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折玉骨 > 第106章 大理寺正

折玉骨 第106章 大理寺正

作者:晏西西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18 22:14:47

清瘦的县令眼中雾霾片片挥散,重新恢复光彩。

他看着那个贤名载世的太子殿下,从未想过自己这样的小小人物,竟也值得他亲去平河县,还险些丧命。

沈同书终于不用再一个人行走在无边无尽的黑暗中,背负全天下的骂名。

如今有人为他破除万难,不惜以命犯险也要还他清白。

沈同书的目光落在魏珩的腿和盛昭宁的手臂上,眼底满是动容之色,一抹水光被眼眶堪堪承托住,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崩塌坠落。

他终于放心的,将自己所有的委屈和冤情一并述来。

都察院的人在旁记录着,一言一行片字不落。

待其中真相被沈同书以极其平静的口吻道出后,在场之人已是僵立当场,久久说不出话来。

知州听见他终于肯说出真相,紧绷着的一口气狠狠舒散。

待所有为人知的、不为人知的一切被尽数道出后,盛昭宁才将目光定在知州的身上。

“知州大人是否早知其中内情?”

盛昭宁的目光很锋利,似乎能将人心看穿。

早在第一次审问沈同书时,知州的神色便很是紧张微妙,像是在刻意隐藏着什么。

直到刚才,他急切的规劝沈同书将事实道出,盛昭宁才确定他必定是早就知道这背后的隐情。

知州闻言,面色一紧,脸上肌肉轻微抖动。

此事,他的确早就知晓。

沈同书刚被关押起来的时候,冀州灾情已经昭告天下。

那时的他还没有放弃寻回清白的希望,将所有冤屈一并陈述。

可是,紧接而来的就是朝廷各方人马的不断施压。

人人都怕沈同书清白以后,他们自己会性命不保,所以,没人敢让那样的真相公之于众。

面对那些皇城京都里的大人物,他也犹豫了。

知州不是没想过要替沈同书申冤,他暗中联络过前来的御史,讲过实情,可第二日妻儿便被抓走,胁迫他闭嘴。

知州怕了。

他没想到的是,都察院里居然也有他们的人。

层层权力斡旋之下,无论是沈同书还是他,皆为蝼蚁。

于是,他只能装作闻看不见,同所有人一样的装聋作哑。

碾碎沈同书的清脊傲骨,铺就他们的锦绣前程。

“殿下,微臣知罪。”

知州跪在地上,长长叩首。

沈同书回头,悠长的目光落在他坍垮的肩背上,“知州大人,若不是您把下官从狱中带走偷偷藏了起来,沈同书怕是早就不明不白的死了。”

入狱之后,曾不止一次的有人要暗杀他,都是知州凭一己之力将他护下,才让他活到了现在。

沈同书对他从无怨恨,只有感激。

盛昭宁朝着堂上高位之人遥望一眼,和魏珩视线相缠。

那一刻,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些什么,只是本能的寻找着魏珩的身影。

原来,做一个好人时,全天下都会来爱你。

沈同书在平河县时,爱民如子,对所有百姓以诚相待。

所以,当他落难后,即使要顶着毁家灭族的风险,平河县的百姓也要绘成那第二卷万民书,孤注一掷的交到她们手里。

知州可以以身犯险,顶住层层压力,将沈同书藏了起来,直到魏珩的出现。

孟婆子日日鸣冤,李县丞独守平河县,村民自护沈家祖坟,不让任何人不明真相的人搅乱沈家列祖列宗的安宁。

每个人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护他。

而沈同书,遇见了同样好的魏珩。

那被强权险些压塌的脊梁,终于有人可以为他重新扶起。

魏珩命人封存好了所有的证据,只待回京之后,呈于御前。

待灾情彻底稳定下来,众人终于重新启程,返回京都。

回京那日,北风呼啸。

冀州所有百姓自发聚于城门前,沿途百里,跪地相送。

严寒北风下,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

没有人比百姓更能分清掌权者的好坏,谁对他们好,谁便能获得最崇高且真挚的恭敬。

人人怀揣着不舍,目送着太子殿下的车马不断行远,直至再也消失不见。

一月后,京城。

太子车驾抵达京都时,魏帝亲迎。

这一路回来的都极为顺利。

灾情平复后,各地流寇便也纷纷散去,不必再为了填饱肚子去过刀口舔血的生活。

此番随行官员论功行赏,魏帝深深地看了一眼盛昭宁。

太子遇险之时,盛昭宁舍命相护一事早已传遍京都。

魏帝欣慰之余,更多的还是对她的感激。

太子不光是大魏的储君,更是他的儿子。

儿子遇难,有人肯豁出命去跳河保护他,这让魏帝怎能不对她心存谢意。

不过私心之处不可公然挑明,只是在封赏的时候着重加厚。

魏珩将沈同书一案昭告天下,朝野惊骇。

皇帝盛怒,严令三司全力调查,不容有失。

陶淞身为大理寺卿,见此情形在早朝上顺势提出将盛昭宁调任至大理寺一事。

“陛下,翰林院修撰盛昭宁于沈同书一案中力查内情,还溯真相,对此案细节也知之甚详,臣恳请陛下恩准,将盛昭宁调任大理寺,协查沈同书案。”

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齐齐落在盛昭宁身上。

状元入翰林院后,一般要为期三年才可晋升。

虽知盛昭宁深受陛下与太子青睐,但她如今入朝尚还不足一年,这时说调任,是否有些言之过早了。

魏帝早就知道陶淞有心让盛昭宁进他那里,且以盛昭宁的所长之处,也的确更适合进大理寺。

何况魏帝本就有心厚赏,除金银外,官位能升一番自是更好。

于是便顺着陶淞的话道:“翰林院修撰盛昭宁,于法治一途颇有建树,今又涉足沈同书一案,详解内情,即日起,受封大理寺正一职,同时留任翰林院修撰。”

旨意一出,众人又对盛昭宁究竟有多受圣意眷顾一事有了新的认知。

大理寺寺正为正六品之职,上还有大理寺丞,大理寺少卿。

再往上就是大理寺卿。

虽官职不大,但比之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已是升了半级。

更何况陛下还专门为他保留了翰林院一职,也就是说三年之后盛昭宁还可走翰林院晋升之路,前景堪称一片光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