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寒门帝师 > 第544章一场开宗立派的辩论

寒门帝师 第544章一场开宗立派的辩论

作者:我是泡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29:58

第544章一场开宗立派的辩论

寒门帝师第一卷第544章一场开宗立派的辩论在这场辩论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继承千年的儒学,它的发展脉络到底是怎么样的?

首先,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这个思想的核心只有一个字——仁。

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用以维护周朝的礼。

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还要求统治阶级,自己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到了战国,孟子的思想发展了起来。

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的老祖宗还是比较厚道的,基本立场都是站在老百姓那一边。

对统治阶级呢,不能说不好,只能说要求不少。

所以,焚书坑儒发生了。

始皇帝看不上这些儒生,天天要求天子,这不行那不行的,干脆全给杀了。

不仅老秦看不上儒家,就孔孟约束统治阶级的那一套,搁哪个皇帝身上都不好受。

鸡贼的人这时候出现了。

到了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他用儒学为基础,加上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又杂糅了诸子百家,建立了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这一套思想,仁字,老董表面还是讲一讲的,但根却在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上面。

果然,这一套东西,立马让统治阶级掌握了自身合法性的学术基础。

之后的事,就无需多讲了,延续千年,儒学都是围绕着给统治阶级政权的合法性背书来的。

到了宋代,因为佛道两教的影响。

儒学这个大染缸又添加了新颜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气是第二性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至于什么是理气,这个后面再说。

反正,这里面揉合进来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

孔夫子说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一个要求就是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之后才能要求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

朱熹直接把他们绝对化了。

千错万错,错在臣工。皇帝是没错的。

这当然受到上面的赏识,自元以来,理学一下子就成为了显学。

好,到了这里,回顾结束。

这时,也开始发难,唐炼问出了今天的第一个问题。

“人之初,究竟是不是性本善?”

儒家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既然要提倡就得知道这人性之初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求解。

对于徐鹤这个现代人看来很无聊的问题,在儒家的眼里确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邱腾目光扫向自己挑的三人。

三人齐声回道:“回祭酒大人,人性本善!”

邱腾看向唐炼,心说,这问题,我看你究竟想说出什么花来。

唐炼似未觉察来自邱腾的目光。

转而笑道:“好,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那三个举人相视一笑,就这?

但唐炼继续道:“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我们要如何保持这种善?”

“额……”

“这……”

几人一下子都傻了眼。

邱腾看得着急上火,但又不能亲自下场,只能对唐炼道:“他们不知道,那你挑的这些人里有没有人知道?”

徐鹤这边三人,其中两个赶紧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唐炼似乎并不在意,笑着对徐鹤温言道:“你知道吗?”

徐鹤很想问他一句:“我装逼,你确定没事?没事我就正式开始了?”

看着老唐和熙的笑容,徐鹤想了想,反正眼下这个问题说了也不怕。

因为我骑墙……,不是,是两个程圣人意见也不统一。

“回邱学士、唐祭酒的问题!”徐鹤躬身一礼道,“程颐回答说人性本善,恶由外入,只要我们守住自己,不要被外界的恶所诱惑,就可以保持自身的本善。”

“可程颢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他说:恶非在外界,而是人心所生,只要我们修好己心,便能保持自身的本善。”

为什么徐鹤会把二程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记得那么清楚?

因为就是他俩的这次辩论,引发了儒学的一次革命,直接导致了儒学两个新学派的诞生……

理学和心学。

程颐的思想被朱熹继承,史称程朱理学。认为万物皆有理,并且理在外,故提倡格物求知,格尽一切万物之理,于是可成就圣人之心。

为了更好地阐述理学的思想,朱熹甚至提出了着名的:存天理,然后去人欲。

那么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呢?

打个比方,人要喝水要吃饭,这是天理,而在有水有粥的情况下,一定要喝茅子,一定要吃山珍鲍鱼,那就是人欲了。

但看这几个字,你会觉得朱熹没毛病,讲得很好。但它除了这个意思,还有另一个,就是顺序。先存天理,然后去人欲。朱熹认为,人的自我修行是需要遵循天理的,天理是第一性的,人心是第二性,人心必须向天理看齐。

而程颢的思想被陆九渊继承。陆九渊的惊天之句——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开创了心学流派。他认为天理不在心外,人心即是天理,朱熹是手里揣着天理却满世界地去找天理,岂不荒谬?

陆九渊的思想最终被王阳明继承下来,提出了着名的“心即是理”。王阳明认为:理不在外,而在我心,天道即是心道,存天理就是去人欲,去人欲即是存天理。格尽万物之理,不如修心。

儒学自孔子到王阳明,终于实现了天人合一,王阳明也被后世誉为:最后一位圣人。

所以,唐炼发难的点终于出现了。

《大学》里告诉人们,人不快乐,是物质和心灵引起的。

那么心灵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人欲是不是要搞清楚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后,格物格出来呢?

还是人心中的**就是从本心滋生而出,我们只要坚守本心就行了呢?

世纪大难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