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从李白开始:课本诗人陆续降临 > 第61章 庐山幻术

王莽从罗盘中取出百来颗荔枝,用手捧给苏轼。

带着有些忍俊不禁的笑容说道:“生蚝没有,不过荔枝确实有一些!”

苏轼看见荔枝,眼睛都直了,立马从头上将自己的东坡帽取了下,用东坡帽盛住了所有的荔枝。

王莽看着头发稀疏,都快秃顶的苏轼,有些嘴角抽抽。

在心里编排道:难怪人家杜甫到了晚年才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你倒好,中年就没了头发,难怪你的形象总是戴着帽子。

如果活的非常舒适的苏轼可不在意这些,开始慢慢为众人解释他的这件帽子 。

“这个帽子,名为四方平定巾,也可以叫东坡帽。由储物和飞行之能,最重要的是,丢进去食物的原材料能变出成熟的美食来。”

听见又是飞行和储物,往往嘴角直抽抽,飞行确实是基础中的基础,可这个储物怎么感觉每个人都有哦?哦,高适除外。

那位大人也太没有创意了吧,每次设计的道具几乎都一样。

但当王莽听见除了每味两件法器诗人必备的储物和飞行能力之外,还有属苏轼的特色,就有些期待了。

只见苏轼将所有的荔枝收进帽子。

摇晃了两下,苏轼看见王莽和杜甫。

“ 嘿嘿,我在看光幕的时候,看你们收集了不少的生活用品和材料,有面粉,再来点水,白哥,有酒吗?”

得,真就先吃上了!

最终也是拗不过苏轼,杜甫上前,变出他的电驴,从他的电驴里面取出一袋面粉,又取出一个碗,舀了几碗面粉向苏轼的帽子里面倒了进去。

同样的,还有水也和了进去,李白也用他的太白玉壶往里面倒了一些佳酿。

苏轼又是一顿摇晃,向众人喊道:“来三个碗,或者什么能盛东西的容器。”

王莽见状,拿出三个碗来,摆在了苏轼的面前。

苏轼摇晃了一下东方帽,便依次向三个碗里面倒东西。

第一个碗里面倒出来的是些糕点。

第二个碗里面倒出来的是一些冰晶状,还有几颗荔枝飘在上面。

第三个则倒出来一些白色的液体。

苏轼擦了擦口水,开始报菜名。

“荔枝糕,冰镇荔枝,和荔枝酒。”

苏轼搓搓手看着另外四人,喊道:“各位,都快来吃啊,都快来吃。。”

说完这句,便率先吃了起来。

其他几人没反应过来,王莽便冲了上去,乐呵呵的吃了起来。

还一边调侃道:“有了坡叔以后,做饭可就有着落了。”

其余三人也上来开始品尝,王莽再掏出几个小碗,和一个勺子,用来给几人分桂枝酿和以及荔枝刨冰。

至于荔枝酥,一人一块拿起来吃,一人一口酥。

杜甫拿起一个小碗,舀了一碗荔枝酒,递给李白。

“白哥,喝!”

李白坦然接过放到嘴前抿了一口,回味了一番点评道:“算是好酒,不过!”

李白举起自己的太白玉壶。

“我这个葫芦可以生成各种酒,你这荔枝酒也不在话下。”

王莽白了一眼李白。

“酒又不能当饭吃,还是苏轼的帽子厉害!”

李白:“你,那不一样,我的酒壶里面产的酒比他做的酒好!”

李白急了,你看他急了。

王莽和李白的拌嘴是他们的日常,能提供不少笑点,众人已经开笑了。

苏轼明显是在里面给饿狠了,这三盘食物六成以上,全让他一个人吃了。

但还是没吃饱,露着可怜巴巴的眼神,望向王莽。

王莽:…………

免我蹉跎苦免我蹉跎苦,不能专挑我一个人欺负。

王莽有些不想理睬这个吃货了,干脆把罗盘空间里面的荔枝和其他食物全塞给了苏轼。

“给给给,吃,吃,吃个够。”

苏轼假装听不懂王莽的嘲讽,嘿嘿的笑道 “嘿嘿嘿,谢谢莽哥了。”

于是,苏轼接下来又是一番胡吃海喝。

吃饱了之后开始介绍自己的另一件法宝。

“这根竹杖,名为青竹杖,和你们手里面的一样,主要是施法的时候用的,平时的功能,也就是能提快一点走路的速度吧。”

王莽思索了一番,这根竹杖应该是源于那首诗里面的竹杖芒鞋轻胜吧。

就是,还是那句话,那位大人设计武器也太不走心了,杜甫已经有一根拐棍了,这苏轼又来一根,虽说材质不一样,可毕竟是同样的物件。

苏轼吃饱喝足,缓好了之后,见一个鲤鱼打挺。

站了起来,揉了揉自己的大肚腩,走向空地,要施展自己的这首诗的威力了。

王莽,李白,杜甫,高适四人,也是纷纷躲雨。

说实话,题西林壁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就是不知道他的能力应验在哪一句上又有什么功能并不明显。

没得王莽继续思考,苏轼走到空旷无人处,将自己的苏轼帽戴好,正了正衣冠,开始甩动手中的竹杖,并念动诗句。

苏轼手中紧握着他的竹杖,那根竹杖仿佛伴随他走过无数山水的老伙伴。

他边朗诵边舞动着手中的竹杖,仿佛那竹杖也成为了他情感表达的延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苏轼挥舞着竹杖,指向远处的山峦,动作幅度大开大合,竹杖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仿佛在勾勒出山岭的轮廓。

他的眼神随着竹杖的指向而移动,语气中的抑扬顿挫与竹杖的起落完美契合,显得激情四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时,苏轼的动作变得缓慢而沉重,竹杖轻轻点地,似乎在寻找答案。

他的眼神深邃,眉头微皱,手中的竹杖微微颤动,仿佛在表达他对事物本质的探求和对自身局限的无奈。

竹杖随着他的情感波动而舞动,时而激昂,时而沉静。

竹杖的每一次挥舞,都像是他在与庐山对话,与自然交流,与自己的内心深处沟通。

这样的动作,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更深刻地展现了诗人情感的丰富和深邃。

诗文玄妙,苏轼越是念叨,越有一种催眠的感受,随着整首诗的念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