的重要部分。故此,笔者斗胆以“二次元文化”概括称之,作为该类文化的一个认证标识。

毫无疑问,早期的二次元文化和其他比较专精的文化领域一样,属于小众人群自娱自乐的范畴。而是在动漫游戏产业极度发达的日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二次元文化以及其受众甚至一直都背负着较为负面的印象,这一点在1989年的宫崎勤事件后达到了顶峰,动漫乃至于御宅族全都不得不承受着强烈的社会偏见,这在当时对于acg产业来说无异于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直到过了四五年之久,这种负面印象才逐渐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弭,但在大众认知之中,对于二次元的御宅族以及御宅文化始终有阴沉、非主流、不健康之类的非正面印象,“キモオタ(恶心阿宅)”之类带有歧视性词汇的出现,也正是这种社会性有色眼镜的体现。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接受度的提高,文化的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二次元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的成功商业转型,使得这种在较长时间内居于社会一隅的次文化开始又渐渐地走入阳光之下,重新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之中。那么,这种登堂入室的蜕变是如何成行的呢?

原有形式的外延“扩张侵略”

作为一种次文化,二次元文化最基本的承载形式便是依靠产品本身进行传播,如果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作为一个分水岭,那么这个时间点正好是日本acg业界重新振作,并且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的时期。《机动战舰》《新世纪福音战士》《灌篮高手》……一部部当今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都于此时惊鸿现世,而对于国内来说,更是日本动漫特别是原声动画大举进入国人视野的年代(先不论渠道的正规性与否)。虽然该时期的二次元文化依较为小众,但却为之后的勃发积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日后成为二次元文化推广实力派的八零后群体,大多便是在这个时间点一如宅门深似海的。

毫无疑问,网络的发达是二次元文化能够广泛对于大众社会进行渗透的关键。不论是作为产品原型的小说、漫画、动画本身(当然,版权方对此并不会太开心),还是原作品衍生出的论坛、留言板、专题网站,都在潜移默化间将网络的感染力和洗脑力发挥到了极致。

以二次元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类型——新番为例,由于网络的极端发达,动画新番的传播与获取也“进化”到了一二十年前几乎不可想象的程度。不论是通过niconico或者向日葵的生放送,还是通过各大p2p网站的直接抓取,都使得受众无论身处地球何处,均可以极低的成本轻易获得最新的动画作品。这种获取难度的降低在方便了既有的阿宅们的同时,也降低了追番的门槛,从而使大量处于二次元边缘,甚至本来和二次元文化毫无瓜葛的人群也出于或好奇、或尝鲜、或为了泡其他阿宅(这种情况真的有么)的目的,先后加入了进来。虽然这种情况的留存率并不高,但一旦基数达到一定沉积,就必然会产生为数不少的中、浅层二次元爱好者,这群人或许不如核心粉丝那样专业&死忠,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二次元文化会有认同和接受,这便大大扩展了该文化受众群的外延。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结论都可谓类似。资源的获取难度降低同时也是对于入行门槛的降低。当一个本来对二次元文化无感的个体在看到铺天盖地的《海贼王》《火影忍者》之类的信息时,出于某种心理,他可能就会去尝试一下这些作品,这也就是为何所谓“民工漫”能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基数。这些读者可能很多并不会发展成核心阿宅,但只要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二次元文化的外延,那么他在思维、行动模式上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同化,沾染上些许“动漫范儿”的影子。

除却产品本身外,acg衍生物的蓬勃发展同样也对二次元文化的推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曾几何时,漫展还只是大众眼中“群魔乱舞”的奇怪聚会,但近年来,大大小小的漫展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开始一扫早期的遮遮掩掩,堂堂正正地登上了各种主流媒体的广告栏位,这无疑也对于本来和漫展一类活动无缘的许多普通民众是种心理暗示,于是乎漫展不再单单是coser和阿宅们聚会的舞台,更多的“一般人”被吸引了过来,而一旦他们对于这些光鲜怪异的玩意儿习以为常后,一种次文化的洗脑便达成了。当然,过于接地气也可能会导致某些不愉快事件的发生,例如近日广州anijoy中某boys粉丝和宅众们产生冲突的情况,但这应该更加归咎于设展方考虑的不周全。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acg文化展示平台,漫展对于二次元文化在一般民众间的推广同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数量的勃发会带来同质化严重的负面效果。

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侵略”

二次元文化之所以能够逐渐摆脱一直以来的负面形象,堂堂正正地进入大众视野,除去对于既有表现形式的扩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其对于大众既有文化方方面面的“渗透”。这种渗透比之前文提及的“扩张”更不易察觉,但效果同样拔群,下边就举几个典型性的例子具体谈谈。

☆二次元形象的深入人心

其实说到二次元形象,即便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也并非什么陌生的玩意儿。各种x运会啊城市形象啊都会搬弄出许多“卡通形象”出来,但不论是某盼、某宝还是某娃,基本都可以看做传统设计图案的一种延伸,真正将“二次元文化定义”下的二次元形象带入大众视野的,应该说首先要归功于拟人化的大获成功。

aph不是最早以拟人化为主题创作故事的作品,但无疑是该领域最为成功的例子。该作品的大行其道除了向读者展示“原来冷冰冰的国家拟人化之后也可以这么萌”外,也提供了一个相当鲜明的思路。此后,各种拟人化企划层出不穷,铁路、城市、省份几乎都被纳入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类的拟人化往往带有较强的“萌化”成分,即便是对于非宅界中人来说,清新可爱的二次元形象也绝对要比干巴巴的现实物件更夺人眼球,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说拟人化初期还更多的算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行为的话,随后而来的各种“看板娘”形象的勃发则是对于这种文化趋势的官方认同。各类娱乐频道、网站(特别是和acg关系紧密的机构)都纷纷推出自己专属的娘化形象,沐浴在这股拂面而来的废萌之风中,即便是非宅的用户也渐渐对此习以为常,以至于并未正式公布二次元形象的某度也拥有了朗朗上口的“度娘”这一爱称。

二次元形象——尤其是萌化二次元形象的流行,便是二次元文化入侵一般民众生活的最直观例证之一。

☆宅系用语的大幅流行

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的专属用语,对于御宅族这个早期还相对“自闭”的族群来说,海量的宅系用语一度是辨识一个人是否够宅的标杆。

但近年来,随着二次元文化对外辐射的增强,随着社会对于非主流文化(并非杀马特,请勿误会)接受程度的提升,宅系用语也开始渐渐地混杂在其他网络流行用语之中,在广大群众的舌尖翩翩起舞。举个最典型的例子,“萌”这个词在若干年前还只是阿宅们用于直抒胸臆表达感情的专属词汇,属于不择不扣的阿宅用语,可不知从何时开始,它竟突破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直接那高耸的壁垒,比杜甫还要忙地出现在了各大媒体、新闻和其他合适的场合之中。当一个和二次元毫无瓜葛的现充也可以极其自然地说出“萌妹子”之类的词汇的时候,虽然某些御宅族会有种内心的圣域被侵犯的不快感,但从事实层面上来说,以用语为承载形式的二次元文化大侵略已经在悄然进行了。

其实语言总是会不断变化的,伴随着网络的发达,二次元文化中的宅系用语也便随着其他网络用语一道登堂入室,难分彼此,御宅族们在不断发明诸如“萝莉(我们先不谈纳博科夫的版权问题)”“伪娘”“御姐”之类的词汇影响不明真相的群众之时,也同样地在不断受到“给力”“坑爹”这类其实和二次元本身并无关联的“新词汇”的影响。

必须说明的是,宅系用语的流行比之大众对于二次元形象的接受更具有外层性,即是说,大众在接纳和使用这类新兴词汇时,往往并未意识到其背后承载的文化特质。就像刚才说的,这可能只是一种对于“语言流变”的认同,开口闭口必称“萌妹”就和有事没事喊几句“给力”一样,换成“漂亮妞儿”和“了不得”也一样能够表达类似的情绪,毕竟,词汇不同于图像,拥有的文化暗示效果会比较薄弱,对于二次元文化的流行,宅系用语所能起到的还只是表层的辅助作用。

☆公众形象的公然“出柜”

这标题有点耸动,不过其实只是指某些本应该和二次元文化毫无关联的公众形象公开地表示自己对二次元文化的喜好。这一点,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感谢微-博这类的现代高交互性社交平台的出现。

微-博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使得一般民众能够很轻易地与以往或高高在上或讳莫如深的对象进行互动,从而也能够发现对方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面目”。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前些日子坤哥的那句“二次元和三次元从来没有墙”,其实说“出柜”未免有点冤枉,毕竟坤哥也只是单纯地表达了一下对fz的喜爱,并未体现出过重的宅气,但对于广大微-博用户来说,平日里高高在上的现充男神突然宣称自己有这么个如此二次元的喜好(至少比民工漫要专业一点),那种从丹田深处喷涌而出的愉悦绝对是掩盖不住,无怪乎这之后各种坤哥的cos照(当然,是ps的产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坤哥本人是否阿宅其实已经不重要,重点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公众人物公然表达了对二次元文化的认同,这不佞于一种对二次元文化的官方肯定,对于自己的喜好,御宅族们从此往后恐怕也能够硬气几分了吧。

如果说坤哥事件有那么点机缘巧合的意思,另一位因为二次元文化而成为关注焦点的公众人物无疑就是“命中注定”了。因为《长江七号》而声名鹊起的徐娇,本来走的也是童星女星的正常路数,但随着她的海量cos照在微-博上被放出,徐娇也一跃成为“二次元和三次元从来没有墙”的优秀例证,粉丝群里陡然多出了不少御宅族的影子。从多方面看来,这位三次元萌妹的的确确是宅道中人,轻小说漫画cos皆有涉及,连这么一位理应在三次元世界享受现充人生的萌妹明星都沦陷在刀剑神域的无尽虚拟世界中了,这二次元文化的侵略性真是可见一斑呐。

除去不少公然“出柜”的公众人物之外,微-博还为某些公众号提供了表露真实属性的机会。例如颇为有名的以卖萌为己任的江宁公安在线微-博号,又比如时常出现的被挖掘出隐藏宅属性的某些公众号,都可以看做二次元文化侵略的一种表现。不经意之间,二次元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突然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不管是否身为阿宅,恐怕都会有点蓦然惊诧吧。

登堂入室的喜与忧

文化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它也会具有相应的特质。当今社会匆忙而略显浮躁的生活节奏决定了快餐类文化更容易被广大的人群所接受。作为一种典型的次文化,不可否认地,二次元文化从诞生伊始就具有快餐属性。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其大幅流行也并非偶然,可以算作一种社会选择的结果。

对于二次元文化本身来说,这种登堂入室的“侵略”其实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更为广泛的社会接受度能够提升文化本身的正面形象,使其能够拥有一个更为优良的发展环境,这有利于二次元文化继续做大,以达成更广泛、更深入的“侵略”行动;但另一方面,这种所谓的登堂入室对于很多宅道中人来说,或许又是一种负面事件,不但降低了二次元宅文化的纯净性,还会造成很多曲解。例如被许多媒体广泛采用的“宅男”一词,就跳脱了词语本身的指代意义,变成几乎可以和“x丝”相互替换的贬义词,动辄就被拿出来消遣一番。层出不穷的“宅男女神”更是让真正的二次元阿宅深感莫名其妙,躺枪连连。

再者,即便是二次元文化已经走入大众视线之内的当下,传统媒介拿御宅文化开涮的现象也并未完全消失,特别是在此类行为“历史悠久”的日本,日剧、娱乐节目中扮演不光彩角色的御宅族依旧时而有之。看来,二次元文化要完全脱离被人用有色眼镜看的原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不论如何,二次元文化登堂入室,大举入侵一般社会的时代已经来临。其来势汹汹,但依旧存在不少隐忧。这是当今时代的特质,同时也是一种值得人深入思考的社会现象。不过对于广大宅众人群——也就是本稿的主要读者来说,享受这种无处不在的二次元文化环境恐怕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最好的时代,尚不知道是否是最坏的时代,总之,面对这种亲切的“萌侵略”,就让我们微笑着去面对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