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横刀十六国 > 第98章 耕

横刀十六国 第98章 耕

作者:苍穹之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41:49

第98章 耕

第98章 耕

“朝廷……”辛粲犹犹豫豫。

李跃斜眼望着他,“莫非辛老有何难处?”

身为鸿胪主簿,本就负责外交事宜。

怎么说服江东,怎么要来东西,是他分内之事,李跃只管下达任务。

黑云山不养闲人,享受权利就要承担义务。

“属下没有难处。”辛粲白着一张脸。

“我列出一份表单,上面的东西尽量索要。”

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江东想拉拢自己,不能只凭一张白纸,要有真东西。

有枣没枣,先打一竿子再说。

现在是江东拉拢黑云山,不是黑云山求着江东,主动权在谁手上不言而喻。

辛粲额头冒出几滴冷汗。

李跃直接让令亲卫取来笔墨,想了想,让辛粲代笔。

自己的几个字难以入目,江东犹重书法,表面文章做不好,他们一定不会买账。

“粮食十万石。”李跃一开口,辛粲眼珠子都直了,“甲胄三千领,刀矛一万,弩机三千,布帛一万匹,各类书籍三百套,牛马……”

还没念完,“啪嗒”一声,辛粲手里的笔就掉在地上,整张脸都绿了,“将军……”

一旁的杨略、张猪儿也是目瞪口呆。

“辛老有话要说?”

“就算江东丰足,也不会拿出这么多……况且将军在江东……名声不佳……”辛粲支支吾吾道。

江东重门第,一个流民头子,在士族门阀眼中,自然不入流。

李跃寻思着要不要把便宜老爹李矩抬出来。

思索一阵后也就放弃了,李矩活着的时候江东都不怎么待见,更不用说死了二十多年。

再说自己这层身份知道的人不多,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说出去,人家只当是一个山贼头子的穿凿附会而已。

李跃道:“一次拿不出来,可以慢慢磨,能弄多少是多少,山上的情况辛老也是知道的,没有外面接济,很难立足,辛老才思敏捷,博古通今,定能成功,此事若成,辛老就是黑云山第一功臣。”

自力更生太慢了,外部环境说变就变,上一次得罪了石宣,这一次拒绝了石韬,羯人未必会咽下这口气。

虽说加强了与李农的联系,但羯人真打来了,李农会为自己出头吗?

黑云山要抓住所有机会壮大起来。

对比枋头、滠头的十几万羌氐,黑云山太弱小了。

这些东西对江东而言,并不算什么。

辛粲咬牙道:“属下尽力而为!”

拱手退下后,旁边的周牵这才上前,一脸古怪之色,“大河之南诸势力,皆于江东暗通,将军向江东伸手,甚是高明。”

“形势所迫,不得不左右逢源。”人穷就要多动脑筋。

《汉书》有言:三考黜陟,馀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馀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也就是三年丰收才能余一年的粮,攒下三年的余粮叫“登”,两个“登”叫“平”,三个“登”才能算“泰平”。

一个泰平需要三九二十七年……

按这么算,黑云山简直穷的叮当响。

而且丰收不丰收,不是光勤快就完事了,还要看老天爷赏不赏脸。

去年又是水灾又是瘟疫,还险些冬天无雪……

稍有不慎,不用别人来攻,黑云山自己就会崩溃。

“属下约略算了算,以目今人口,壮丁每日三斤粮食,老弱妇孺每日一斤半,需收粮二十六万五千石方可维系,需田十万亩,汜水、洧水、索水周围良田四万七千亩,中田三万八千亩,下田两万三千亩……”

汉魏时期,上等良田亩产粟米三四石左右,平均亩产两石上下。

照这个算法,粮食勉强能维持一年所需,但想要余下一些,就有难度了。 而且计算不可能精准,一年的收成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料的因素。

大雨、干旱、蝗灾、兵灾,随便一个就能让田地里颗粒无收、

“也就是说,田仍然不够?”李跃揉了揉额头。

周牵拱手道:“属下正是此意。”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北面巩县的田种起来,到时候多修坞堡、营垒,防被洛阳的羯人,南面密县以西以北的田全部抢占。”

洛阳盆地自古就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一场瘟疫,死伤无数,田地荒着也是荒着。

而密县跟着张遇攻打轩辕山,现在拿他们点地,应该问题不大。

周牵道:“耕作应当不难,难的是以后收割。”

李跃笑道:“我们是山贼,还怕别人抢?他们抢我们的,我们就抢他们的!”

巩县在洛阳盆地西北角,居高临下,到时候谁抢谁还说不定,斥候们干的就是这个勾当。

周牵莞尔,“将军所言甚是。”

“另外,私盐不可放松,可贩去荆兖等州,换取粮食。”

“春耕之后,属下着力操持此事。”不知何时起,他的双鬓居然多了一撮白茬。

论劳心劳力,周牵不在自己之下。

李跃道:“前日斥候猎得几头黄羊,我再开个温补的方子,你调养调养,我等大业刚刚起步,多多保重身体。”

周牵点点头,男人之间没那么多的矫情。

黑云山变得更加忙碌起来。

都这个时候了,李跃也顾不得爱惜马力,山上的牲畜们也全部出动,或拉车,或拉犁。

人能活下去,它们才有活路。

否则粮食不足,最先倒霉的肯定是它们。

豫州自古就是产粮重地,这时代人口凋零,土地更加肥沃。

上田中田种粟,下田山田种豆菽,能多耕种一分,就多耕种一分。

连周围的塘堰都围拢起来,用作养鱼。

每次李跃回黑云山,总能听到山上鸡鸭鹅和猪羊的叫唤声。

山上放养的牲畜,个头虽然小一些,但肉质鲜美,不用额外花精力管理。

妇人和孩童们会乘着春日挖竹笋采野菇野菜,每天也能弄到四五百斤。

若不是李跃为了安全,不让他们进更深的山,收获还会更多。

耕种期间,郑家派了三十多个老农过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郑家在荥阳生活了近千年,熟悉此地水土,积累了丰富经验。

而流民自北方而来,气候、水土多有不同,常有疏忽之处被郑家老农指出。

禾苗的间隙、土地犁多深、水渠从那个方向进田等等,有很多独到之处。

李跃对他们印象转变不少。

士族豪强之所以强盛到朝廷也没办法,不仅是因为他们有人,还掌握生产技术。

人家关起门来,就是一方诸侯,能自力更生,凝聚力还特别强。

国家一统,士族豪强自然是毒瘤,他们兼并土地,隐匿人口,祸害国家。

但天下沦丧,这些士族豪强却是百姓的避风港。

倘若没有这些豪强的存在,异族们就会肆无忌惮,华夏百姓只会更凄惨。

当然,南方占据朝堂的那群门阀则另当别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