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魂穿祝英台之戏马虐梁 > 第15章 忆往事,祝母思旧恨。见庶妹,长姐无悔心

去梁家渠村,要经过一段泥泞的山间路。

祝母想要赶在宵禁前回来,便让车夫走了近道。说是近道,不过是从田埂上过。

田间野风阵阵,蛙声齐鸣,竟能吵得人头痛。因土路不平,马车颠簸不停,马儿也走得费劲。

赵阿娘看竹帘外灯火人家甚少,越走越偏的样子。

她凑近祝母道:”夫人,您当初受了那么大的委屈,今日见了,若真是大小姐,您要怎么办?“

祝母咬着牙愤愤不语。看着窗外凉夜,心也跟着夜色暗下来。

当初所有人皆认为她这个庶女使手段,让长姐外逃,自己高嫁祝家庄。

嫡母大怒,嫁妆单子几样贵重物品全部换下来。连嫁妆头面,嫁衣全部换了一遍。

只给她两个下等仆妇随身,自家兄长送嫁,也只是送过郡县,便调转头回羽家庄了。

才十三岁的她,在路上险些哭晕。多亏赵大姐和钱大姐两位妇人,一直追随。多番劝解,分析利弊,让她一定挂着笑脸进祝家门。

在全是生人得大家族里,必须先活下来,站稳脚跟。

初到祝家,那样百口之家,她如履薄冰。

公婆还算和顺,小姑比她还大两岁,总拿她是庶女身份笑话她,她也学会开解,自己大剌剌跟着笑。

丈夫是个商贾比自己大上了十岁,虽不温柔却也敬重。家里那些下人们,见姜家只跟来两个二十多岁年轻媳妇。便明里恭敬,暗地里刁仆欺新主。

是赵大姐和蔡大姐想尽办法,明里安抚,暗地分化。提拔新人培养心腹,对付那祝家那帮下人。

还好,老天有眼。

二小姐肚子也争气,第二年便生了嫡长子。祝家老爷老夫人很是满意,老夫人要把孩子抱走自己养在屋子,她硬是含着泪笑着答应了。

因为她得温良谦和,性子柔韧,这才换来了粮库得钥匙和家里得账簿。

现在每每想起长子祝天慈和自己不亲热,她便恨恨不能自已。这些都是是拜这位长姐姜云澜所赐。

二十年熬下来,赵大姐熬成了赵阿娘。她们果真算出头了~

赵阿娘此时自言自语道:“这是哪里说得缘分,查那梁山伯。竟查出他爹是来我们姜家借书得梁茂源。这才顺着查到了咱家大小姐。”

祝母冷着脸道:”她已经改了姓名,现在叫羡锦华。哼~ 查人家底细竟查到本家身上。姜氏这样的大姓,怎会有人轻易改去。这人一定是做了什么错事,被逐出家谱了。”

姜氏族人中女人被逐出家谱没几人,与自己年龄相仿,不是她又是谁?

马车内气氛消沉,赵阿娘小心的劝道:“也许不是大小姐呢?咱们可能想多了。”

祝母咬牙道:“她算什么大小姐,今天若真是她,我倒要看看她现在什么模样。”

马车咯吱咯吱没行多久,便见进入一处大村落。几十户人家,错落两侧,统一竹门土培泥墙。村中每家都养有看门狗。她们刚进村,全村得狗都叫起来。

赵阿娘掀着车帘,指着前面一处栽杏树的人家。

小声道:“夫人,好像就是这家了。”

祝母拿出帏帽戴在头顶。赵阿娘让车夫刘忠慢慢停车,自己提着角灯,下车来到竹门前。

赵阿娘拍门道:“有人家么?我们是赶路路过的,水喝完了,想讨口热水喝。”

屋内本就亮着灯,听见有人不停叩门。屋内传出一妇人声音:“谁啊?家里没人,你去别家去吧.”

赵阿娘继续拍:“行行好,我们是路过的,真是饿坏了,才来讨吃食的。”

屋内不出声,小院里有脚步声走近。

竹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开门的是一位顶着抓髻的小丫头 。只见她穿着短衫,束着脚口的灯笼裤。拿着油灯,睡眼惺忪。看样子是这家仆人。

小丫头道:“大娘让你们进来,你们要喝水便在院子里喝,我家大娘去给你们拿饼了。”

赵阿娘急忙亲和着道谢,去车边扶祝妇人缓缓进院。

小丫头见院子一盏油灯不亮,又从窗台上拿过一盏点亮。

她看着赵阿娘手中的角灯别致,好奇上前拿在手里摸了摸。

赵阿娘把角灯给她提着玩。

那丫头,晃着头上得抓髻笑问:“这就是角灯吧?老见镇上油店里卖,却没见过亮的。这个真亮!”

趁小丫头拿着灯前后照亮。

祝母打量这个院落得格局,前院四周放得皆是农具。 四五间厢房,全是黄泥砖坯,毛竹屋顶。

整体看这家还算富裕。

那小丫头也不打水,只顾玩灯。一妇人突然从厢房慢悠悠走出。

埋怨道:“杏儿,怎么又点两盏灯,灯油不用钱么?”

那妇人似有腿脚不便,走路蹉跎。

她端着两只粗陶大碗,碗内放了几块饼。走近后,放在院内磨盘上。

吩咐道:“杏儿,去给客人铺块席子去。”

杏儿答应一声,便去了。

赵阿娘提起角灯对那妇人面首照去,妇人;连连摆手道:“你这婆子这样无礼,哪有对着人脸照得道理。“

赵阿娘看清后,脱口叫了一声:“真是大小姐。”

那妇人也吓了一跳,定睛看来人。

祝母从赵阿娘身后轻声道:“姐姐,你还有嫌油灯费钱得时候?难道忘了小时候,厢房每日要点十二盏明灯了么?妹妹小时候为吹那高台上的油灯,摔得可是不轻。”

祝母脚步轻移 ,掀开帏帽,露出鹅黄面妆。精致妆容下,掩不住想要吃人得眼神。

那妇人楞一下,仔细看了一眼祝母, 身体端着正了些。

哑声对杏儿道:“杏儿,今日家里来了贵客,你去家去睡觉吧。”

杏儿家就在本村,她日常白日里在梁家帮工,夜里和梁母作伴。今日让回家自然开心,进屋穿上鞋子便回家去了。

那妇人见外面有马车,沉着气转身往正间走。

背身道:“屋内说吧,反正你又不是来要饭的。”

祝母挺着身子跟着,两人一前一后,对比鲜明。

她对赵妈妈道:“你在此守着。” 赵妈妈答应着,守在门口。

但见正堂陈设朴素,左右两间屋子。一间屋子设有床榻,连着两个漆木箱子。

另一间放着两张磨损得几案,几案上不过寻常百姓家得编筐。里面放着些颜色各异得麻布碎条,墙边并一张老旧滕榻,旁边摆着一台织机。

那妇人往里间走,稳稳坐在床榻边。祝母脱掉帏帽,站在一边歪着头,盯着这位曾经得长姐仔细欣赏。

眼前这位头发花白,有些勾背的是自己长姐么?看她落魄至此,自己心里大为畅快。

那妇人神情坦然,道:“想我家的茶,你也是喝不惯。既然找到了我,必定是有事。有事快快讲明,说完便可走了。”

祝母嘴角一挑,讽刺道:“我以为长姐见我第一句话是为当年之事给我向我赔礼。没想到长姐竟还如此理直气壮。看来是这些年长姐也没什么长进。是不是姜云澜?或者叫你羡锦华?”

妇人怒气勃发起身道:“姜云熙,你别忘了你的身份。我嫡你庶。你竟敢直呼我姓名。”

祝母听她发怒,反而高兴。看来她还有些当初的气,要是连这气性都没了,那就没意思了。

一桩冤案,被冤枉二十年,到头来被冤枉的人成了恶人。

想当年,此郡皆传:河东多才女,姜氏出美人。

来姜家求亲人众多,姜父不知有多开心。

姜氏本是北方望族。国乱后,望门过江。家族产业,人脉大不如从前。只一项吴语就把姜家和江东人士隔绝开来。

还好,姜家有福气,儿子娶了江东余家小姐。现在两个女儿如花似玉,定要找本地人士联姻。

此时祝家庄,祝太公前来为自己长子祝公远求亲。

所有人都知道,半个江东几乎都是为祝家产粮。如此动荡年代,有粮有盐胜过当官。

彼时嫡长女姜云澜正值芳龄,庶女姜云熙年过十三。姜父在媒婆说媒当日,便同意将长女姜云澜嫁入祝家庄。

只是这件喜事在姜云澜听来就是晴天霹雳。

半年前她便喜欢来府上拓书的书生梁茂源,也就是后来梁山伯得父亲。

梁茂源是本地儒生佼佼者,正在解说《荀子》。因为姜家有完整藏书,姜父也喜欢读书人,便让梁茂源每日在大门口的门房内抄写。

姜云澜和妹妹出去玩,见那书生夏天暑热。怕汗弄脏了书简,便给书简扇风,自己却汗流浃背。

只是一眼便心生倾慕。梁茂源见姜家小姐如嫦娥,倾慕自己,也动了真情。一来二去,梁茂源便打算来姜家提亲。

还没等梁茂源提亲,祝家已经下聘了。

姜云澜哭了半个月,誓死不嫁。家父大发雷霆,把她锁进家中。准备到日子就上花轿。

成婚三日前。

姜云澜以让妹妹陪陪自己为理由,把庶妹姜云熙灌醉。趁势换上庶妹的衣衫和头饰,带上自己积存的绢匹,银两。

趁着角门换班,溜出了姜家宅院,同梁茂源私奔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