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提灯贞观,冒充天人混大唐 > 第328章 保暖问题

突利可汗投降的这支人马,身份并不是战俘。

所以,本着以后就是一家人的态度,唐朝军队对他们并不严苛。

最起码,基本的生活待遇——能让他们吃饱饭,还是能保证的。

挖煤这种重体力活,不吃饱饭~~哪有力气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人马竟然慢慢喜欢上了挖煤这项工作。

或许有人纳闷,这些突厥人不是犯贱吗?为什么会喜欢上这种苦力活?

嗯~~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承受过挨饿的滋味。

总有人以为:突厥人放牛放羊,那不得整天吃肉吗?

开什么玩笑?

每天都吃肉,你得养多少头牲畜,才能够你吃的?

那~~多养几头不就完了?

多养几头?你想过草场的承受能力吗?

每个人都多养几头,那得需要多大的草原,来让你转场放牧?

再说了,你养多了,你能保得住吗?你不怕别人抢吗?

突厥人外出征战,为什么要在后面赶着大批的羊群?

那不是为了杀了吃肉,那是他们的奶妈~~

他们一般都是挤羊奶、混合着谷物吃下去当饭。

就这,还是战时骑兵才能享受的待遇。

一般的突厥人,多少吃点饿不死就行了。

真实历史上,东突厥灭亡的前一年,就是李靖开始攻打他们的那一年,草原上遭受了严重的雪灾。

饿极了的突厥人,把曾经丢弃的牛羊骨头,在雪地中再次挖了出来,磨成骨粉吃了下去。

你想一想~~这得饥饿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这种事来?

在这些挖煤的突厥人眼里,现在干活虽然累点,但起码能吃上饭、还能吃饱饭~~

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生活吗?

不用去打生打死,还能吃饱饭,你还想干什么?

后来,这支投降的突厥军队,在征战完毕以后,一致要求再回来继续挖煤。

以至于再后来,他们竟然成了大唐第一批成建制的煤矿工人。

为了更好的让这些煤矿工人安心工作,根据尚侯爷的建议,把几个只剩妇女的突厥部落,也迁移了过来。

这样,就可以由她们照料这些煤矿工人的起居,也方便这些煤矿工人组建家庭,在煤矿产区落地生根。

再后来,这些煤矿工人和家属,自发组建了一个北方煤矿歌舞团。

其载歌载舞的表演,不光在草原上享有盛誉,还在某一年,专门奔赴长安,为皇帝做了汇报演出。

不过,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这次征北军出征,尚青云担任征北军副总指挥,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其历史脉络的。

历史上,攻打东突厥的时候,李世民就任命了代州总管张公瑾,担任李靖的副手,以此来对李靖进行制衡监督。

张公瑾是谁呀?

在秦王时期,张公瑾就是老李的幕僚,当然是老李的心腹、自己人喽。

这次,情况发生了改变。

尚青云担任征北军副总指挥以后,张公瑾依然留在代州做总管,没有给他安排征北军的军事任务。

或许老李觉得~~尚青云本来就是自己人,能够起到制衡监督李靖的作用吧?

李靖大帐内,军事会议继续召开。

现在的情况对比原时空的历史,很多事件都发生了改变。

所以很多时候,已经不能参照原时空的历史轨迹。

根据大家的推测,颉利可汗逃跑的距离,应该不算太远,大方向是在西北,但具体方位不好确定。

因此,最好是几路大军多方出击,向西北方向进行合围包抄,这样比较稳妥。

尚青云同意这个观点。

尚青云原计划采用无人机升空进行侦查,可由于草原上没有信号基站接力,太远的话,无人机就无法控制了。

无人机都是采用的5G信号控制,5G信号的频率高,波长很短,所以传输距离很近。

即便在这电磁环境纯净的时代,尚青云再把天线高架起来,极限传输也就是二三十公里。

这点距离~~在草原上来讲,就是毛毛雨了。

会议决定,抓紧时间向各个方向派出斥候~~这是最原始的方法,也是目前最稳妥的方法。

鉴于目前的收获,让尚大侯爷比较满意,再加上最大的一条鱼——颉利可汗就在眼前~~

尚大侯爷决定大方一次,对唐朝军队再补给一下。

尚青云拿出了十几个望远镜——是民用版的4倍倍率望远镜。

为了保证侦察效果,这批望远镜的质量都比较好。

每队斥候的头头,都携带一只望远镜,以便及早发现敌情。

有了望远镜,斥候发现敌情可以及时脱离。

一是可以保证斥候队伍的安全,二是避免打草惊蛇,让敌人有了防备。

万一突厥人心生逃跑之意,茫茫草原上,可就没地方找他们了。

包括李靖在内的这些高级将领,尚大侯爷每人都送了一只望远镜。

可把这些将领高兴的眉开眼笑~~

尉迟敬德和程咬金的嘴,都快咧到后脑勺上去了。

就连突利,尚大侯爷也送了一只给他。

突利接过望远镜的时候,手都打了一个哆嗦~~

他没想到~~冷酷无情的尚侯爷,心胸竟然如此宽广——这么贵重的宝物,也能送给他一个。

他哪里想到~~这根本不是尚大侯爷心善。

突利的眼神本来就好,尚大侯爷是指望他,在望远镜的加持下,能及早发现敌情。

但不管怎么说,突利可汗还是承了这份人情。

再就是御寒问题了。

现在已经是阴历的10月底,马上就要进入11月。

阴历的11月也叫冬月,十、冬、腊月,就是说的冬季这三个月,还比较寒冷的。

特别是在北方草原上,那就更冷了~~要不苦寒之地的名号,是怎么来的?

原先,大唐的将士们在扎营的时候,可以点上炉子取暖,可随着战线的拉长,煤炭的供应,就指望不上了。

所以,现在军卒的保暖,就是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大唐还没有棉衣。

尚大侯爷大方的采购了一批棉衣棉裤——不多,也就几十万套吧,所有大唐军卒每人一套。

当然喽,为了保证作战人员行动方便,棉衣棉裤并不算厚。

但就算再不厚,它也是棉衣棉裤,要比唐朝人现在穿的麻衣,要暖和的多。

其实,历代中原王朝冬季对草原用兵,因为寒冷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数量都不少。

有了这批棉衣,基本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