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帝师 > 第217章 府学

寒门帝师 第217章 府学

作者:我是泡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29:58

第217章 府学

寒门帝师第一卷第217章府学府、州、县学是太祖张士诚诏令兴办的。

是大魏官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至正年间,大魏的州府县学自成体系,学校事务不受地方官员的干预,而专门设立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官员进行管理。

学校也有着一套严格、完备的管理体制。

至正年间开始,地方儒学的教育则以八股文的写作和与之相关的经典学习为主。

在学生员需要参加三年各一次的岁试和科试,前者检验生员平时的学习成绩,后者决定是否有资格参加乡试。

前阵子杨寅秋按临扬州举办科试,吴德操直接被罚为府学五等,也就是说他不仅没有廪生的廪米可领,就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失去了。

当然,作为徐鹤,可能觉得这是天大的事,但对于吴德操而言,这估计也没甚要紧。

至于徐嵩所言,是去府学还是县学,按规定来讲,这可不是普通士子可以选的。

徐鹤前世看到很多文章里写,说是生员考完后,自行选读州府县三个学校中的任何一个。

他原来也以为就是这样,但实际上考完后发现,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自从考完放了榜,杨寅秋那就将徐鹤等新进生员附学生员分拨给各县学、州学和府学。

每县学额,按照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分配的学额各有不同。

徐鹤其实已经被分配到了县学。

但以徐家的势力,想要趁着大宗师的卷宗没有报到南京礼部,然后给徐鹤来个转学,这简直不要太简单。

徐鹤最终给徐嵩的答案是想去府学读书。

一是县学的那个教谕,他见过几回,说实话,水平一般能力有限,想要跟着他学,还不如跟着谢夫子学呢。

还有就是自从彭汝玉当了知府,上报南京吏部,开革掉了原来府学的教授,换了一个名叫高壁的举人来府衙教书。

听说这个高壁学问不错,待学生要求也严格,府学的学风自他来后顿被整肃。

既然是奔着学习去的,当然要挑个老师和学校要求严格的地方。

再说了,自己的老师李知节就在扬州任官,去了之后,有机会还能请益一二。

徐嵩很满意徐鹤的选择,他开始时还担心徐鹤觉得海陵人面熟悉,不想去府学,没想到他竟然主动要求,这让徐嵩很是满意。

很快徐嵩那边就托关系解决了徐鹤转学之事。

临行前,徐鹤按例去徐家祖坟祭祖。

到了坟地,他先给三代祖父磕头,然后向祖先报喜。

最后才到了父亲徐巍的坟上烧纸磕头。

说实话,他对这个父亲几乎没有印象了,只记得这个父亲在自己小时,经常出门会友,好不容易回家时,他喜欢抱着自己坐在院中读书给自己听。

但徐鹤只能记得一个模糊的脸庞还有一句诗。

以前他对那诗没怎在意,站在坟头他这一刻突然想到了父亲徐巍常念的那一句。

“好像是什么铠甲生几湿!”徐鹤看着坟头的青草,苦想了半天。

“铠甲生几湿?肯定不是这几个字,到底是什么来着?”

突然徐鹤开口念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恍然大悟,原来根本不是铠甲生几湿,而是曹操的《蒿里行》。

这是一首感叹战乱频繁,百姓困苦的诗句。

“没想到你还是个忧国忧民的书生!”徐鹤轻声对着装着衣冠的坟头叹了口气。

是个好人,也有抱负,但命运多舛,死于乡试的途中,至今尸骨无存,徐鹤蹲下身来,烧了些禾纸与母亲叠的元宝,感叹了一句便起身离开了。

到了家中,谢良才早就叫下人挑了徐鹤日用的担子等着,今天他要陪着徐鹤一起去府学报到,所以早早就安排人手来帮徐鹤搬家来了。

在学校中,按道理所有学生都是要求住宿的,学校也有一套严格的考勤制度。

但到了至正帝执政中期以后,制度废弛,老师们的俸禄少得可怜,甚至时常无法按时发放,以至于他们也不愿意管得太严,学生们自然乐得轻松,跑得跑,溜的溜

谢良才更是其中的逃学大王,成日里不在府学露面,只跟徐鹤在一起读书厮混。

去扬州还是赁的小二的船,小二家现在听说徐鹤要用船,小二父母恨不得连夜把船抬到徐家门口让他上船,没办法,徐鹤给得太多了。

这次丫头倒没跟着小二一起来,船上只有丁泽兄妹过来帮忙照应。

他们平日在别院里住下,娟儿负责收拾别院,以待徐鹤偶尔去住,丁泽则是每日里去府学门口等着,若是徐鹤需要出门,他就会随行打伞。

别误会,这打伞并非挡雨、遮阳之用。

当官的有当官的体面,致仕、丁忧的在籍乡绅进出都坐着四人抬大轿。

轿夫之外,还有专门打罗伞的伞夫,这五人都穿着红背心,戴着红斗笠,还有门下家人长随跟着,十来个人前呼后拥,跟在任官员几乎没有区别。

举人出门也做饺子,但只有两人抬的布轿,轿夫也不能穿红,也有书童、长随跟着打伞,加起来也要养四五个人。

有些讲究牌面的乡下举人,反正没人管,他们出行也弄个四人轿子,前面还有扛牌的,上面写着孝廉、乡魁,老百姓一看到这牌面,顿时被唬得不行。

不过他们进城就低调了,两人小轿重新坐回,不然会贻笑大方的。

至于秀才……

大魏的贡生、监生、秀才算是一个阶层的读书人,但这些人很多都是穷苦之人,本来按制可以做肩舆,不过他们没有什么正经进项,读书又是开销极大的活计,若非家里豪富,平日里他们说得好听点就是安步当车,说得难听就是去哪都是腿着。

但若是拜见师长、见官参衙,若是没有肩舆坐坐,那也是会被笑话的。

徐鹤在听谢良才说到这里时,心中感叹,若是没有酒楼和白糖的进项,说不得,自己去府衙读书,那也是会被当成土老帽的。

不过他也不是豪奢之人,不会为了装点门面特意去坐肩舆。

但他可以省了肩舆,但书童是不能少的。

因为秀才不管去哪,出门都要有人帮着打伞,相公们的伞,大多都是锡顶的,为此徐鹤还在定做澜衫之时,特意买了一把,现如今正在丁泽手里捧着。

为什么是锡顶?

自然要跟平头老百姓的伞区别开,一张伞,锡顶熠熠发光,打远一看就知道秀才相公来了。

徐鹤看着锡伞感叹:“这也太麻烦了!”

谢良才捧着书斜眼看来笑道:“这才哪到哪,去了府学那规矩能折腾死你,且等着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