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横刀十六国 > 第424章 纠缠

横刀十六国 第424章 纠缠

作者:苍穹之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41:49

第424章 纠缠

第424章 纠缠

这几仗打下来,受伤最严重的是拓跋什翼健。

不仅丢掉了起家之地代郡,连小弟铁弗部都转投了苻坚,可谓元气大伤。

但看到氐秦“轻轻松松”就击败了燕军之后,心痒难耐,集结了两万骑兵,准备试试。

幸亏拓跋什翼健还有自知之明,派使者来邺城,一是征询意见,二是请求一同出兵。

吕婆楼能击败平熙,是因为张蚝在并州牵制住了慕容垂的主力,不然他上场,吕婆楼只怕没这么容易得胜。

“代郡乃拓跋家龙兴之地,今为燕贼窃据,代王寝食难安,慕容氏士卒疲累,国中粮草不济,正是出兵的大好时机,不知梁王意下如何?”使者闪烁着小眼睛。

连他们也看出燕国的窘境。

两三年前慕容俊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动辄二十万大军南下。

而今年的几场大战,无论是突袭代郡,还是支援铁弗部,只有一两万人……

完全不符合以往财大气粗的风格。

当然,也可能是燕国在积蓄势力,准备明年的决战。

粮草这种事,在这个时代,根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放下底线,能吃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当年石勒从襄阳转战河北,一路自己吃自己,杀入河北,攻陷邺城。

而历史上燕军生擒冉闵后,立即围攻邺城,魏军粮草全无,当初石虎留下的十余万宫女,全成了腹中之物……

燕军多战马,又连续缴获了敕勒、代郡的几十万头牲畜,粮食应该还能维持住的。

冉魏永兴元年(350年),也就是冉闵称帝,率十万精锐攻打襄国那一年,慕容垂攻幽州,羯赵幽州刺史王午与征东将军邓恒不敌,退守鲁口,致使石虎积攒了千万石粮草落入燕国之手。

这些粮食够慕容氏挥霍几年了。

“时机未到,不可决战,代梁相隔千里,首尾不能呼应,还望阁下回禀代王,当下情势,宜厉兵秣马,训练精锐,他日大战一起,代王可报仇雪恨!”李跃委婉拒绝。

秦军能击败燕军,不代表拓跋什翼健能打赢慕容垂。

再说吕婆楼获胜,也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脑袋别裤裆上,率精锐阵斩了大将平熙才赢了此战。

不然胜败还很难说。

拓跋什翼健五万大军,连别人两万人马都打不赢,如今凑出两万骑兵,就想收复代郡?

明显是要李跃来当冤大头,他躲在背后……

“国仇家恨不可不报,梁王愿助苻氏外人,却不肯助代王一臂之力,难免伤国人之意。”使者还不放弃。

“阁下言重了,孤助苻氏击败铁弗部和燕军,难道不是为了代王?”李跃眉头一皱,对方有些胡搅蛮缠了。

做这么多事,还不是为了拓跋什翼健?

使者哑口无言,拱手而退。

拓跋什翼健是典型的富二代,代国的江山是其父拓跋郁律打下来的,大败贺兰部,侵攻河套铁弗部,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大鲜卑山以西,号称骑兵百万,称雄于北漠。

最鼎盛时,前赵刘曜、后赵石勒都向其请和。

在漠北练兵讲武,有踏平南夏之意,可惜鼎盛时,遭到太后祁氏(拓跋猗卢王后)忌惮,暗害之,此次内讧,鲜卑首领几十人遇害,拓跋氏衰弱下来。

贺兰部趁机起事,拓跋什翼犍与其兄拓跋翳槐先后逃奔后赵……

拓跋部名义上是草原共主,却名不副实。 没经过血火的江山,始终不那么牢固。

李跃旋即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秦军顽强如铁,梁国稳如泰山,燕国周边能欺负的只剩下代国,柿子挑软的捏。

拓跋什翼健成了北国最软的一颗柿子,偏偏还纠缠不休,弄不好还会刺激到慕容恪兄弟。

代国都城就在雁门、代郡二郡的西北面,相距两三百里,几乎一步之遥……

“真是不省心。”李跃不能眼睁睁坐视这位年轻而任性的岳父灭亡,派出使者让苻坚看顾一些,最好蒲坂、冯翊的秦军能动一动,威慑并州的慕容垂。

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拓跋什翼健非要鸡蛋碰石头,李跃也没办法。

好在拓跋什翼健实实在在被慕容垂打怕了,集结了两万骑,见黑云军不动,他也就安分了一些。

这么一折腾,七月转眼就过去了。

八月秋收迎面而来。

四面八方,所有闹腾的势力都安静下来,收割地里的庄稼。

几十年的战乱、饥饿,已经让所有人形成了默契。

就连燕国境内的盗贼们都老老实实。

一般而言,天灾会连着**,而丰收会连着丰收,这两年的年景都不错,偶有小灾,被迅速安抚下去。

去年小丰收,今年则是大丰收。

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李跃便有预感。

梁国的革新,在这个秋天结成了累累硕果,人口、田地、山林、河泽都从士族豪强手中释放出来,梁国朝堂励精图治,地方上政通人和,百姓辛勤劳作……

大河南北自不必说,传统的产粮重地,华夏根基所在。

淮水流域的屯田也迎来一次小爆发,预计可收六百万石稻米,稻米产量比不上粟,却比粟米口感好,营养高。

白米白面更长肉一些。

不过有得必有失,这时代稻米未经改良,产量比不上粟,粟米的一大优势是可以当成精饲喂养牲畜和战马。

是以大河南北以粟、麦为主,山区丘陵的旱田多种豆菽、桑麻,而淮河南北气候温润,水网密布,以稻为主。

这一场丰收让李跃底气更足了。

虽然减免了田赋,但梁国有大片的屯田,所谓屯田,其实就是国有田地,以奴隶大规模集体耕种,便于管理,收成也不错。

按户部的预算,今年可收一千九百万石粮食。

邺城府库中有一些留下的户籍账簿,汉武帝时期全国五十余郡,东海郡每年收入五十余万石,算下来汉朝一年田赋收复三千万石左右。

梁国经过魏晋的持续开发,这场丰收,已经接近汉朝鼎盛时期。

主要问题还是人口不足,很多区域没有开发出来,有多少人口就能控制多少土地。

但人口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成。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