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狠宋 > 第144节 险些尴尬!

狠宋 第144节 险些尴尬!

作者:比萨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42:15

第144节 险些尴尬!

老实说,当蔡州大胜的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第一感觉不是开心,而是尴尬。

满满的、大写的尴尬!

在不断地接到了陈贵谊那不咸不淡的奏折之后,还有江万载的奏折弹劾陈贵谊的所作所为,以及通过其他人的报告,朝堂上的文官大员们回过神来,清楚了原来这陈老兄,可耻地背叛了文官序列,站在了大头兵孟珙的那一边,对他言听计从,不但不制约他,还积极配合他行事,杯葛江万载,逼得江万载这个主将只能当运粮官。

又一个史嵩之,其利欲熏心,自甘堕落,与大头兵沆瀣一气!

监军不监督军务,不教武将怎么打仗,这还得了!

“崇文抑武”是朝廷的政治正确,好不容易才让文官取得政治优势,断断乎不许轻弃。

伐金之事是前任右丞相史弥远的决策,当时确定以江万载为主将,孟珙、江海为副将,陈贵谊为监军,实际行动时,以孟珙为最高指挥官。

现任右丞相郑清之是接替史弥远上任的,正是勇于任事之际,在他看来,此种安排大不妥当,江万载文武全才,理应为主将,真正履行作战责任,更好地贯彻执行朝廷方略,而不是交由孟珙这个武夫来话事。

郑清之(1176年11月2日—),初名燮,字德源,又字文叔,别号安晚,庆元府鄞县(浙江宁波)人。

他于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及第,参与拥立宋理宗即位,历任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要职。在绍定六年(1233年)权臣史弥远死后接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郑清之是史弥远的党羽,不然也无法上位,但他又希望能摆脱史弥远的影响,因此他就想变动伐金大军的人事安排,江万载武官出身,近年来中了进士,改任真正的主将正好合适,这体现了我大宋朝文官指挥武将打仗的优良传统。

他把他的计划一说,朝中的文官们齐说好好好,正该如此!

但遭到了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的抵制,他认为伐金大军以忠顺军为主,就应该由忠顺军主将孟珙负责,不然的话……史嵩之也是进士出身,做的是文官,很清楚文官斗争的把戏,史嵩之说:“孟珙打得很顺利,临阵换将是大忌,万一所托非人,则童贯之事重演就在眼前!”

宋金两国约定“海上之盟”,就是因为童贯打得太拉胯,让金军知道了大宋的虚实,那士气就一下子上去了,打得宋军拉稀。

一番话就搞得诸人纷纷退缩,都不支持让江万载做真正的主将。

毕竟史弥远死了没多久,脸还是要给他侄子史嵩之,且伐金大军的军粮由他所在的京湖制置司供应,孟珙听史嵩之的,史嵩之有足够手段制约伐金大军。

关键在于他所讲的一旦不用孟珙,吓唬大家:“童贯之事重演就在眼前!”则大家就成了千古罪人,这个锅是谁都背不起的。

主将动不了,那就动监军陈贵谊,本来大伙儿不想动他,毕竟大家是同行,都是文官,文官动文官,岂不是让武夫们看笑话。

他们先是提醒陈贵谊要认真履行监军的职责,发现他一条路黑到底,继续帮着孟珙。

得,就换他!

不过陈贵谊是老资格文官,一般官员去换他,搞不好他来个抗旨不遵,要是孟珙又打胜仗了,那他更有理由,以这个老小子热衷名利的尿性,真有可能抗旨不遵!

抗旨不遵,对于我大宋文官是件事吗?

真不是件事!

在很多人心中,抗旨不遵的结局往往十分凄惨,轻则撤职,稍微严重些就得问斩抄家,再严重一些甚至会株连九族,毕竟在古代是皇权至上,在世人心中,帝王就是天,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服从的。

比如在《水浒传》中,皇帝给宋江赏了酒,不过当时宋江被人陷害,赏赐的酒也变成了毒酒,但宋江即便知道酒里有毒,他依旧将酒喝了下去,因为他知道这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得看人,宋江是个归正反贼,岂能和陈贵谊相比。

陈贵谊(1183年-),其曾祖“陈确”赠少保,祖父“陈大刚”赠少傅,其父陈宗召官至太师、工部尚书,陈贵谊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且理宗对贵谊很是器重,从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起,7年间4次升迁。

宋朝时期的制度就是皇帝与文官共同治理天下,因此文官并不十分畏惧皇帝,比如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司马光与王安石就常常抗旨不遵,拒不完全统计,宋朝时期抗旨的记录就已经超过了一百次,足见抗旨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宋朝时期,文官地位很高,抗抗圣旨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陈贵谊出身高贵,资格老,有圣宠,只要不是造反,没造成严重后果,他绝对敢抗旨不遵!

所以,郑清之与众大臣商量后,派出了郑性之去传旨,同时把陈贵谊换下来,郑性之当伐金大军的监军。

郑性之与郑清之一字之差,但不是兄弟,郑性之(1172年—)字信之,初名自诚,号毅斋,福建闽清人,于嘉定元年(1208年)中了大宋的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

此后历任各级官员,去年,史弥远死,理宗亲政,任郑性之为敷文阁侍制,知建宁府,旋晋升郑性之为签书枢密院事,序在陈贵谊之上。

加上他是个状元,学术成就,比陈贵谊高,手执圣旨,则陈贵谊不能不从。

春节前年二十八,郑清之上奏朝廷,要求更换伐金大军的监军为郑性之,因军情紧急,理宗皇帝许之。

郑性之热心公务,在春节前已经出京,已经出发了十六天!

这下朝廷急了,得尽快把他追回来,否则出现伐金大军打完仗,打胜仗,监军居然被换掉的可笑事情发生,那朝廷的脸可就丢尽了。

大军班师回朝,还换监军,监来作甚!

是认为大军要造反?

还是说陈贵谊不履职?

无论哪一条,孟珙和陈贵谊都要上表请辞求去,可是,他们是大捷之后的大军首领啊!

这也是古代通讯不发达带来的影响,结果一直没有追上郑性之的消息,郑清之表面镇定,心中暗叹:“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重千斤!”

终于,消息来了,坏消息是郑性之没被追回,在襄阳遇到了班师回朝的伐金大军,好消息是抗旨的不是陈贵谊,而是郑性之。

他奉皇帝旨意去换陈贵谊,得知大军胜利的消息,郑性之做得状元的人,何等聪慧,他没有把圣旨拿出来,不传旨意。

传了,那所有人都尴尬。

但不传,抗旨的人变成了郑性之。

当然,他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谁都得感谢他抗旨不遵。

可郑性之抗旨不遵确系事实,无论如何,主政的郑清之很尴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