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读档失败的大鬼斩役物语 > 大师笔下的动画之美!导演新海诚访谈

大师笔下的动画之美!导演新海诚访谈

相信很多人都因为一句“究竟要以怎样的速度生存,才能再度同你相见?”而观看了动画电影《秒速五厘米》。这部在2007年上映的作品从头到尾都带着让人窒息的美景,而少年纤细的心理变化也让人动容。本作品曾经获得过2007年亚洲太平洋电影节最佳长篇动画电影奖、2008年意大利未来电影节大奖等多个奖项,不仅在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着极高的评价。而本作品的导演还亲自撰写了同名小说,实现了映像 文字的双重表现效果。这就是新海诚导演为我们带来的一切。那么导演究竟是如何看待世界之美的呢?动画的可能性究竟是什么呢?近日,有日本媒体对此进行了专访,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国际级大师的心路历程吧!

无论在什么国家,美丽的事物肯定是可以共通的

q:《秒速五厘米》在海外获得过电影大奖,而2013年公映的《言叶之庭》还曾经在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以及大陆地区进行同步上映,足见作品在海外所享有的人气。那么对此,导演您自己是怎么看的呢?

新海:我参加了海外的上映会以及座谈会活动,感觉真的有很多的人非常喜欢我的作品,这种切身的体验也让我感到无比喜悦。当然这也让我更有自信了。不过我觉得吧,在如今的这个时代当中,出现如此结果也是情理之中的。日本的观众群体里有一定数量的人会喜欢我的作品,这是我很感激的,而假设这个群体占据了日本人口的0.1%,那么在作品出口海外时,将分母从1亿扩大到72亿,自然而然受众的数量也就很庞大了。

这不仅仅是我的作品,像是好莱坞电影等拥有某种影响力的娱乐作品,如今正在通过各种媒体输出到国外。日本的漫画和动画虽然种类比较杂,并且又有着独特的风格,但是正因为这种丰富的变化,才能够让观众发自内心地表示“我喜欢”。这种群体即便不是日本人,其实也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q:在制作《秒速五厘米》的时候,您是否预想到这部作品能够像今天这样得到海外群体的广泛好评呢?

新海:没有没有,这怎么可能。尤其是关于《秒速五厘米》这部作品吧,我只是希望制作一部自己想要看的作品,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让我身边的人去看。这就是制作的初衷了。即便作品不能让人产生共鸣、不能获得快乐,但是如果有人偶然地遇到过类似的经历、或者说触动了心弦,那么我觉得就满足了。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部限制观众群体的作品。在《星之声》(2002年公映)的时候,作品也曾经被出口到了海外,并且我个人也参加了好几次海外的电影节,于是知晓了一个事实:我们的观众也会存在于海外。不过呢,我在创作的时候也没有刻意考虑过海外的受众。虽然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小说”,但是作品本身还是很有局限性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懂的人自然会懂。”这种带着明确“犯罪动机”创作的作品,在被拿到国外上映的时候,我甚至于担忧道:“这样做好吗?”但是从结果而言,《秒速五厘米》至今都是我在海外人气最高的作品。而我也是在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理所当然的。”

q:2008年,您在约旦、卡塔尔、叙利亚等地,针对当地的创作者进行了数字动画制作的“研习会”呢。中东地区拥有着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那么您在那里感悟到了什么呢?

新海:这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可能如今的状况跟当时也完全不同了吧……反正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聚集在约旦儿童馆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美少女战士》,并且在他们的手册上画作品里的人物。约旦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因此女性需要用头巾把脸跟头发遮住呢。虽然比起“女性只允许露出眼睛”的沙特阿拉伯,宗教方面倒是不至于那么严格,甚至于平时的打扮跟我们日本人也没有什么区别,例如有人会穿着细长工装裤。不过基本上还是很少有女性露出皮肤的。约旦的女性从生下来就将遮住皮肤作为了一种常识,而她们生活中的日常感受,跟《美少女战士》那样露出度很高的服饰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那么他们如何接受这种风格的人物呢?对此我感到不可思议。不过恐怕和习俗无关,只是因为“有趣的东西就是有趣”“值得喜欢的东西就是受欢迎”吧。

除此之外,我在叙利亚跟相熟的男性一起坐车,而他的车里面就播放起了高达的主题曲。也就是说,叙利亚人的车子穿行在大马士革的城镇上,而车里面正在播放我认为是常识的动画歌曲。这多少让人有些超现实的感觉,不过也感到非常开心呢。我觉得叙利亚人跟我们的距离也并不遥远。叙利亚人当中有跟我非常相似的人,也有跟我的朋友比较像的人。虽然从国体而言,制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在什么地方,人拥有的多样性都是共通的。因此这些人也会对于同样一部作品说“有趣”。这是自然而然的。我在当地切身感受的就是这样了。

作品的趣味不会因为翻译而有所减弱

q:新海作品里对于情绪刻画得非常出色,并且带有一种日本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一度觉得“这种想法能够准确地传递给海外观众吗?”然而,是不是这种表现手法实际上超出了文化的局限呢?

新海:是这样子的。在创作《秒速五厘米》的时候,我自己确实也有过这方面的疑问。正如我刚才所说,这是一部即便在日本国内也限定观众群体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品拿到海外去真的好吗?对此我感到怀疑。不过我现在觉得,这些事情不用特别在意就好了吧。

例如在《言叶之庭》当中,女主角哼起了相闻歌(《万叶集》中出现的恋爱短歌),并且主人公用歌声进行了回应呢。因为对此没有加入解说,对于海外观众而言可能确实会出现难以理解的地方,不过我觉得就算日本人里面,肯定也有很多人是不了解这种歌的。即便是我,如果突然要我唱短歌,那么我也不知道到底该说啥才好了(笑)。但是啊,即便听不懂意思,但是观众却得到了一个讯息:两人因为这首歌,成为了特别的关系。无论是怎样优秀的翻译,都不可能100%地将文化跟语言进行互换,也做不到完美的地步。但是这件事情跟作品的趣味性并没有什么关系吧?

q:因为日语是一种多样性的语言,所以翻译的难度也就影响了作品出口啊。

新海:肯定的,像是“咱”跟“老子”这样的第一人称、“先生”“酱”之类称呼的微妙不同等,都是包括我在内的创作者需要用纤细的感触进行区分的,这也将对于作品的活用起到影响。如果说第一人称全部被统一为“i”的话,那么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缺失吧。但是也不至于就因为这样,导致作品没有办法做出来了。当我在海外逗留的时候,曾经为了学习英语而买了当地的《侧耳倾听》等dvd,然后听听里面的英语。结果我发现啊:虽然跟我看过的版本中的发音跟台词有所区别,但是对于作品整体的感觉还是一样的。雫还是很可爱,圣司还是很帅,结局还是很感人。我现在想想,“具体而言,到底什么才是只有日本人才能理解的东西呢?”如果说针对这样的目标来制作作品,可能是会制作出来吧,但是我个人有些无法想象。作品这种东西,在被人接受的那一瞬间,就成为了对方的所有物,即便我擅自认为“这些人肯定不懂吧”,但是有时候观众的反应依然超出我的想象,并且一些没有预料到的群体中也会对作品产生共鸣。

q:这都是您在跟海外粉丝的接触,以及《秒速五厘米》获取的反馈中切身体验到的呢。

新海:是的呢。在制作《秒速五厘米》的时候,如果说我个人认为的受众年龄,那么应该在25岁以上哦。至少也该是已经就业的人。并且如果没有失恋过,那么作品应该无法令人产生共鸣吧。然而当作品浮出水面之后,我经常听到初中生跟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说“好感动”。我非常吃惊地想:“别说还没上班,这些孩子甚至于都没上高中,那么到底从哪里获得的共鸣啊?”但是呢,当我回顾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便作品中讲述的是我没有体验过的事情,但是依然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我在高中的时候阅读《挪威的森林》,曾经多次预感到:自己的人生中是否也会发生几次这样的事情呢?于是确认道:即便是未知的世界,依然能够打动人心。并且即便观众们对于一部作品的理解并非跟创作者想象的一样,但是依然能够行得通。同样道理,我们的作品也可以传递到国外了。如果说动画的翻译(吹替)当中有什么问题,唯一一点就是“声音的偏差”吧。为了追求理想的尺寸,我们对于台词的长度和效果音进行了细致地设定,甚至精确到了每秒以下,但是一旦配音语言发生了变化,那么自然这种尺寸也会无效了。翻译当中,肯定无法避免跟我设定的情绪相悖的状况,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但尽管如此,一部作品的整体印象也不会因此崩坏。这是非常基本的常识吧?

只有那个时候的自己才能创作出《秒速五厘米》

q:在《秒速五厘米》当中,情景的每一个变化、甚至于线路的每一个道口都被描绘得美不胜收。我觉得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制作者对于作品世界的刻画方式太过惊人了。

新海:我一直都是在乡下长大的,后来为了上大学才来到了东京。不过在最初的几年,我根本没办法喜欢上东京。看着混杂的人群,我感到非常头痛,而满载的电车也让人感觉十分辛苦,再加上又看不到山。不过呢,虽然这样的景色看起来单调无奇,可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我觉得每一处景色都饱含着自己同他人的回忆,因此风景也就显得漂亮起来了。尽管东京这座城市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眼前映入的景象却闪耀了起来。相反,在我做事不顺利的时候,一切似乎也就变得暗淡了。所有的景象都是根据自己心情而改变,而从根本上来说,世界上的每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其实都是美丽的。因为有了这种深切感受,所以我希望《秒速五厘米》中的风景能够显得非常美丽。特别是背景美术跟色彩上,我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试图令每一个镜头的切换都美到令人惊讶。由于登场人物的命运令人扼腕,因此为了弥补这种悲剧,我也在画面上进行了补充,以保持平衡。而现在想想,那种保持平衡的方式其实是没法实现的吧(笑)。因为刻画得太过美丽,导致作品有了一些虚幻的影子,并且如今我肯定也不能像是之前那样,对于每个镜头都全情投入了呢。轻重缓急是必要的。但是当时我并不觉得自己做过头了,只是对于所有的镜头施展了自己浑身的力量。而能够实现这样的制作方式,也从某种意义上令《秒速五厘米》变成了特别的作品。

q:导演自己也执笔了《秒速五厘米》和《言叶之庭》的小说版,而刻意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是否也包含了什么特殊用意呢?

新海:在《秒速五厘米》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次写小说,因此只是竭尽全力去创作而已。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否完成这部作品,只是考虑到每个月都要截稿,因此印象中就是写写写了(笑)。不过最近我发现自己不但在动画导演这个行业,还涉足到了小说执笔、广告制作等领域当中。而不管做哪份工作,我都强烈地意识到“要做一件只能在这个行业做出来的事情”。例如要是写小说的话,我就得令其成为“即便对着原稿,也让人觉得很难改编成分镜”的作品。因此,我频繁地使用了很难制作成映像的表现手法。这么一来,我觉得自己这个并非专业小说家的人,也能在创作文章当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了。而制作映像也是一样的,我希望制作一部难以用单纯的文字就可以进行诠释的作品。这样的念头也在逐年地变得强烈起来。

q:正因为如此,新海先生的作品才要同时涉及到动画电影跟小说两方面呢。这么一来,也就对于作品本身起到了一种补全的效果了。

新海:实际上,我在《秒速五厘米》的时候就非常想要对于作品进行补全。那部作品分为3集完成,而第一集跟第二集长度都在20分钟以上,可第三集却非常短,几乎是由山崎将义先生的歌曲来构筑出来的。而真正剧情部分么,我觉得差不多5分钟左右的话会比较平衡吧,或者说应该这么做吧。当然,这么短也是因为制作日程的关系(笑)。而我没有时间跟资金,所以只能带着“不管怎样,必须做完才行”的势头来完成这部作品。不过作品完结后过了几年,有人说“这样做挺好的”,并且长大成人后的剧情在整个篇幅当中最短,也让人不会有太长时间的切身体验,因此从结果而言还是不错的。那个时候,即便不知道制作电影跟娱乐作品所需要的套路和流程,但是只要制作出一部作品,那么这部作品肯定会引发一些人的共鸣,肯定会在某些地方被人们所需要吧?——这就是我创作时的心情。现在想起来,那部作品里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并且也很难让人重新去看一遍。不过呢,这种类似于扭曲的方面也是有着自身魅力的吧。哎呀,这段话听起来就跟在找借口似的(笑)。

不过,例如说有哪些作品是我作为一个观众也能产生切身感受的呢?那么在此我会提名《龙虎斗》,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我也有个偶然的机会跟长井龙雪导演交流过,我说:“《龙虎斗》的这个地方很不错呢。”而对方的反应却是“哎?你是说那个地方?”看起来长井龙雪导演跟我的看法也不一样。但是呢,“我所认为的《龙虎斗》”就是如同圣经一般的存在,我觉得100%都是完美的哦。即便有些地方并非创作者本意制作的,但是那些也依然是我非常喜欢的内容。从我如今的视角来看,《秒速五厘米》是一部完成度很低的作品,但是这种低水平的东西却仿佛形成了一种“行间”,令不同的观众产生“这是属于我的作品”的感觉。实际上在制作的时候,我心头也莫名地觉得:即便是一部还不如现在这样的作品,但是依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人对此表示认可吧。

q:那么这样的一种预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新海:恐怕是在平时生活当中获得的感受吧。我非常喜欢弘兼宪史先生的漫画·《黄昏流星群》,当时我才20多岁,拿在手上的时候感觉作品中的世界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这是一部刻画壮年的大叔大妈之间的恋爱作品集。然而,当我人过中年,再度阅读这部作品时,感觉非常有趣,反复看了好几遍。相反,我在中学时代非常痴迷的漫画还觉得有趣吗?似乎也有些不一定了。正如同我每时每刻都在受到不同作品的影响一样,即便我的兴趣爱好跟生活发生了改变,但是依然会存在着自己所追求的作品。这就是我最为真切的感受。因此,如果自己想要制作、想要去看的作品问世了,那么我就能够相信:这部作品肯定会被什么人所需要。

《秒速五厘米》从各种意义上都是“只有那个时候的我才能制作出来的特别作品”。同样的,现在我制作的作品也是当时无法制作出来的。每次制作新作品的时候,我都要想:“这必须是一部此刻的自己做不出来的作品”,并且又要相信:这部作品,我如今肯定能够制作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