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是秦二世扶苏 > 第221章 和珅是谁?

我是秦二世扶苏 第221章 和珅是谁?

作者:彭化食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07 22:44:08

朝堂上一片寂静,众大臣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嬴政的回应。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只有那轻微的呼吸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众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整个朝堂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之中,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嬴政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他将手中的奏折重重地拍在龙案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吓得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低下头,不敢直视圣颜。

“哼!这些灾民真是不知好歹!朕开仓放粮,救济他们,他们竟敢如此回报朕!”嬴政的声音充满了愤怒和威严,在朝堂上回荡。

李斯心中一凛,但他仍保持着镇定,再次躬身说道:“陛下息怒。此事或许另有隐情,那些灾民本就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可能是受到了一些不法之徒的蛊惑,才会做出这等错事。陛下圣明,还请陛下明察。”

嬴政沉默片刻,眼神中透露出思索的神色,随后缓缓说道:“李斯,你所言不无道理。但此事绝不能姑息,必须严查到底!传朕旨意,命当地官员立刻彻查此事,务必将那些作奸犯科的灾民绳之以法,同时也要揪出背后的主谋,如有官员徇私舞弊,一并严惩!”

“遵旨!”李斯连忙应道。

这时,一位老将站了出来,他身材魁梧,满脸胡须,声音洪亮地说道:“陛下,老臣以为,此事不仅仅是要惩治那些灾民,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函谷关外灾民众多,若不能妥善安置,恐怕日后还会生出更多事端。”

嬴政看向这位老将,微微点头道:“爱卿所言甚是。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安置这些灾民?”

老将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可在函谷关外划定一片土地,组织灾民进行开垦耕种,让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同时,派遣官员对他们进行教化,让他们明白陛下的恩泽和朝廷的法度。如此,既能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又能稳定地方秩序。”

嬴政听后,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说道:“此计可行,但需要妥善安排,确保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李斯,此事交由你去督办,务必办好。”

李斯心中叫苦,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

朝会继续进行着,大臣们又就其他政务进行了禀报和讨论。而嬴政的心思却始终放在函谷关外的灾民问题上,他深知,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整个大秦的稳定和繁荣。

随着朝会的进行,嬴政独自坐在龙椅上,望着的朝堂的文武大臣,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忧虑。他深知,治理天下并非易事,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福祉。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才能让大秦帝国长治久安,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他手中紧握着一份奏折,微微皱起的眉头显示出他内心的不悦。此刻,他将手中的奏折拿起,目光如炬地看向下方的冯去疾,声音低沉而威严地说道:“冯去疾,粥棚的粥里掺了沙子。查的如何?”

冯去疾身着官服,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和谨慎。他向前迈出一步,微微迟疑了一下,然后抱拳躬身道:“陛下,已经查出了幕后之人是谁。只是事出蹊跷,臣觉得其中或许另有隐情,想进一步查清楚再回禀陛下。”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和谨慎,生怕自己的回答会引起嬴政的不满。

嬴政听后,脸色更加阴沉,他猛地将手中的奏折扔向冯去疾,奏折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啪”的一声落在冯去疾面前的地上。嬴政愤怒地说道:“被告已经招供了,你这审讯之人还在给被告开脱?”他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犹如阵阵惊雷,让在场的大臣们都不禁心头一颤。

冯去疾连忙俯身捡起奏折,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双手捧着奏折,声音略带颤抖地说道:“这也是臣疑惑的地方,长安路不缺钱不缺粮,怎么会做出如此下作的事情。”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困惑和不解,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嬴政冷哼一声,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说道:“先看奏折。”随后,他又转向众人,问道:“公子扶苏开设的粥棚可有作奸犯科的案例?”

这时,蒙毅从队列中站了出来。蒙毅身材挺拔,面容英俊,眼神中透着一股英气。他神色庄重地抱拳说道:“公子扶苏开设的粥棚因为掺了沙子,灾民每天只能勉强果腹不被饿死。”他的语气平稳,但话语中的内容却让人感到震惊。

冯去疾听后,快速地翻看手中的奏折,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惊讶。突然,他拍手道:“高,实在是高!”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恍然大悟的神情,但又夹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让人难以捉摸。

李斯见状,心中充满了好奇,他走上前从冯去疾手中接过奏折,仔细地看了起来。看完后,他的脸上也露出了疑惑的表情,皱着眉头说道:“殿下的手段确实不同凡响,只是这奏折里提到的和珅是谁?”他的目光在朝堂上扫视了一圈,希望能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答案。

文武大臣们纷纷接过奏折传阅,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都充满了疑惑和不解。“这是挖空心思,想不出来这个赈济灾民的朝廷官员和珅是谁。”一位老臣摇着头说道。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困惑之中,大家都在猜测这个神秘的“和珅”究竟是何许人也,而这一切又与公子扶苏的粥棚事件有着怎样的关联。宫殿内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和神秘,仿佛一场巨大的谜团正等待着被解开。

秋风瑟瑟,落叶飘零,在那昏暗的宫殿之中,李斯身着庄重的官服,眉头紧锁,手中紧紧攥着扶苏的奏折。他缓缓踱步至殿中央,停下脚步后,猛地扬起手中的奏折,大声道:“殿下此举,实乃用心良苦啊!殿下故意给灾民的粥里掺入沙子,这并非恶意之举,而是有着深远考量。殿下是要让灾民仅仅活着,不至于饿死,而不是让这些灾民吃饱后去胡作非为。”

李斯的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扶苏此举的疑惑,又有一丝敬佩。他微微颤抖的手显示出内心的波澜,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与不解:“殿下啊,您可知此举会引来多少非议?那些灾民又会作何感想?”

此时,李斯仿佛看到了灾区那悲惨的景象,无数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排着长队,等待着那掺杂着沙子的稀粥。他们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渴望。而扶苏,这位仁慈而又睿智的殿下,正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的脸上满是坚毅与悲悯。

李斯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的情绪,继续说道:“殿下,您的这份苦心,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呢?但臣相信,您的决策定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长治久安。”他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带着一种坚定的信念。

秋风依旧呼啸着,吹得宫殿中的帷幔轻轻飘动。李斯望着手中的奏折,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李斯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缓缓开口道:“殿下这一做法,虽在当下可能引起诸多争议,然从长远来看,实乃睿智之举。若灾民皆吃得太饱,恐生怠惰之心,亦或聚众滋事,为祸一方。而如今这掺沙之粥,恰能让他们在生存边缘挣扎,从而激发其求生之欲,勤勉劳作,重建家园。”

他踱步至窗前,看着窗外那阴沉的天空,仿佛看到了灾区那艰难的景象。“殿下之仁慈,并非一味给予,而是在困境中引导百姓自救。这掺沙之粥,看似无情,实则蕴含着对百姓最深沉的关怀。”李斯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感慨,心中对扶苏的敬佩之情愈发浓烈。

此时,宫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位侍从匆匆而来。“李大人,陛下有请。”李斯微微颔首,整理了一下衣衫,拿着扶苏的奏折,迈着坚定的步伐向陛下的寝宫走去。他深知,此次面见陛下,定要为扶苏的决策据理力争,让陛下明白扶苏此举的良苦用心。

在前往寝宫的路上,李斯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那些受灾的百姓,想起了扶苏那坚定的眼神,也想起了自己肩负的重任。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面临何种压力,都要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福祉,勇敢地站出来。

当李斯来到陛下寝宫时,他深吸一口气,恭敬地行礼。陛下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李斯上前一步,双手呈上扶苏的奏折,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殿下之举,实乃为了国家之稳定,百姓之安宁。请陛下明察。”陛下微微皱眉,接过奏折,仔细阅读起来。良久,陛下抬起头,眼中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李斯,你所言可有道理?但扶苏此举,确实让朕有些意外。”李斯连忙回道:“陛下,殿下之智慧与仁慈,臣深信不疑。这掺沙之粥,虽看似不妥,却能在灾时起到关键作用。”陛下沉默片刻,最终微微点头。“也罢,朕便听听你的解释。”李斯心中一喜,开始详细地阐述扶苏此举的深意和必要性。随着李斯的话语,陛下的神色逐渐缓和,似乎也开始理解扶苏的用心。宫殿中,李斯的声音回荡着,为这个艰难的时刻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陛下静静地听着李斯的阐述,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的扶手。待李斯说完,宫殿内陷入了一片沉寂。

许久,陛下缓缓开口:“李斯,你所言确有几分道理。扶苏之用心,朕亦有所感。然此事关乎百姓,不可轻忽。”陛下站起身来,踱步至窗前,望着远方那片受灾的土地,神色凝重。“朕需亲自前往灾区,一察究竟。”

李斯心中一惊,连忙说道:“陛下,灾区之地,状况复杂,恐有危险。陛下万金之躯,不可轻易涉险。”陛下微微摇头,目光坚定:“朕若不亲往,如何能知百姓之疾苦?如何能明扶苏之举是否得当?”

于是,陛下带领一众侍从,踏上了前往灾区的路途。一路上,所见皆是破败之景,百姓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陛下的心中满是怜悯,更加坚定了要查明真相的决心。

当陛下来到灾区,看到那长长的领粥队伍时,心中感慨万千。百姓们虽然面容憔悴,但眼中却依然有着对生活的希望。陛下走近粥棚,看着那掺杂着沙子的粥,陷入了沉思。

此时,一位老者走上前来,跪倒在地:“陛下,吾等深知这粥中有沙,然吾等亦明白,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活下去。殿下之仁慈,吾等铭记于心。”陛下扶起老者,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芒。“百姓们能如此理解,朕心甚慰。”

经过一番视察,陛下对扶苏的做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到宫中,陛下召集大臣,郑重地说道:“扶苏之举,虽初看不妥,然实则是为了百姓的长远之计。朕决定,支持扶苏之决策,并下令全力救灾,帮助百姓重建家园。”

自此,在陛下的支持下,灾区的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扶苏的智慧和仁慈,也在百姓中传为佳话,为这个动荡的时代带来了一丝温暖的希望。

随着陛下的一声令下,整个朝廷都行动了起来。各级官员纷纷奔赴灾区,带去了更多的物资和援助。

李斯站在朝堂之上,心中满是感慨。他看着陛下坚定的神情,深知这场灾难将成为国家变革的契机。他再次回想起扶苏的奏折,那上面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充满了力量。

在灾区,百姓们得知陛下的决定后,无不欢呼雀跃。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和希望,更加坚定了重建家园的信心。那些曾经对掺沙之粥有所怨言的人,也渐渐理解了扶苏的良苦用心。

在朝廷中,李斯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谋划着。他与其他大臣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加强国家的治理,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他们以扶苏的事迹为榜样,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流转,那场灾难渐渐成为了历史。但扶苏的智慧和仁慈,以及陛下的果断决策,却永远铭刻在了百姓的心中。这个国家在经历了磨难之后,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繁荣。而那掺杂着沙子的粥,也成为了一个传奇,提醒着后人在困境中要保持冷静,寻找智慧的解决方案。

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地面上,为整个宫殿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芈华身着华丽的服饰,她那如墨的长发盘成精致的发髻,几缕发丝垂在脸颊边,更显温柔婉约。她那明亮的眼眸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静静地吩咐着宫人:“去请陛下前来,本宫要与陛下一同用晚膳。”

嬴政,这位威严的帝王,整日忙于政务,身影在堆积如山的奏折和紧张的朝堂议事中穿梭。夫妻两人已许久未能好好在一起用膳了,这难得的时光让芈华格外珍惜。

当嬴政在宫人的引领下步入膳厅时,芈华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她起身相迎,微微福身道:“陛下,您来了。”嬴政看着芈华,眼神中闪过一丝温柔,微微点头,在主位上坐下。

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桌子,色香味俱佳。芈华轻轻挥了挥手,示意侍女给嬴政夹菜。侍女们动作轻柔,小心翼翼地将美味的菜肴夹到嬴政的碗中。一时间,晚膳的气氛其乐融融,仿佛外面的喧嚣都被隔绝在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之外。

嬴政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感慨道:“皇宫之中,寡人忙于政务,不能时常陪伴你左右,真是委屈你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愧疚,手中的筷子微微停顿。芈华放下筷子,她那美丽的脸庞转向嬴政,眼神中满是深情与理解。“妾身能得到陛下的宠爱已经很知足了。陛下心系天下,妾身又怎能因一己之私而抱怨呢?”她的声音轻柔婉转,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

嬴政嘴里咀嚼着食物,再次停顿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扶苏长大了,是要他给寡人分担一些担子了。”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儿子的信任。芈华心疼地看着嬴政,那眼神中满是关切。“陛下,您辛苦了。但后宫不得干政,妾身只能在心中默默为陛下和扶苏殿下祈祷。”她微微低下头,双手轻轻交叠在身前,尽显端庄贤淑。

晚膳在温馨的氛围中继续进行着,这短暂的时光对于嬴政和芈华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在这皇宫的角落里,他们暂时忘却了外面的纷扰,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幸福。

晚膳过后,嬴政起身,轻轻握住芈华的手。芈华微微一怔,抬眸望向嬴政,眼中满是惊喜与温柔。

嬴政看着芈华,轻声说道:“陪寡人走走吧。”芈华点头应允,两人缓缓走出膳厅,步入皇宫的花园之中。

花园里,百花盛开,五彩斑斓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芬芳。嬴政与芈华并肩而行,他们的身影在花丛中若隐若现。

嬴政微微叹息道:“这天下之大,事务繁多,寡人时常感到疲惫不堪。”芈华紧了紧被嬴政握住的手,柔声道:“陛下为了天下苍生,劳心劳力,妾身敬佩不已。但陛下也要保重龙体,莫要太过劳累。”

嬴政停下脚步,凝视着芈华,眼中满是深情。“有你在身边,寡人心安许多。”芈华脸颊微红,低下头道:“妾身愿永远陪伴陛下左右。”

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他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嬴政伸手轻轻拂去芈华额前的发丝,微笑道:“寡人定会守护好这天下,让你和百姓们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芈华眼中闪烁着泪光,她深知嬴政的责任重大,也明白自己无法为他分担太多政务上的压力,但她愿意在他疲惫的时候,给予他温暖和安慰。

他们在花园中漫步了许久,直到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嬴政和芈华才缓缓回到寝宫,这一天的温馨时光,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

宁静的寝宫之中,柔和的烛光摇曳着,为整个房间披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嬴政坐在榻上,脸上难得地露出愧疚之色。他微微叹息道:“寡人日夜操劳政务,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了。”嬴政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那威严的面庞上也多了几分沧桑。

芈华缓缓走到嬴政身边,她那如瀑的长发轻轻垂落在肩头,美丽的眼眸中满是怜爱。她伸出纤细的手指,温柔地抚摸着嬴政的头发,轻声道:“陛下还是壮年,都有白头发了。”芈华的语气中充满了心疼,她看着嬴政,眼神中满是关切。“可臣妾一点都帮不上忙了。”芈华说这话时,目光中带着一丝无奈,她欲言又止,片刻后,鼓起勇气道:“臣妾斗胆请陛下早日能给扶苏名正身份。”

嬴政微微一愣,随后大手一摊,无奈地说道:“寡人给他,他力辞。”嬴政的语气中既有对扶苏的赞赏,又有一丝无奈。

芈华轻轻拽下嬴政的一根白头发。嬴政眉头一皱,心中涌起一丝不悦,但看到是芈华,那丝不悦瞬间消散。也只有芈华可以这样,换成其他嫔妃,直接可以拉出去杖毙了。芈华看着嬴政龇牙咧嘴的表情,连忙道:“是不是臣妾弄疼陛下了?”她的声音中满是紧张和愧疚。

嬴政从芈华手中捏住一个白头发,微微摇头道:“无妨。那个芈萱怎么样了?”

芈华微微思索,然后道:“臣妾查了族谱,又旁敲侧击了这个芈萱,楚国王族的一些规矩和秘闻,她都知晓。还有……”芈华吩咐侍女拿来蜡烛。烛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芈华让嬴政看自己身体某几处标记,嬴政借着烛光,看到是几个特别的图案。那些图案犹如神秘的符文,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芈华轻声道:“只有王族血统的男子和女子才会有这样的标记。”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庄重,眼神中满是对家族传承的敬畏。嬴政凝视着那些图案,陷入了沉思。在这宁静的寝宫中,烛光映照着他们的身影,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