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初唐从上吊开始 > 第三百二十二章 未卜先知(二合一)

第三百二十二章 未卜先知(二合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最快!无广告!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扫荡中原,一战擒两王,圣人李渊以为功高无以封,想出了所谓天策上将这个名号,李世民在洛阳组建天策府,招揽豪杰英士。

为什么陕东道大行台成为秦王府最重要的根基,一方面在于李世民亲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另一方面在于天策府。

大量李世民旧部在秦王府、天策府中过一道手,转入了陕东道、益州道各处为官,这构成了李世民的根基……也是历史上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能迅速平稳局面的关键。

而如今李世民长期居于长安,如虎困笼中,所以在长安另组建了天策府,与秦王府、馆互为补益。

天策府中属官,论官职高低,长史唐俭、司马宇文士及、封伦为首,论谋略,杜如晦、薛收为首,论心腹,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为首。

但自从房玄龄弃职之后,只能以私人幕僚的身份待在天策府内,和他相仿,平日尝尝叙话的是天策府兵曹参军事凌敬。

事实上,除了官员调配之外,天策府上下事务,均由房玄龄、凌敬两人主持。

处理完公务,命下人烹茶,两人在侧屋坐定,聊起了江南战事。

“自前隋乱世,国朝先后平西秦、灭武周,扫荡中原,均为殿下军功。”房玄龄盯着手上的公文,“故谋臣猛将并在殿下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独赵郡王著方面之功。”

洛阳大战之后,李孝恭率军灭梁,虽然长史李靖异军突起,以兵法取胜,但李孝恭却实实在在是地位不可动摇的主将。

凌敬微微点头,没有说什么,他想起了之前李善私下的评价,自后汉末年,天下纷乱,西晋昙花一现后衣冠南渡,南北对峙两百载,前隋二世而亡,李唐能得天下归心,一方面在于长时间国家破碎,各个阶层对一统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在于李唐的运气。

李唐宗室一族,其实人数并不多,之前除了北魏名将唐国公李虎之外,少有杰出之士,但没想到这十年内,却涌出如许多豪杰。

李渊身为开国帝王自然不需多说,秦王李世民军功盖世,江夏王李道宗、淮阳王李道玄均是尚未加冠即纵横沙场,襄邑王李神符领并州总管,对突厥颇有战功,之后又冒出了个赵郡王李孝恭……甚至连女子都能统兵上阵,军功赫赫。

上天如此厚待。

“若赵郡王数月内扫平江南,当回朝受赏。”房玄龄轻叹一声,神色有些不渝,“大亮欲有所为,殿下不置可否。”

凌敬瞄了一眼,他入天策府半年多了,主持各处事务,虽然还不能参与李世民密会,但也听得懂这句话。

对江南一战,李世民是无所谓的,就算李孝恭扫平江南,战功也无法与其相比,所以只从军事角度建议齐州总管李世绩出兵,而之前刚刚被授安州刺史的李大亮试图搅合进去,李世民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

但李建成是有所谓的,因为宗室将领中,最能打的李道宗、李道玄都偏向秦王,李神通和李世民关系很好,李神通的兄长并州总管李神符也和李世民关系很不错。

李建成那边……有点惨,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庐江郡王李瑗任洛州总管的时候,被刘黑闼吓得启城而逃。

而李孝恭在夺嫡之争中并没有明显的偏向,自然成为东宫怀柔的对象。

凌敬轻声道:“若赵郡王回朝,江南事何人主持?”

“凌公以为?”

“或为李药师。”凌敬立即给出了回复。

“李靖……”房玄龄在长时间思索后叹道:“确有可能。”

扫平江南之乱后,李孝恭注定会被调回朝中,主持江南的不可能是个初次接手的外人,不管从战功来说,还是从职位来说,李靖都是最合适的。

房玄龄苦笑一声,“凌公目光长远……”

听着房玄龄的赞誉,凌敬有点不自在,决定回去问问李善……他发现李善似乎有未卜先知之能。

凌敬随口问道:“听说李药师曾在殿下麾下效力?”

“确有其事。”房玄龄眉头微皱,“早在武德元年之前,李药师入秦国公府为三卫,后随殿下征战,只是未能独领一军。”

“之后得圣人简拔,灭梁一战大放异彩,萧梁地广势众,李药师兵贵神速,两月灭梁。”

凌敬有些诧异,“如此说来,此人非殿下爱将?”

这是在问,李靖难道不是秦王一脉的将领?

看房玄龄微微摇头,凌敬心想李善也有猜错的时候啊……他可记得清楚,李善口口声声说李靖、李世绩两人均是秦王一脉。

未卜先知,也不是每次都能蒙对。

“陇西李氏丹阳房一脉,李客师入天策府,长安令李乾佑兼齐王府主簿。”房玄龄隐晦的提了句。

凌敬明了的点点头,这是世家子弟惯用的伎俩,分侍各主,以保门楣不坠,如此看来,李靖很可能是东宫门下,至少也是忠于圣人的。

这时候外间响起脚步声,神色有些疲倦的李世民出现在门外,努力振奋精神,笑道:“凌公,玄龄。”

房玄龄、凌敬起身行礼。

李世民笑道:“凌公晚上问问怀仁……如何练出这般口舌。”

凌敬莫名其妙的问:“殿下所指何事?”

“当日馆陶城外,力劝突厥北返,今日宫内……”李世民若有所思的说:“父亲已然决议,许吴王出入无忌。”

房玄龄和凌敬对视了眼,都有些震惊。

杜伏威杀不杀那是小事……虽然之前多有朝臣请斩其首级,但许如今被软禁的杜伏威出入无忌,那就不是小事了。

而且听李世民的口气,圣人李渊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受了李善的影响。

李世民拇指食指微微摩挲,他觉得自己需要重新评价李善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他很清楚自己这位父亲的心性,看似温和如春,实则凌冽似冬。

当年刘文静自以为功高,又觉得李渊心软……结果呢,太原元谋功臣十七人,排在第三位的他就这么被高鸟逝,良弓藏。

“殿下,李大亮欲有所为,这是第二封信了。”房玄龄将手中的信递过去。

李世民看了几眼就放下了,“不求其功,勿要坏事。”

“是。”

“适才凌公和玄龄在议何事?”李世民随口问。

房玄龄笑着说起了李靖。

李世民叹道:“孤欲揽天下英杰,不料却身边沧海遗珠,若扫平江南,药师的确最适领江南道总管。”

房玄龄小声提醒道:“李药师与庐江郡王有旧。”

“那又如何?”李世民伸手延请两位坐下,笑道:“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药师何等人?”

“名将人杰也。”

房玄龄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庐江郡王李瑗是宗室子弟中最贴近东宫的,但其人并无才略,闹出的乱子也不是一两次了。

李世民好奇问:“凌公为何以为药师……”

凌敬暗骂李善不靠谱,只能以李靖曾在李世民麾下为借口……之前见李善剖析朝局,点评人物都很周到,自己还真信了!

对了,还有平阳公主一事,都快被逼的离京了也没个准信……瞎胡闹!

就在这时候,李世民轻声道:“父亲决议,以三姐节制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如一声霹雳,凌敬身子都在微微颤抖,平阳公主居然真的领北衙禁军!

房玄龄想了想,“自陈国公病逝,监门卫、千牛卫并无节制者,圣人选派平阳公主,倒是正合适。”

凌敬努力保持平静的表情,袖子里的右手用力掐了下大腿,有点想拔腿就走,揪着李善问个究竟……你到底是不是真的能未卜先知?!

李世民也点点头,“三姐在军中颇有威望,节制诸军并不难,只是嗣昌只怕要闲置了。”

“谯国公多年征战,也该歇息几年。”房玄龄不以为意,随口附和。

夫妻两人同领重兵,这是不可能的事,平阳公主节制北衙,柴绍的右骁卫大将军就算不被撤,也不能再领兵出征了。

毕竟前隋杨坚就是以外戚的身份篡国夺位的。

李世民和房玄龄随意商议,一旁的凌敬用近乎窥探的视线打量着李世民。

当日平阳公主转危为安,知晓内情的凌敬、苏定方、马周都建议李善顺势投入平阳公主府为长史,至少能稳住基本盘。

但李善拒绝了,而且是以凌敬、马周难以相信的方式……平阳公主可能掌北衙禁军,那对平阳公主有救命之恩的自己很可能被逼做出选择,东宫不再温情脉脉,秦王也可能逼自己投入天策府。

当日凌敬半信半疑,之后半年一点消息都没有,他开始疑神疑鬼,觉得李善是在糊弄自己。

因为凌敬后来细细想过,李善似乎能确认,秦王有武力夺位的可能……不然平阳公主掌北衙禁军,对秦王是没有直接威胁的,对秦王、太子夺嫡之争也是没有影响的。

但如今,平阳公主真的在半年后节制北衙禁军……凌敬心神大乱,收回了视线,不敢再窥探李世民的神色,只在心里怀疑,秦王真的有起兵的可能吗?

又聊了一阵,李世民笑道:“时日不早了,今日就如此吧。”

一直沉默的凌敬突然起身,“殿下,尚有一事。”

“凌公请言。”

凌敬刻意的看了眼门外,上前两步,低声道:“怀仁欲外放。”

“外放?”李世民有些意外,“难怪这几日连接入宫,就是为了此事?”

“外放?”房玄龄也很意外,但细细一想,这的确是李善最合适的一条路。

凌敬犹豫了会儿,补充道:“前几日入宫,未能言明,今日……”

已经准备离开的李世民缓缓坐了回去,脸上神色变幻莫测,他再一次在心目中提高对李善的评价,针对父亲李渊的评价。

不会那么巧,今日李善确认外放,平阳公主就得以掌北衙禁军……按道理来说,领兵出征的柴绍归京后再任命,才更加合适。

李世民突然想起吏部插手陕东道官员调配一事,按理来说,吏部尚书是中书令杨恭仁兼任,此人并不依附东宫,却与陕东道大行台吏部尚书相争……这会不会是父亲的指使?

此刻的李世民并没有武力夺位的谋划,一心想着以正常的手段谋夺东宫太子之位……但显然,父亲已经起了防备之心,不管其间有没有太子的怂恿,终究父亲还是起了疑心。

父慈子孝,父慈子孝,在身世没有大白于天下之前,李善可以不认父,但我不行。

虽然我不行,但要知道,我是皇子,你是父皇,是父子,也是君臣。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李世民的神色渐渐转冷,手撑桌案,缓缓站起,低声道:“怀仁外放之前,择地见一面。”

一个时辰后,日月潭李宅书房内。

凌敬不顾体面的揪着李善的衣领,“你真能未卜先知?!”

“什么?”李善莫名其妙,“若能未卜先知……小侄至于如此境地?”

凌敬狐疑的视线扫了扫去,半响后才说:“平阳公主今日得以节制北衙禁军。”

“什么?”李善毫无预兆的打了个嗝。

凌敬松开手迅速退了几步,伸手扇着风……李善口味向来比较重。

“若不能未卜先知,半年前就有定论?”凌敬打开窗户,哼了声,“为此甚至不顾平阳公主招揽。”

李善呆呆的站在原地,好一会儿才说:“不对,不对……”

和李世民一样,李善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不可能那么巧,自己今日得李渊许可外放……按照时间推算,自己前脚离宫,后脚李渊就授平阳公主节制北衙禁军。

“料事如神啊。”凌敬盯着发呆的李善,“解剖时局,明辨前路,如探囊取物,庖丁解牛。”

李善用力揪着发髻,实在有点糊涂,难道真的是巧合?

自己虽然对平阳公主有救命之恩……但如果李世民起兵,自己怎么可能拦得住平阳公主?

李渊将身家性命托付,平阳公主只会忠于李渊一人……自己能做什么?

李善自然想不通……所谓谋乱,所闻兵变,长时间的准备其实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往往是在那么一瞬间,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以果决的心性干脆利索的完成。

比起历史上的武德六年,此刻的李世民处境其实要好得多,至少太子、齐王没脸去拉拢天策府的尉迟恭等将领……所以,此刻的李世民其实是没有起兵的念头的。

“秦王言,外放之前,择地密见。”

李善转头看了眼满脸忧色的凌敬,点头道:“正欲一见。”

看凌敬似乎满肚子的话,李善补充道:“凌伯先入天策府,小侄绝无他择。”

“凌伯说得对,小侄的确能未卜先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