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折玉骨 > 第62章 殿试

折玉骨 第62章 殿试

作者:晏西西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18 22:14:47

三月末,杏满华京。

春闱放榜当日,礼部门前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周危耐不住性子,一早便跑去礼部门口等着张榜。

相比之下,独坐院内的盛昭宁则显得格外镇静。

春闱中第者,朝廷皆会派人依照考生留下的住址送来“捷报”,会试共录三百人,按末位至首位的顺序报送。在京者捷报当日便可送达,远在各州的,一路快马传送,也能在十日内送到。

京郊离城内不远,参与会试的举人大多都会留在京都半月,等待会试结果,因此从京城内一层一层向外呈送捷报的话,至京郊处,也需大半天的光景。

周危一大早就去礼部等着放榜,自然先盛昭宁一步知道结果。

马蹄声停在院门口。

“喂,备酒了吗。”

繁花之下,周危抱臂站在门口,斜倚在门框上,高高束起的素缎发带随风而动,眼底似盛着一汪清潭般澄澈明亮。

盛昭宁也弯唇笑了一下,坐在院内石凳上,伸手指了指墙角的那一株桃树,下面藏着入京时买回来的酒。

“够喝几坛的?”她道。

周危走到她面前,拱手弯腰,笑道:“道贺大喜,可尽相饮。”

盛昭宁看着他的神情,答案已然明了。

埋在桃树下的几坛清酒被挖了出来。

喝至最后一坛时,已至酉时。

报录官姗姗来迟。

“哪位是盛大老爷!”身着红袍的报录官骑马停在门口朝院内张望。

盛昭宁起身迎至门外,微微鞠了一礼,“在下盛昭宁。”

报录官连忙回礼,满脸喜色道:“恭贺柳州盛昭宁大老爷,高中春闱首名,是为榜首会元!”

虽早已知晓这样的结果,盛昭宁却也觉眉宇一松,轻松愉悦之感跃上心头。她取来红封银两,交于报录官之手,随后又让周危取酒送他出去。

手中捷报素绫做底,字体呈金色,上面是欲飞腾龙,下面是云山雾海,正中央写有她的名讳,名上所写:会试第一名。

不同的是,捷报上,她的名字旁边盖了一枚朱红小印,上面没有刻字,只有一枝朱红色的梅花,缠绕在她的名旁。

盛昭宁看了那株红梅良久,随后将那封捷报重新折起,妥善收藏。

一封书信从京郊传回徐州。

快马传送下,盛府七日后便收到了书信。

宋福一路跑着将信送到了清辉堂。

盛老夫人最先得知盛昭宁高中会元的消息。

她拿着信纸的手止不住地颤抖,大惊之余便是大喜,当即神色激动道:“快,快将消息告知大爷和大夫人!”

宋福又马不停蹄的转头跑去盛元中处。

整个盛府再次笼罩在一片喜悦之中。

......

会试名次已定,接下来便是四月殿试。

高中贡士者均可参与殿试。

由于殿试是天子亲自主考,所有考生都要面见圣上,所以礼部会提前教授其面圣要遵守的规矩,防止有人殿前失仪。

待礼仪学罢之后,殿试之期已近。

盛昭宁没有再继续习读经卷,而是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不是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就是洋洋洒洒拟出一张菜单让周危做。

她发现周危是有点厨艺在身上的。

做出的饭菜不仅样式好看,味道也好,绝大多数都很合她的胃口,比之她自己做的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盛昭宁从来没想到顺手救来的人居然这么值。

就这般养精蓄锐数日后,殿试开始。

鸿胪寺官一早便已设置黄案,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殿前。太和殿内放置好了桌椅,上面各自备好了笔墨纸砚之物。

考生在黎明时分入场,盛昭宁行至首位。

此时的天际已微露出蛋白,缭绕在半空中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朱红色的宫墙高高耸立,隔绝了皇宫内外,似乎是一道永远也破不开的界限。

她莫名的对这宫墙不喜,总觉得似乎太冷太高,犹如一张无形的牢笼大网,将人囚困其中。

众人齐聚殿外,依会试名次排为两队,单名在东队,双名在西队。一切安排好后,鸣鞭,鼓乐齐鸣,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后,由礼部散发题纸。

盛昭宁端坐于第一排首位,再往前几步之遥的上方便是天子御座。

明黄色的衣袍在余光中露出一截边角,皇帝已然落座,四周寂静无音,众人都低垂着头,没有人敢直视圣颜。

殿试只考策问。

盛昭宁展开题纸,目光沉静扫过,顿时眉头一皱。

只见题纸上所写:“古有言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试析此言,申论其义。”

这是一道很简短的题目,可并非以往治世之策或经籍史记,而是垂问了一番天时地利人和之道。

她一时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周围考生显然也被这一道策问弄得云里雾里,半晌不敢动笔,直到时间悄无声息的流逝,到了不得不动笔之时,才硬着头皮作答。

盛昭宁没有立即提笔,而是盯着题目细细思索了一番。

此话出自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表面是在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指出天时即“时机”、不如地利即“条件”重要,而地利又不如人和即“人心”关键。实则是在垂问“仁政”之道。

皇帝是在提出疑问,问殿前众贡士,古之先贤之道,今应何为。

而此之一问,正是她会试之时,策问所答先贤一题。

盛世当施以仁政,乱世当应用重典。

若本末倒置,则必受其乱。

盛昭宁终于参透此题,想定之后便不再犹豫,提笔写道:

“臣对臣闻,先贤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诚为至理。夫天时者,乃自然之运数也。或风雨适时,或寒暑得宜,此皆为天之所赐,然其变无常,不可恃也。地利者,山川之险固,土壤之肥饶,城池之坚固,虽有其利,然若无人守之,亦难以为固。唯人和者,上下一心,君民同德,将相和协,万民归心,此乃国家长治久安之本也......”

她现将先贤之言尽数详解,随即话锋一转,先后从仁政及重典二者出发,结合当下之国情,细分利弊,尤其在众人刻意回避的“战争”一处着重分析,将乱世之中仁政之施娓娓道来,一气呵成写就满满一页试纸。

丝毫没有注意到龙椅之上,皇帝充满考究与打量的目光。

此问一答,便是大半日的光景。

殿外繁花锦盛,薄暮夕阳造就的金黄色光晕洒满云层,大片红色的火烧云鱼鳞一般呈满半空,霞光落于琉璃玉瓦,飞檐朱墙之上,为整个皇宫镀上一层浓郁的金。

太和殿外,一道修长的身影静静地立在门前。

他的目光隔着人群,遥遥落在大殿第一排首位之人身上。

清峻而削瘦的背影落在他的眼中。

她就是......盛昭宁吗?

魏珩沉静的注视着她,眼里多了几许轻柔和善的笑意。夕阳在他身上披了一层金光,清风过境,轻抚衣袖,绕着一片粉白色的桃花落在了他的肩头。

两道人影,隔着人海遥遥相映。

却,未得相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