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帝师 > 第256章 纳粮

寒门帝师 第256章 纳粮

作者:我是泡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29:58

第256章 纳粮

寒门帝师第一卷第256章纳粮按照徐鹤的安排,下午的时候,众人应该寻个阴凉处钓鱼去的。

但吃完饭后,吕恒却不肯走,就在刘婆婆家中跟老人家聊了好一会儿。

薛永志他们嫌无聊,就带着孩子们上船兜风去了,只留下徐鹤与两个女人,以及吴德操等一行随扈。

聊天中,徐鹤才知道,其实这个刘婆婆的儿子、儿媳是怎么死的。

原来,就在三年前,那时候雷钧为首的贼匪盘踞溱湖。

因为溱湖沙洲岛屿甚多,水荡草泽连绵,所以官府很难清剿。

后来甚至连收税的衙门书办都不肯来了。

这下子,溱湖周边的村庄全都成了贼匪的天下。

到了夏秋之际,粮食刚刚下来,贼匪们便驾着船各村庄轮回走上一遭。

贼匪们也知道竭泽而渔的道理,所以每次来抢粮,还是给众人留下活命的粮食。

但虽然县衙的书办们不下乡了,但每年该缴的税还是一分不少。

眼看着贼匪和官府全都要缴纳粮食,这下子就算村庄里的富户们也吃不消了。

于是三年前粮食快下地时,何粮长就着急庄上老小青壮们商量,说是要保甲里青壮全出,今年等贼匪们上门,大家就抵死不交,大不了拼了。

刘婆婆家的儿子也参加了青壮的队伍,谁知最后不知道谁走漏了风声。

一天夜里,贼人上门把庄上参加自卫的青壮全都杀了,刘婆婆的儿媳那晚也被贼人侮辱,后来拿着剪刀跟贼人拼命,却被一刀给劈了。

从此之后,庄上再也没人敢跟贼匪叫板,直到贼匪倾巢而出被剿灭前,每到夏收、秋收,溱湖附近村庄都要上缴两份,一份给贼人,一份给官府。

“那段日子才哭咧,一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档口,大家饿得眼花,看着种子流口水,但咱们不敢吃啊,生怕吃了种子,来年就得饿死。”

“庄上不知道多少人家,因为受不了饿,最后把种子吃了,结果,还没等夏收,全家都饿死了!”

吕恒诧异道:“那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谋生呢?”

她这话一出,所有人都不可思议地看向她,其中徐鹤心说,这英国公府家的女眷,这也太不知世事了吧。

国朝对户口管理是非常严格的。

为了防止人员流动,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影响,所以大魏朝严令人员不得随便离开本乡。

想出个门做生意啥的,在这年头非常麻烦,不仅要当地里甲出具的保结文书,还要官府发放的路引。

若是在外地查出此人没有保结文书和路引,验明正身后,保甲都要负连带责任,若是此人作奸犯科,罪大恶极,邻居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第二天说不定就会被铁索拿了流放边关!

聊到这,刘婆婆见天色不早了,于是歉然道:“各位贵客在家中歇息,老身去晒场缴了粮食后回来,晚上还在我家用饭!”

众人自然不会再叨扰一顿,不约而同起身。

这时吕恒开口对徐鹤道:“我们也去晒场看看吧?我还没见过村民纳粮呢。”

“缴粮有什么好看的?”徐鹤第一时间表示反对。

吕恒闻言顿时垮了脸,第一次出人意料地求徐鹤道:“就去看看嘛!”

徐鹤闻言,见她一副想扮可怜,又拿着架子别扭的样子,不由心中想笑,于是点头道:“行,那去看看!”

反正薛家的下人虽然只远远跟着,但今天他们全都在那粮长、里长面前露了脸,对方也知道自己一行人不好惹,绝不会多生事端的。

徐鹤为什么会有此担心?

是因为古代纳粮的场面,是最肮脏最龌龊的,《多收了三五斗》学过吧,其中的猫腻多如牛毛,吕恒这种不知人间疾苦的小白,估计看见能把肺都气炸了。

所以徐鹤在出发前跟她约法三章道:“去可以,但我有话在先,见到什么不快活的事情,麻烦你别强出头!”

吕恒见徐鹤答应了,哪管那么许多,连连点头道:“不会不会,我就远远看看!”

顾横波自然知道徐鹤的担心,她也对这种事情腻烦的不行,所以眼不见为净道:“小鹤,你带吕公子去看看,我在这里看会书!”

徐鹤闻言,心说你不去也好,于是见刘婆婆已经准备好了,便让吴德操帮忙推了那独轮木车,装着粮食往村里晒场去了。

吴德操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对金主的话向来奉为圭臬,他也不管什么相公身份,一撩袍子,将它掖在腰上,就弯腰扶着独轮车跟着刘婆婆出门了。

可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刚推了两步,眼看着气喘吁吁,竟然没个七十岁的老人矫健。

吕恒这毒舌又开炮了:“徐鹤,你这下人真没用,刚走两步就累成个死狗!”

好不容易到了晒场,只见场中围着一群人,人群众摆着一张桌子,上面围坐着几个青衫打扮的吏员,徐鹤知道,这是县衙户房的吏员和白役,而他们旁边坐着的几人,徐鹤全都眼熟,不正是今天中午踹门的何粮长那些人吗?

所谓粮长是国朝初年,太祖爷担心夏秋完税时,贪官污吏还借机盘剥百姓,所以就一拍脑袋想出了个好主意……以良民治良民。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县里会划分若干个粮区,其中以田产最多,名声最好的富户为粮长,全权负责税粮收解。

注意,是收解,也就是说,这帮粮长不仅要负责收税,还要把实物税解送到朝廷指派的地点。

以前是直接解送到京城,但这些年南直隶的夏秋粮食只需要解送到淮安府的常盈仓即可。

多嘴一句,自从英宗迁都北京,大运河作为漕运的黄金水道,东南地区的粮食全都是经过运河转运京师。

由于淮安、徐州、德州、临清水路畅达,故漕粮先集中于这四个地方,然后漕运北京。

淮安、徐州、德州、临清作为国朝征收贡粮设于运河沿途的四个转运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被时人称为“四大漕仓”。尤其是淮安府常盈仓、徐州广运仓最大,并置大使、副使各一员。”

言归正传,在那群人旁,还摆放着大大小小官府用来称量粮食的斛。

这些斛都是标准重量,粮食装进去,不需要称重,只要堆尖放满就是该斛的标准重量。

刘婆婆这时停下车对气喘吁吁几乎要虚脱的吴德操道:“谢谢公子啦,老身自去称量就行,你们在这大树下稍等片刻,回去后我给你们煮豆汤消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