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 第1122章 不给面子,巡视春耕

二月初八日。

延绥镇,榆林城。

随着天气逐渐的回暖,田间的土地也慢慢的解冻开来。

在土壤中躲藏了一个季节的冬小麦,也抽出了新鲜的绿叶。

温暖的阳光倾洒而下,一些细小的嫩芽也从土壤中探出了头,仿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这个时节,已是到了春耕的时候。

上午巳时正。

榆林城北,土地神庙。

“......上香敬神,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丰收满仓......还请土地神享受万民香火,护佑今年无灾无患......请榆国公上香!”

随着庙祝念完最后一句祷词,刘博源便上前一步,接过了庙祝递来的三炷长香,朝着殿中的土地神躬身行礼。

躬身行礼完毕后,刘博源便将三炷长香插进了香炉之中。

“鸣鞭炮!”

庙祝朝着殿外大喊。

“噼噼啪啪!”

“噼噼啪啪!”

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骤然响起,升腾而起的白烟也逐渐弥漫开来。

过了好一会后,鞭炮声才停了下来。

“吹打奏乐!”

庙祝再次朝着殿外大喊。

喜庆的擂鼓鸣锣声立时响起,场面极为的热闹。

刘博源与宋一鹤一起抬着纸扎的春牛,萧华、李凤娇等其他官员则抬着纸扎的犁耙、锄头、钉耙等农具,由土地神庙前往明川河边的田间地头。

沿途的军民百姓们不断的放着鞭炮,将白米、小麦、黄豆等农作物抛向纸扎的春牛,表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靠近明川河边,早已搭建好了一个茅草棚。

一个占地近半亩的茅草棚。

到达了茅草棚后,刘博源又亲**香祭奠皇天后土,领头三伏三拜。

前来参加春耕仪式的军民百姓们,也全都跟随着依礼参拜,祈求皇天。

祭奠完天地神只后,刘博源又亲自下地,扶犁耕田,以示春耕的开始。

围观的军民百姓们吆喝声大起,响彻云霄。

最后,刘博源又将纸扎的春牛、犁具、锄头、钉耙等物全都火烧,并将燃烧后的灰烬洒入田中。

至此,春耕仪式才宣告结束。

从这一天起,整个陕北、陕西的春耕便正式开始,田间地头到处是军民百姓们忙碌的身影。

同时,还有军民百姓们歌唱春耕的歌谣。

“正月里到了着咿呀儿莲,二月半呀嘛咿呀儿莲,庄稼人忙把那腊梅花儿开呀嘛......先套上艮子着咿呀儿莲,后套上耘脖嘛咿呀儿莲,手拿鞭子腊梅花儿开呀嘛......黄牛儿赶呀嘛咿呀儿莲......”(网络借鉴歌曲)

“春耕浅,秋耕深。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不肯忙,秋耕饿脸黄......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耕地谚语)

........

春耕时节,刘博源自是十分的关注。

毕竟这春耕可是代表着一年的未来丰收,影响着军民百姓们的生活。

因此,刘博源决定到幕府掌控的地盘之内,去巡视一番。

想到就去做,刘博源当即带领着警卫连骑兵,准备先去第一站的神木道。

然而。

还未等刘博源策马出城,就突然收到萧华的来报。

“有天使到来!”

刘博源略感惊讶,心中猜测着天使到来的目的。

一番猜想过后,无非是有关于两件事情。

其一是调派兵马前往辽东增援之事。

其二是有关于官绅一体纳之事。

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还好说,刘博源还是愿意率军前往辽东增援。

而第二件事情的话,则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政令已出,谁也不能改变。

就算是崇祯皇帝亲自前来劝说,也是没有用的,丝毫改变不了刘博源的决定。

刘博源没有去迎接什么天使,而是先返回了榆国公府,等待着天使自己前来。

当日晌午时,天使这才匆匆的赶到了榆国公府。

前来宣旨的天使竟然不是太监,而是一名五品官衔的御史,这着实有些让刘博源大感意外。

御史姓钱,名游进。

随钱游进一同来的,有两名青袍太监,六名灰袍太监,以及十几名锦衣力士。

“榆国公,还不快快跪下接旨!”

仗着自己天使的身份,钱游进的态度甚是傲慢,竟是不将刘博源放在眼里。

刘博源眉头微皱,目光直视着钱游进,似乎想要看看这天使是哪里来的勇气,竟敢这般与他说话。

“榆国公,圣旨当前,还不快跪下接旨!”

感觉到自己身为天使的威严受到了挑衅,钱游进立时沉下了脸色,语气中带着喝斥。

刘博源无语的摇了摇头,心中也有些明白过来,为何朝廷会派遣一名五品御史前来宣旨。

要不这御史是一名不怕死的愣头青,要不就是前来送人头找死的。

站在钱游进身旁的两名青袍太监,此时已是惊慌不已,心中更是对钱游进充满了各种国语问候。

这该死的钱游进,你想找死可别带上我们啊!

真以为仗着自己天使的身份,就敢目中无人,竟敢对榆国公进行训斥,这是活得不耐烦了吗?

榆国公的赫赫权势,难道你钱游进丝毫不知晓吗?

那可是连皇上都忌惮万分啊!

该死!这钱游进实在该死!

就当两名青袍太监还在心中问候着钱游进时,刘博源转头朝着官厅外喊道:“来人!”

立时间,便有数十名端着步枪的警卫士卒快步跑了进来。

“国公爷!”

数十名警卫士卒躬身行礼。

刘博源点了点头,吩咐道:“将这些人全部拖下去,好好的教导一下什么是规矩。”

“是,国公爷!”

数十名警卫士卒连忙应是,随即便要上前,将钱游进等人拖下去。

“榆国公,你敢!本官可是天使,代表的可是皇上。”

“你敢如此对待本官,那便是对皇上的不敬,小心本官奏请皇上,治你一个大不敬之罪。”钱游进大声的怒斥道。

“呵呵!”

刘博源冷笑一声,丝毫没有在意钱游进的威胁。

“榆国公饶命,榆国公饶命!这皆是钱游进对您不敬,与奴婢等人没有丝毫的关系,还请榆国公饶命啊!”两名青袍太监急忙大喊道。

而另外六名灰袍太监与十几名锦衣力士虽然没有言语,但满脸的惊恐之色,已是说明了一切。

刘博源扫了一眼钱游进等人,随即挥手道:“那就将这位天使拖下去教育一番!”

数名警卫士卒立即动手,将不断挣扎、愤怒大叫的钱游进拖了下去。

很快的,官厅外就传来了钱游进的惨叫之声。

刘博源面色不变,对着两名青袍太监喝令道:“还不将圣旨拿出来!”

“是!是!”

两名青袍太监连连点头。

其中一名青袍太监眼疾手快,急忙从一名锦衣力士的手中取过圣旨,双手捧着递到刘博源的面前。

装着圣旨的是一个黄绸包裹的锦盒,内中又有一个朱漆描金盘龙匣子。

刘博源将圣旨取出,展开后细看了起来。

片刻后,刘博源嗤笑一声,脸上也浮现出揶揄之色。

“皇上还真是想的美好,竟然传召本公爷前去京师,向朝臣们解释官绅一体纳粮之事。”

“怕是本公爷一进入京师之内,就再也没有机会出来。这个请君入瓮的计谋,实在是拙劣得很。”

“对于本公爷请奏增援辽东之事,却是丝毫不提,这明显是不希望本公爷增援辽东。”

“皇上,你这又是何必呢?难道你还想守着这**的大明朝?”

“大明这个天下,已经是病入膏肓,迟早是要改朝换代的。”

听着刘博源的言语,官厅内的两名青袍太监皆是面色大变,心中更是惊恐不已。

而另外六名灰袍太监与十几名锦衣力士,也同样是满脸的骇然之色,双腿都在微微的颤抖着。

显然是被惊吓的不轻。

榆国公所言,这简直是大逆不道,是要举旗造反的节奏啊!

一众太监与锦衣力士们早就听闻,榆国公对朝廷生有反心,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同时,他们也暗自担心,榆国公会不会对他们杀人灭口。

想到这里,一众太监与锦衣力士们越发的恐惧,担心自己的性命不保。

然而。

刘博源却并没有杀人灭口的意思,只是对着一众太监与锦衣力士们挥手道:“圣旨已经收到,你们也都回去吧!”

一众太监与锦衣力士们面色大喜,连忙躬身道:“多谢榆国公大德,奴婢(卑职)告辞!”

行礼完毕后,一众太监与锦衣力士们急忙转身退下,离开了榆国公府。

至于那位仗着自己天使身份的钱游进,此时谁还顾得了他。

........

二月初十日。

神木道,孤山堡。

听其堡名便知,这是一座建立在山上的营堡。

当初选择在此地建立营堡,也是为了占据有利的地形,以便能更好抵御鞑子的入侵。

正所谓有利就有弊。

孤山堡虽然能很好的抵御鞑子的入侵,但军民百姓们的生活条件却是极为的艰苦。

在孤山堡方圆数里之内,几乎没有田地可以种植,也没有稳定的水源可供饮用。

若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军民百姓们还能勉强过活,可一旦遇到了天灾**,那军民百姓们就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这片贫瘠之地。

特别是到了崇祯年间,孤山堡的人口已是不足百户,哪里还像是一个千户堡的样子。

就在孤山堡彻底走向破败的时候,却突然迎来了惊喜的转机。

榆国公入主延绥镇,对延绥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强行整顿延绥镇内的军队与田地,分予军民百姓们田地,降低军民百姓们的赋税,补发拖欠的粮饷等。

这一切的改革,使得孤山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如今的孤山堡已有人口两千多户,屯田两万三千多亩,还有驻军五百人。

在王良的引路下,刘博源登上了孤山堡的烽火台。

极目四望,堡外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军民百姓们忙碌的身影。

往东方向,隐隐可以看见一条玉带般蜿蜒的河流;往西方向,则是清楚可见二边长城;往南往北方向,则是可见一座座小山。

孤山堡周围的地势,并非是四野平坦,而是山头众多。

“王良,那条河流的源头是在何处?为何只到了孤山堡脚下便没有了?”刘博源指着东面方向的河流问道。

“回禀国公爷,那里原本是没有河流,是属下召集军民百姓们人工开挖出来的。而那条河流的源头,则是东面三十里外的黄河。”王良回答道。

“哦?竟是人工开挖出来的,实在是了不起啊!”

刘博源大感惊讶。

“国公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王良无奈摇头,并解释道:“这孤山堡方圆十几里都没有什么河流,田地里的庄稼都无法得到有效的灌溉。若是只靠上天降雨的话,军民百姓们还不得饿死。”

“因此,属下便召集了孤山堡的军民百姓们,从黄河开挖引水,用来灌溉田地里的庄稼。”

“好!好!王良,你做的很是不错,果然没有辜负本公爷的期望。”

刘博源很是满意的点头夸赞。

“多谢国公爷夸赞,这都是属下应该做的。”王良谦虚的抱拳道。

“嗯!”

“只要心怀军民百姓们,为军民百姓们谋福,这才是无愧于身上的职责。”刘博源语重心长的叮嘱道。

王良连忙躬身应道:“国公爷说的极是,属下会时刻记在心上。”

“那就好!”

刘博源微微一笑,面露欣慰之色。

........

在巡视完神木道的春耕后,刘博源又前往了下一站。

山西太原。

得益于刘博源在山西镇的屯田整顿,强逼着官绅们降低了租子粒后,整个山西镇内的军民百姓们爆发出了极大的干劲。

一亩田地只收取两成租子粒,那还不得多多耕种一些田地。

在整个山西镇内,到处可见军民百姓们忙碌的身影,以及欢快的笑容。

虽然耕种田地是累点苦点,但一想到秋后的丰收满仓,军民百姓们越发的干劲十足。

军民百姓们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就怕生活没有盼头。

而今这一切,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军民百姓们自然是勤恳的劳动。

在山西巡抚蔡懋德的引路下,刘博源前往了晋王府所辖的田庄巡视。

没有了田庄管事的欺压,也没有了沉重的租子粒,佃户们对如今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而佃户们也早已知道,他们能有如今的生活,全都是榆国公所带来的。

对于榆国公的到来,佃户们自是喜出望外,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农活,前来迎接榆国公的到来,并表达了对榆国公的崇敬之情。

活命之恩大于天,榆国公可是佃户们的救命恩人,怎么不感激万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