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读档失败的大鬼斩役物语 > 国产动画受困低龄化谁之过

国产动画受困低龄化谁之过

来源腾讯动漫·世界风专题

导言

当日本人谈起日本动画的时候,会很骄傲地谈起吉卜力,谈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觉得它们代表了一种东方手绘传统,一种浪漫人文关怀;当美国人谈起美国动画的时候,会很自豪地说起皮克斯,说起《玩具总动员》《飞屋环球记》,觉得它们开启了三维动画革命,引领了世界动画潮流;而当国人聊起中国动画的时候,会想到《喜羊羊》《熊出没》,并得出国产动画只适合小孩子观看的结论。

由于现阶段的国产动画只能吸引儿童观众,所以每年的儿童节、暑期档、寒假档,国产动画电影往往扎堆上映,结果90%的影片沦为炮灰。那些被迫陪孩子观影的家长,无不便抱怨动画剧情幼稚,得不到观影的乐趣。在网上不乏一些调侃国产动画的段子,如“知道什么片子是儿童不宜吗?爱情动作片!知道什么片子是成人不宜吗?国产动画片!”

国产动画低龄化,已经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一个顽疾。包括广电总局、各大媒体以及业界人士再三呼吁,国产动画应该走向全龄化,走向合家欢,可至今效果甚微,目前市面上95%的国产动画依然定位于低幼。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国产动画全龄化的进程?难道真如部分动漫迷所言是那些担任动画主角的动物,唯有“去动物化”才能让国产动画迈向全龄化?对此,笔者借用一句外国谚语“拙劣的工匠埋怨他的工具”作为对上述论点的回应,本期《世界风》就让我们深入讨论一下,国产动画为什么走不出低龄化。

动物扛大旗,合理且必然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必然合理”,换句话说就是凡现实世界里存在事物必然符合某种规律或者是法则的,那么国产动画刮起的动物化之风已经劲吹了数十年,这是符合哪门子客观规律和法则了?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不管国内国外,动物一直是动画世界的大咖,米老鼠、唐老鸭、加菲猫、龙猫、哆啦a梦、kitty猫、皮卡丘、**兔……动漫中的动物明星数不胜数,把它们凑在一起搭建动物园绝对绰绰有余。

“米老鼠之父”华特·迪斯尼认为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的动物更适合当动画主角

那么为什么动物会在动画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了?“米老鼠之父”华特·迪斯尼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因为动物对任何刺激都通过身体表达出来。以一只快乐的狗为例——它摇动着尾巴,晃动着身体,呼扇着耳朵。它向你问候的方式可能是跳到你的膝盖上,也可能是绕着屋子兜圈而不错过一个椅子和沙发。

没错,这种趋于本能的肢体表达,在动物中大量存在,而人类却伴随年龄的成长无限掩饰这种本能,并称其为镇静,而动画是一种需要夸张的艺术,在很多书籍里更是被解读为“运动的图画”,所以直率的,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动物远比善于用镇定的,善于用表情伪装自己人类更适合当主角。

说到这里,是否会有读者恍然大悟,感叹原来这就是真相呀!如果有这样念头的读者,我必须提醒一句,以上结论只针对美国主流动画而言,和国产动画动物化盛行没什么关系。作为一名动画行业从业者,笔者敢说目前国内95%以上的动画公司,绝不会从艺术理论基础上去思考动画主角是选人类还是动物,而只是单纯从商业运作与推广上面去做选择,而这又要从国产动画的盈利模式说起。

动画片的盈利方式与电视剧有根本性的不同,热门电视剧光靠电视台以及视频网站购买的播放权就足以回本,更不用说它们还会吸引各大广告商,制作方可谓是数钱数到手抽筋。而和电视剧相比,动画片绝对是后娘养的,完全不遭电视台待见,就算最后真有电视台愿意收购,给出的价格也低到常人难以想象,一集数百元,不卖就免谈。更有一些动画公司,甚至会自己贴钱上电视。

因此衍生品开发以及品牌授权成为动画唯一靠谱的盈利模式,而动物在这两点上面则比人类有太大优势了。

首先相比结构复杂的人类,动物的线条相对简单,所以玩具商们的生产成本会减低,而成本控制又是企业竞争的致胜因素之一;其次动物比人类的辨识度高,受众面更广,在品牌授权上自然受到各类厂商的青睐。包括世界杯、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之所以会屡屡推出动物化的吉祥物,不是没有原因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祖宗们早就告诉过世人,天下就没有不逐利的商人,动漫公司自不例外。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中,只有保证利益最大化才能够继续存活发展下去。中国动画要发展,就需要涌现出如“喜羊羊、灰太狼、熊大、熊二”这样的动物动漫明星,它们代表着国产动画,是英雄也是希望。

内外两重天,童真与幼稚

俗话说打是情、骂是爱,不理不睬是最坏。每每看到动漫迷怒斥国产动画幼稚、肤浅时,笔者就感受到大伙对国产动画满满的“爱”意,这并非抖m属性的觉醒,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

曾几何,笔者也像这些动漫迷一样,将国产动画与日、美动画相比,给国产动画贴上只适合小孩子观看的标签,也认为国产动画中的动物是罪魁祸首,是它们导致了国产动画在剧情上局限于儿童题材,没办法从内容深度上进行提高,可真当笔者在动漫行业摸爬滚数年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是冤枉了动物,将它们与低龄划等号才是真正的肤浅。

且不提《狮子王》《冰河世纪》《海底总动员》《功夫熊猫》等大批好莱坞动画电影的观众覆盖全年龄,单论美日两国以动物为主角的电视动画,看看它们是如何吸引除儿童以外的成年观众的。

☆《小马宝莉》卖萌不是人类的专利

萝伦·浮士德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搭建了一个只属于小马们的梦幻国度

在影视动画领域,一直都有续作不如前者的现象,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创作者的思维遭到前作禁锢,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观众就觉得在第初作里还算新颖的设定,在续作里不过只是规行矩步,缺乏诚意。

《小马宝莉》的前三部就颇为符合这个续作不如前者的现象,最初的《小马宝莉》是美国玩具业巨头“孩子宝”在1983年开发的一种女生玩具,为了延续玩具小马们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孩子宝”在后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分别推出了三部《小马宝莉》的电视动画,从第一部的惊艳到第三部的平庸,“小马”系列高开低走,眼看着就要泯然众人矣。

幸运的是,2009年,“孩子宝”在准备制作该系列第四部时,找来萝伦·浮士德担任创意总监,这位美女动画人可非等闲之辈,曾经参与创作过知名动画系列《飞天小女警》与《亲亲麻吉》(ps:她的爱人就是《德克斯特的实验室》《飞天小女警》的主要制作人克雷格·麦克拉肯),不过更重要的是她是“小马”系列的忠实粉丝。为了让自己深爱的动画系列重整旗鼓,也为了打造一部让女生们真正喜欢的动画片,她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搭建一个只属于小马们的梦幻国度。此外该片不管是从故事还是人物刻画上都脱离了传统少女动画伪善、宝贝式的俗套,每一匹小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一面,且非常擅长耍宝卖萌,表情动作之丰富让观众忍俊不止,就连成年观众都无法抵抗小马们的吸引力。

通过网络调查显示,该片的平均收视群体的年龄层为20多岁,其中又以男性观众居多,在中国宅文化盛行的a、b两站也常看到有粉丝为《小马宝莉》刷屏。一部少女向动画能获得男性尤其是素以眼光挑剔而闻名的宅男群体的关注,在笔者印象里,除《美少女战士》外也就《小马宝莉》了,而更难得可贵的是后者原是一部只针对小学女生制作的动物动画,在它的成功面前,谁还能将动物与幼稚划上等号?

☆《口袋妖怪》任天堂的吸金巨兽

或许会有读者提出异议,不是讨论动物动画,怎么突然冒出《口袋妖怪》(又译《神奇宝贝》《宠物小精灵》),这不是一部由人类担任主角的动画片吗?那么请问大家当初看《口袋妖怪》时,是为了看存在感还没有火箭队强的主角三人组,还是为了看数百种外形、技能各异,又非常擅长卖萌耍宝的宠物精灵?

没错,《口袋妖怪》的看点无疑是皮卡丘、妙蛙种子、小火龙等宠物精灵们,人类角色充当的不过是一种载体,带着这些小精灵们去全世界各地转悠,邂逅更多稀奇的精灵,所以从本质来说《口袋妖怪》也是一部动物动画。

《口袋妖怪》的魅力早已跨跃年龄与国界,皮卡丘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动漫角色之一

《口袋妖怪》的诞生首先要感谢“口袋妖怪之父”田尻智,1990年,身为游戏开发公司gamefreak社长的田尻智联想到自己幼年时捕捉昆虫和垂钓青蛙的往事,决定制作一部以收集丰富个性的动物角色为主题的游戏。不过当时gamefreak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研发能力严重不足,眼看着游戏就要难产的时候,不想游戏企划获得了任天堂高层的垂青。在任天堂的大力协助下,《口袋妖怪》在1996年作为一款掌机gb的专属游戏在日本市场推出。一开始,田尻智认为游戏能卖23万套算最成功了,但是玩家对该作的热情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100万、200万、300万……看着游戏销量节节攀高,任天堂立即决定制作该作的动画版,给原本就已沸腾喧嚣的口袋热添材加火。

1998年,《口袋妖怪》进军美国,全美111家电视台同步播出英语版的“口袋妖怪”,结果首日就创造了新的收视纪录,连美国知名动画《南方公园》都借主角之口半开玩笑称美国正遭受日本的文化“侵略”。

如今《口袋妖怪》的魅力早已跨跃性别、年龄与国界,其代表精灵皮卡丘更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动漫角色之一,身价近10亿美元,包括谢霆锋、权志龙等在内的大牌明星无不是皮卡丘的粉丝。《口袋妖怪》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童心,这并不是幼稚,反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一种成熟洒脱的表现。

动画招人难,人才成短板

既然动物不是国产动画走向“全龄化”的绊脚石,那么罪魁祸首是谁?难道是常遭非议的审核制度?

写到这,笔者突然想起了,前段时间高晓松喷国内游戏行业原创能力的新闻,他说游戏行业的某些制作人只强调客观理由,找诸多借口,不是怪政府审核严格就是怪玩家玩盗版,但事实是把这些制作人弄到瑞士还是做不出好游戏。

虽然高晓松说的是国产游戏,但在笔者看来,何尝不是在说国产动画。其实一部动画好看与否的关键在于制作质量,而把握质量的关键在于每一道制作流程上是否有足够优秀的人才在把关。

《喜羊羊》的票房大捷让人们开始相信国产动画将成为下一个影视票房的增长点

就如国产动画上世纪的辉煌是因为涌现出万氏三兄弟、特伟、徐景达等一大批动画大师,而之后的**也在于动画人才储备出现了严重断档。虽然时下国内各大美院都相继开设了动画系,可实际上动画系90%的学生毕业后会分流至网游、影视、广告等高薪行业,这就是为什么就读动画系的学生逐年增多,可动画公司还是喊招不到人。

没有合适的人才,又要赶工作进度,很多动画公司唯有牺牲动画质量,让一批新人挑大梁。有一位台湾动画导演曾向笔者抱怨,称自己所在的动画公司编剧连最基本的剧本格式都还没有掌握,每次修改剧本都把他改到吐血。事实上又何止这一家动画公司,国内大部分动画编剧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专业的编剧理论与技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产动画剧情流水,没有起伏。

是不是我们只要解决了剧本问题,就能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了?答案还是否定的。这就像原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有的厨师能凭借自己的手艺,做出“招牌菜”“特色菜”,引起很多回头客,有的厨师做的菜味却同嚼蜡,食客寥寥。

导演、分镜、人设、配乐、渲染……在动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上,我们都极度匮缺专业人才,在木桶原理中任何一块木板的长短尚且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而国内的动画制作环节只见短板,最终能装多少水,还需要看吗?

可能会有人说,招不到人是因为工资开得不高,只要钱给得多,还怕没人才吗?的确国内的动画公司开不起高工资,但动画人才的匮缺却不是单能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包括维塔工作室(曾给《指环王》做特效)在内的好莱坞的动画特效公司都曾想到中国建立分公司,可计划迟迟推迟,其原因就在于招不到人。不是因为它们开不起高薪,而是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会操作软件,还要会讲故事、有创造力。可目前国内具备这样条件的人实在太少太少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雄厚的人才储备,我们就没办法去和美国、日本拼动画质量,就算偶尔运气爆棚制作一部卖座的影片,也绝不会像皮克斯和吉卜力那样引领世界动画潮流,成为行业领袖。

结语

每当看到一些动漫迷疾呼我们看够了《喜羊羊》《熊出没》的时候,笔者都在心里唱反调,国产动画太需要像《喜羊羊》《熊出没》这样能给整个行业注射强心针的作品了,只有让投资者、制作者,让整个动画产业链的参与者们都有利可图的时候,国产动画才有腾飞之日。值得庆幸的是,在《喜羊羊》《熊出没》相继取得票房大捷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国产动画将成为下一个影视票房的增长点。伴随资金的投入,这两年中国动画银幕上开始出现《秦时明月》《龙之谷》《魁拔》等全年龄动画电影,虽然它们离好莱坞水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可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作为中国动画人,笔者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已在路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