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狠宋 > 第231节 大事件---端平入洛1

狠宋 第231节 大事件---端平入洛1

作者:比萨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8 23:42:15

第231节 大事件---端平入洛1

孟之祥在临安府是苟且过日,他一个超级杀手,却整天忙于经营他的生意,购田建庄,外加泡妞。

可这正是大宋官家要他过的生活,他要是忙于军务和学习,官家反倒对他不信任。

做大宋武将确实有够悲哀,陷入了官家对他们深深的不信任,文官利用官家的不信任极力打压武将,唯有不务正业了!

对大宋而言,今年(1234年)的年号是端平一年,乃皇帝宋理宗亲政后的第二年,或许应该是第一年才对。

上年末,权臣史弥远归西,宋理宗才真正得掌政权。

公元1224年宋理宗登位为帝,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自己则尊崇理学,纵情声色,直到史弥远挂掉才亲政。

所以新年伊始,宋理宗迫不及待地将皇宋的年号改为“端平”。

端,端正、端庄都是好词,还有端掉,解决的意思,至于“平”字,则有平平安安,平顺,和平,端平合在一起亦可为摆平。

宋理宗要大展宏图,摆平一切不合理的事情,让皇宋兴旺发达,万民敬仰,当然也包括了那个讨厌的北虏-蒙古!

亲政后,宋理宗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罢黜史党:史弥远死后,理宗讲究理义,饮水思源,一方面对史弥远曲加维护(毕竟理宗是史弥远所立),即不允许朝臣攻讦史弥远,同时厚待史弥远的家人,比如史蒿之就受到他的礼遇;另一方面对史弥远留下党羽绝不宽贷,罢黜了梁成大、李知孝、莫泽、袁韶等人,这些人都是史弥远的党羽。

慎择宰相:理宗纠正了宁宗朝以来权臣独相的局面,谨慎简选宰相,使这一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

史弥远做右丞相,乃一人独相,他之后,有郑清之为右宰相,但有乔行简、陈贵谊等为参政,不让大臣擅权,从而政治清明。

亲擢台谏:史弥远专政,台谏成为权相的控制朝政的工具。史弥远死后,理宗宣布“收倒持旁落之权,聿更大化,择特立独行之士,亲擢紧官”,把擢任台谏权攥在手中。他所立的台谏官员大多立朝正直,议论恺切。

澄清吏治:宋光宗、宋宁宗之后,吏治大坏,及至理宗亲政,更是贪浊成风,贿赂公行。理宗亲自撰制《审刑铭》、《训廉铭》等,把道德宣传与法律约束结合起来,规定官员犯赃与谋杀、故杀、放火列为同罪,贪赃移作他用者籍没其家,推行吏部考功条法,惩办了一批赃吏。

再有就是解决冗官问题,宋朝的“三冗”乃冗官、冗兵和冗费问题由来已久,其中官吏冗滥是吏治**的又一现象,往往六七人盯住一个候补官缺,即消耗国家财政,又影响行政效率,更造成跑官行贿。理宗对此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取消堂除陋规,堂除是权臣专政下的政治陋规,也为内降恩泽滥授美差留下了后门。理宗将堂除之阙还给吏部后,有效抑制了内降恩泽。

减少官吏权摄,所谓权摄就是不够任职资格者代理为官,官员队伍因而膨胀。理宗规定,内地如缺州县官,必须由现任官出阙。出任两任通判者其中一任必须到两广四川等偏远地区任职,确保那里官缺不再权摄。

控制取士人数,端平年的科举取士,取士约四百五十人,比起理宗宝祐以后七次科举取士每举平均约六百人来,大约少取四分之一,也应是减少冗官的措施之一。

严格升迁制度,为了抑制侥幸得官和越级提升,理宗规定:在朝的宰执、台谏、侍从以及在外的监司、帅守不得徇私荐举;未历州县官者不得入朝为郎官,已经在朝为郎官者必须补上这一任。

当然,恩出于上,象我们幸运的孟之祥年纪青青就直上青云,成为太尉,但也是他立下大功,官家酬功的应得之职,不能完全算越级提升。

再有就是在整顿财政方面,宋理宗也是一把好手。面对史弥远狂发纸币,造成物价上涨国库空虚的局面,宋理宗采取很多积极措施稳定财政。

他采取停造新币回收旧币的办法稳定物价,他还采用严格的会计制度为财政收入节流,进而稳定国库的收入,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宋的经济危机。

这是励精图治的时期,宋理宗还是有作为的。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国之大事,唯戎和祀,伪金已经被蒙古与宋军灭亡,伪金治下的黄河以南、江淮以北的大片土地无人占领,这让宋理宗动起了心思,若是能够夺回故地,复我河山,则他宋理宗将是大宋的大功臣,中兴之主!

上有所好,下必附焉,两淮制置使赵范和淮东制置使赵葵先后上折,提出了北上收复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三京的主张!

所谓守江必守淮,两赵所在的淮河乃是皇宋长江防线的前沿,也是出击北方的最前线。

他们的折子于朝会上由TJ代读,尖利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两位地方大员一致认为:

大宋与蒙古之战是板上钉钉,无可避免!

蒙古人狼子野心,对我大宋的花花江山虎视眈眈,他们迟早南下。

宋军与其坐以待斃,晚战不如早战,两赵主张北上抢占潼关,控制黄河,以此二者为屏障,与蒙军长期对峙。这就是所谓的“距关守河”战略也!

这条战略曾经极其有效,金国末期按照这个战略收缩到黄河以南(当时黄河夺泗水由淮河入海),凭借潼关和黄河的天险阻遏,使得蒙古军无法打开局面,最后只能武力借道南宋的汉中才得以迂回灭金。

蒙古拖雷率军过汉中,绕过了金国的潼关和黄河,与金军发生了著名的“三峰山之战”,基本消灭了金军精锐。

如无“三峰山之战”,金国还是能苟延残喘一阵子的。

我大宋当夺取黄河以南故地,该地汉民,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且当初蒙古使臣来约大宋合击金国时,许诺黄河以南之地归大宋作为出兵、送粮的报酬。

天时、地利和人和,出两淮精兵,夺回黄河以南故地,成大宋万世之基也!

听毕两位制置使的折子,理宗皇帝问“诸卿可有意见?”

很快地,朝堂上吵成了一窝粥,声音喧哗到足以把殿宇掀翻,理宗皇帝木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