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横刀十六国 > 第534章 国力

横刀十六国 第534章 国力

作者:苍穹之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41:49

536.第534章 国力

一共放归六百三十二人,接近四分之一的比例,成果斐然。

江东士族占据高位,但中下层的实职还是要靠这些寒门庶族之人。

魏晋士族蓬勃发展,突飞猛进,垄断官员任免升迁,到了江东这些年,“进化”出清官浊官之分。

清官不是清正廉洁之官,而是清闲贵重之官,浊官意为地位卑下事务冗繁之官。

士族子弟以浊官为耻,以任事出力为耻。

所以具体事务逐渐转到寒门庶族出身的浊官身上。

“再令江东送些子弟来邺城游学。”李跃若是控制了这些人,江东也就不攻自破了。

不怕江东滥竽充数,嫡系子弟他们自己留着,李跃要的就是旁系、寒门。

大梁最吸引的也是他们。

“尚武堂诸学庞杂,不如改回太学,分门别类,便于朝廷管理。”崔宏拱手道。

的确,如今尚武堂的确有些杂乱。

太学就是朝廷设立的大学,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恢复太学,等于李跃掌握了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标准,一定程度上能遏制阶层固化,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有了太学,算数、工学、医学有了容身之地,能统一学术思想。

设太学,是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键一步。

李跃要抬高其他学术,也许经过太学。

“此事就交由你主理。”李跃给崔宏找了些事做,不能让他太闲,一闲就开始琢磨人心了。

“唯!”崔宏拱手一礼。

出征河套的大军押着牲畜陆陆续续返回,只留在高云六千骑驻守。

蒲坂仍在僵持之中。

天暖之后,苻坚令邓羌、苻飞二将发动反攻,被王猛轻松挡住,死伤两千余精锐后,又退回蒲坂城中。

为了抵抗王猛、魏山这五万梁军,氐秦几乎举国之力。

原本不多的家底,都投了过来。

沿龙门渡至风陵渡设防近三百里。

王猛也不急着进攻,就这么拖着、耗着,在营垒中打造各种攻城器械,又下令士卒屯垦,规定每名士卒必须耕种七亩田,由后方提供种子、农具、耕牛。

摆出一副长期拉锯的架势。

苻坚若是退兵,晋阳肯定没了,然后慕容垂大军随时南下,并州梁军齐发,三面夹击,蒲坂必定守不住。

不过为了支持王猛和魏山的五万大军,邺城去年好不容易积累的一些家底,源源不绝送往前线。

五万大军,还是以步卒为主,对如今的梁国而言,并不吃力。

从前年对付桓温北伐,到去年狩猎草原,攻取河套,每次出兵,必有斩获。

而且斩获还是付出的两三倍,这还不算战略利益。

以常炜为首的尚书台并不反对战争,而是反对空耗国力。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

孙子兵法中早有明示。

眼看拖到了春耕,氐秦越发乏力起来,关中本就民风剽悍,从曹魏到西晋,为叛乱之地,诸族百姓不堪氐秦重赋役使,在细作的挑动下,爆发了几场小型叛乱。

苻坚摊子铺的太大,这两年膨胀太快,对地方的掌握不强。

关中叛乱虽小,却牵动了仇池和凉州。这两地并未完全归心,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竟有不少豪酋暗中向李跃投书效忠,最具代表者,沮渠、乞伏二部。

“苻坚若是处置不当,这一关恐怕过不去了!”李跃心情大好。

“苻氏之所以能兴起,盖因关中无甚强者,若在关东,覆灭久矣!苻坚继位之后,南征北战,今遇我大梁,高下立判!”常炜给出了总结。

在国力面前,苻家有再多的能臣猛将都没用。

关东人才质量也不在关中之下。

如今氐秦只缺一场大败,就会如历史上一般分崩离析。

苻坚冒然卷入太原之争,并不明智。

战略是对的,但时机不对。

发动一场战争简单,但想要结束,就没那么容易了。

“氐人性情坚毅刚猛,当防其反攻。”常炜提醒道。

“朕已经设下天罗地网,就等苻坚反攻!”李跃巴不得他孤注一掷。

还是那句话,只要苻坚从蒲坂乌龟壳里面钻出来,就会被一网打尽。

前方有王猛冲锋陷阵,李跃心思收回国内。

春耕伊始,李跃照旧颁布开垦令,新田四年免除赋税。

由各地官府率百姓一起动手。

开垦一块新田,需要平整土地、挖修水渠、堆肥改良土壤,没个两三年,很难看到成果。

所以古代明明有很多荒地,却不见有人开荒,辛辛苦苦开了一块荒田,还没收回成本,官府的赋税就来了。

一般而言,古代垦荒都是士族豪强带头,方能有收获。

李跃让各地官府组织百姓开荒,减少百姓投入成本。

周牵更是身体力行,这几年率领奴隶,从北种到南,从西种到东,埋头苦干,活民无数,却从不争权夺利,无数荒野变成了良田。

梁国能有今日,一半功劳在他身上。

为了做出表率,李跃自己也在邺城外开了二十亩田,不让宿卫动手,完全亲力亲为,一则锻炼身体,二则为天下做出表率。

无论爬的多高,都要接接地气。

李跃自己笨拙的耕田,累的满头大汗,感觉比上阵杀敌还要辛苦,很难想象在没有耕牛和铁犁的情况下,农人是怎么种出粮食的……

崔言思不知是背后有人指点,还是自己开了窍,在后宫率妃嫔和女官们织布纺纱。

没几日传遍了邺城,博了一个贤后的称号……

名头传的这么快,肯定背后有人指点,引起了邺城不少贵女的效仿,一时间邺城中吱呀吱呀声不断。

李跃去后宫看了几次,她这娇滴滴的豪门嫡女,五指不沾阳春水,哪会什么织布纺纱?

一开始以为是崔宏在背后指点。

不过崔宏最近忙着创建太学,脚不沾地,根本没有这个闲情雅致。

以他的城府,不会不知道这么做只能适得其反,犯了历代王朝的大忌。

不是他,李跃反而更加好奇起来。

后宫妃嫔、女官、宦官加起来两三千人,崔言思没这个能力弄得井井有条。

其他妃嫔心思多在自己的儿子身上,也不会插手其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