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帝师 > 第197章 阅卷(1)

寒门帝师 第197章 阅卷(1)

作者:我是泡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29:58

第197章 阅卷(1)

寒门帝师第一卷第197章阅卷“夫诸福咸至,事亲如舜至矣,非有圣德,孰能受命而臻此乎!”

读完起讲,杨寅秋不知不觉“咦”了一声。

这声吸引了正在喝茶的彭汝玉,他侧头朝半天没动静的杨寅秋看了看,只见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几乎微不可查的振奋之色。

“许是又看到了什么好句子!”彭汝玉也没在意。

可是杨寅秋脸上的兴奋之色越来越浓,越来越明显。

突然,杨寅秋捻须长笑道:“彭大人,你们扬州果然地灵人杰,地灵人杰!”

彭汝玉被他说得一头雾水:“不知大宗师此言何意。”

杨寅秋捧着手上的卷子,一边摇头一边感叹道:“我这题目,长约百来字,头绪繁多,而这考生仅用三百来字便将题目阐述得明明白白,可见这考生驾驭题意之力也!”

说罢,他将手里的试卷递给了彭汝玉。

彭汝玉初时还以为杨寅秋这是老毛病翻了,又一惊一乍的。

但看完全文,他的脸上震撼之色却一点都不比杨寅秋少。

“此文用《史记》、《汉书》笔意,直将题目作为本传。而且文章义理精括,笔力雄浑。实乃雄文也!”彭汝玉也是进士出生,进士出身的人,几乎都是这个国家头部的精英人才。一篇八股文章好坏,他自然也是能读懂的。

杨寅秋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地激动道:“彭知府,你看这第一段详叙题之首节,为通篇立骨,并以“此岂不塞乎天地,通乎神明,位与禄而并隆”顺带题之次节,又插入受命之符,可以见矣一句直透下节,使得此文结构紧凑!”

彭汝玉指着卷子道:“第二段、第三段这几个也字使精神齐收,极其凝练。”

杨寅秋拿过彭汝玉手里的卷子找到这两段,默默读道:“且诗有征焉,谓嘉乐而宜民宜人,纪德显也。”

杨寅秋和彭汝玉两人平日里都是很严肃的那种。

但此时全都呼吸急促,面色涨红,这是看到一篇好文之后击节赞叹后的兴奋,这是读完一篇好文之后口有余香的兴奋。

彭汝玉道:“此文通篇不见分股,全为散体,纯粹就是一篇古文,有别制义常格之外,却得此奇观也!”

杨寅秋点了点头:“随题叙置,而其剥落呼吸,掉折渡落处,时文中史、迁也!”

台下一众书吏见两位大佬在台上各种吹捧此文,脸上全都露出好奇之色。

往年院试不是没有好文,但跟乡试、会试比起来,质量肯定是良莠不齐的。

可就算是乡试、会试,主考也不可能抓了一篇文章彩虹屁吹上了天。

甚至将做此文的童生夸成了司马迁,将此文比作《史记》。

开玩笑呢吧?

那可是太史公啊,别说本朝了,就算是汉以后,又能有多少人达到太史公的笔意高度?

这时,杨寅秋道:“此文章法之运转,气脉之灌输,如子美七言古诗,开合断续,奇变无方而使读者口顺心怡……”

说着到,他挺了挺,又把文章确认了一遍,嗯,通篇古意,不似那日徐鹤的文风。

一念及此,他转头对彭汝玉道:“此童生有院试案首之资,彭知府以为呢?”

彭汝玉比他稍稍沉稳些,点了点头,然后道:“确实,不过还要结合经义题来看!”

杨寅秋知道他这是老成持重之言,于是点了点头,在此文卷底中间位置画了个圈,做了个记号。

越靠中间,就是名次越高的意思,而这个试卷底部的圈圈,正好在试卷的最中心位置。

也就是说,抛开试帖诗这个不重要的考试项目,只要这个童生的经义题不那么拉胯,那么院试前十也是有希望的。

……

往后四天,杨寅秋一直在临时学道衙门内一边监考一边阅卷。

一共用了三天,他才堪堪将四书题的卷子全部阅完,而这时候,扬州府所有的州县的院试正式完成。

所有的卷子被刻意打乱、滞留后,跟着最后一批四书卷混杂在一起递到杨寅秋的案头。

杨寅秋在审阅完完后,令吏员将各取中试卷按照三等放好。

然后根据页眉各县取录的情况,有所增减。

比如一个县取了二十名,那就要在那个县里再找出十份被罢落的卷子凑数。

而另一个县足足取了五十人,则要再从五十人中剔除二十人。

没办法,各县取录比例都是事先订好的,至于比例如何订?

这是一个很繁琐的事情,肯定是根据本县文教的实际情况,以及进士、举人、秀才、童生的多少订了个合适的数字。

三天订好《四书》题的录取比例,接下来杨寅秋的工作就是再读五经题。

五经题与四书题相比,在院试的权重自然是稍低一筹的。

不过随着科举考试进入乡试及以上的阶段,五经题也逐渐重要起来。

所以,五经题在院试其实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

前两天杨寅秋看了若干文章,只觉尚可的较多,惊艳的凤毛麟角。

但在今天,他终于发现了一个《易》为本经的童生所作之文。

这次杨寅秋所出的题是以《易·大过全章》为题。

其文开篇则曰:“无咎之难也,其道进于天!”

接着写道:“夫人何以无过,求之于《易》,有人尤将终身焉。”

杨寅秋点了点头道:“此文贯通经史,作深入开掘,既不悖经注,又能独出己见,确实不错。”

想到这,他在文章底部的中间画了个圈圈。

接着,他将这份卷子放入竹篮,拿起下面另一份卷子读了起来。

这篇文章是以《诗》为本经的童生所作。

杨寅秋见题微微一笑。

这次他以《周南·卷耳》为题,看似简单,实则想要写好很难。

其实想要写好《诗》的八股,用后世的话讲,要做到四个方面:

首先,文章要紧扣主题,据文求义,对崩文做出符合其本意和情趣的概括。

其次,文章要要翻新巧构,股对句群,是《诗》义理性强的诗句给出生动形象且有层次的解析。

第三,要通过创造性的重写再现,对经义中的心物情景关系进新深入的审美挖掘。

第四,通过对诗中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的生动摹写,使之得到更为传神,更加精微的审美拓展。

从这四点上可以看出,虽然诗经文辞简单,郎朗上口,也没有别的经义那么微言大义。

但想要写好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种审美上的复刻和延伸,对作文之人的审美意趣是个很高的要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