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小族长的奋斗 > 第22章 汇报会(上)

小族长的奋斗 第22章 汇报会(上)

作者:清河小子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07 22:44:24

腊月二十八,青龙城,海港码头,五艘海船整装待发。

一些路过的百姓带着奇怪的表情看着他们:这都马上要过年了,这些人怎么选择这个时候出海了,看样子,人还不少咧。

关于红民国发生叛乱以及张恪他们此次出海的事情,自然是不会大肆宣扬的,别说普通百姓了,便是一些级别低一点的官员,也未必知道。毕竟在百姓中宣扬这事儿,委实不会有什么正面作用,于是,便干脆都隐瞒了下来。

随着人员的陆续登船,风帆一面面的升起,张恪与前来送行的苏沐,高芝,郑浩,张远等一一告别。这是张恪第二次去往红民国处理事务了。之所以,他非要亲自前往,也是因为人朝在对外事务方面,特别是在与海外诸国交往上实在是太缺乏经验了,甚至可以说连相应的政策都还没有具体的提出来。在这一点上,反而是张恪这个官场新丁,还有一些思考和实际的作为。因此,张恪也不敢将此事委托于人,因为他不能够确定,让其他的人来处理此事,能不能正确的去解读并妥善处理。由此也可见,人朝在海洋事务上,确实是缺乏相应的研究的,这一点儿毫无疑问会影响和制约到之后的发展,应该要引起重视的。不过,这事儿也只能等到此事过后,再来谋划了。

船下,高芝痴痴望着张恪缓步登船的背影,心绪纷杂。内心里,她并不想要张恪去冒这个险,但她也不会去阻拦他,因为她明白:张恪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不是任何人可以限制的,他也不应该被限制。

船上,张恪踏上甲板,转身望着船下,与高芝互相凝望。自确定关系后,俩人的感情升温很快,在这个时候分开,还真的是让人不舍啊!不过,事有轻重缓急,此行他是必须要去的,好在高芝也非普通女子,还是深明大义的,尽管一直担着心,却能压下来,还全力去帮他准备出海事宜,这姑娘真的是:太可爱了!张恪向着岸上的人挥了挥手后,转身下令:“起航!”船队缓缓的驶离码头,向着东海海域驶去。

*****

京城,皇宫,御书房。

皇帝召见了几位重臣。其实,腊月二十六,朝堂就已经放假了,有一些官员,回乡方便的话,也都选择回老家过年去了。但也有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来回一次不方便,最终选择不回去。不过,今日受到皇帝临时召见的大臣,倒也没几个,有陈庆之,唐龙,周勃,郭守敬以及还没有官身的周通。

人到齐后,皇帝便让周通先向众人介绍了一下情况。随后,便将张恪与苏沐的联名奏疏示与众人。在这份奏疏里,他们言道,会先行组织人手,出发去红民国助红宇国王平叛。因事态紧急,救人如救火,来不及请旨,请求朝廷谅解。

待大家都看过后,皇帝道:“苏沐和张恪对此事的处置还是很及时的。我们好不容易招抚了红民国,此际他们国内生出叛乱,朝廷必不能视而不见,否则我朝体面何存?此时,张恪他们或许已经出发了,如今,也只能等待他们后续的消息了。今日临时召各位爱卿前来,是另有两件事情要大家来商议一下的。周通,你来继续解说一下。”

众臣子闻言,都表情平静,看起来似乎对于红民国之事,不甚关心。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站在人朝这些君臣的角度看,红民国之事,并不能对人朝内部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只是因为去年的时候,红民国毕竟才刚刚派遣使团入京向皇帝称臣,如今他们遇到叛乱了,不得不有个态度,但正如皇帝所说:否则朝廷体面何在?从这句话也能看出皇帝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体面。而其他臣子竟对此不发一言,那显然跟皇帝也是一般的心思的。由此可见,他们对于海上之事,起码到目前为止,其实并没有太过重视。当然这也并不奇怪,毕竟立国之后,千年以来,就没有哪一个决策者主张过,要去探索海洋的,想要改变这种思想,可没有那么容易。

周通行至御书房中间,先朝众人环顾一礼后,才直起身来将市舶司这一年来的成绩作了报告。此事在多日之前,张恪就已经提前吩咐他做准备了。市舶司开设一年,成绩斐然,只要实话实说就已经可以让人刮目相看了。因此周通虽然是第一次在君前作对,但因为底气十足,准备充分,应对时,倒是显得四平八稳,毫不怯场的。这让周勃唐龙等看着他长大的人,都颇为讶异:仅仅一年,这小子变化挺大啊!用现代的话来说:挺有范儿的。不过,他们倒是没有对此好奇太久,因为在听到周通对于市舶司这一年的成绩报告后,很快就把他们的注意力给全部牵走了。那些成绩,甚至不能叫惊喜,而应该叫惊艳了!

这一年,只有一支远洋商队出海,市舶司衙门从出口到进口的货物中,抽取的税银达两万两银子。这部分收益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人朝一年的税赋也不过一千五百多万两,这其中农业税还占了大头,有一千多万两。要是扣除了从地里面刨到的这些收益,其它税项加起来还不到五百万两。在这其中,若再扣除掉那些杂色收入(赃款赃物,罚没财产,公产私卖等等)的话,真正的工商业收入恐怕还不到三百万两,而这些收入还主要集中在四大城和京城。特别是青龙城,光矾楼一年就贡献了五十万两的税收。而这主要还是因为其拥有矾石的采矿权,售卖权,并由此带动的其它的相关商贸活动,才让其有这么强的输出。这也是形成矾楼在人朝地位如此的特殊的最主要的原因。用现代话说,这可是金主,纳税大户。

两万两看着不多,但是御书房里的这些人,看到的则是它所展现出来的潜力。这才只是出了一次海了,便有这么大的税入,若是船队规模扩大一些或是多跑两趟了?想到这儿,君臣们开始正视起市舶司衙门了。这个张恪鼓捣出来的机构,怎么这么能挣钱啊?君臣因此询问起周通来,这钱究竟是怎么挣的?

周通早有准备,解释道:“船队出发时,每艘船上都载满了货物。这其中有陶瓷,布料,茶叶,工艺品以及一些金属器皿等。这些东西,固然在我们看来,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东西,可是在海外,却真的是属于稀缺的物品,即便当地有那么一些,价格上也很高昂,品质上更上比不上我们,因此我们的商品,有着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我们的船队在我朝用正常的价格采买货品,到了海外后,都能从对方那里换到价值翻了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东西。而且,海外之地,大部分也没有类似市舶司或是其它的税务机构,这就连税都不用缴了。这一出一入间,出超多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尽管周通的话语中,像“市场竞争力”,“出超”这些词儿,君臣都没有听懂,但这些人都是人精,结合前后文,也足够他们理解其意思了。这不就是在说,咱们把一些对我们来说,稀松平常的东西运到海外,就能换回人家的好东西吗?而且,还不用向对方上税,嘿,还有这好事儿?

周通又续道:“另一方面,海运的优势也是极为明显的。大船一次可以运载的物品,若是在陆地上,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根本就无法与海运相提并论。在规模效应下,其产生的利润自然就会同比陆地运输有着极其显着的增多。”

如此的话,海贸倒的确是有利可图的。先前,大家都将目光局限在陆地上了,却严重忽视了广阔的海洋,看来有必要调整一下侧重点了。人朝家大业大,要花钱的地方多啊!然而尽管想尽了办法,朝廷的日子却一直过得紧巴巴的。要是遇上不好的年景,那更是得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了。其实,若在现代人看来,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不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吗?在农业占大头的情况下,收入受气候变化影响极大,导致了税收不稳定。遇到天灾时,收入变低却反而还要增加开支去救济受灾的民众。而解决财政困境的办法倒也简单,那就是: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努力创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