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八关锁凤邑,公子褐裘来 > 第四十二回 父为九州伯 我为五湖长

第四十二回 父为九州伯 我为五湖长

虎穴才得全尾反,龙潭又要遇潜蛟。

桃花本赖春风意,云梦惊涛雨潇潇。

且说陆英经十余日来至江州寻阳城,不敢暂歇,入得城中寻师门暗记一路追李玄阳踪迹。

在一处道观之中,陆英见到师父,询问得知李玄阳受太傅委命,前来荆江之地暗访北汉密谍谋刺荆州刺史桓仲子一事。陆英方知桓仲子领十万大军兵围襄阳,却在营中离奇受伤,如今已返回江陵,命不久矣。

谢太傅怀疑荆州刺史万军之中遇刺,乃是北汉元象宗所为,故派遣李玄阳秘密来荆州探查。

言毕公事,李玄阳问道:“华亭,你可知此地有何名胜、人物?”

陆英答道:“寻阳城北倚大江,东靠鄱阳湖,南望庐山,名胜当然属庐山为第一。人物嘛,前荆州刺史、长沙郡公陶侃后人陶渊明诗文绝佳,当算一个吧。”

李玄阳笑道:“庐山之上有一慧远和尚,乃是被汉主蒲刚奉为座上宾的道安大师高徒。他来自江北,当熟知倒虎山能人异士。如今在庐山兴建东林寺,讲经说法,开宗立派,隐隐有江南第一高僧之势,你竟不知?”

陆英也笑答道:“慧远大师之名,徒儿自是知道。佛图澄之后,中土佛教以释道安为首,蒲刚攻下襄阳城,第一件事便是恭请道安大师入长安,对其礼敬有加。

“释慧远乃是道安大师衣钵传人,最得青睐。早年追随道安来到襄阳,襄阳被围之时,奉师命南下江州。渡江以后,倡论修“净土”,信徒颇广,如今已成净土宗鼻祖。难道师父要去拜访他?”

李玄阳挤挤眼睛笑道:“为师就不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去,务必打探清楚,倒虎山有何人能神不知鬼不觉,于万军阵中刺伤大将。”陆英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师父的“不负责任”,只好无奈地应下差事。

江水南折向庐山,鄱阳湖上倚东天。

武昌黄鹤白云里,建邺台城烟浪边。

第二日,陆英出寻阳城,南行至庐山西北脚下,但见峰峦叠??,云雾缭绕,延绵百里,风光殊丽。到得东林寺,见殿宇禅堂皆新近草创,并无多少沙门在寺中修习。

一问才知道,寺庙尚未完工,慧远大师暂时寓居里许之隔的西林,今日早间独身入庐山悟道去了。

陆英一路登山,见山泉飞瀑,古木参天,奇石怪岩目不暇接。上至山顶,竟豁然开朗,群山环抱之中,有方圆数十里平原旷野。

此地下临深谷,坐落峰顶,直如云中之城。陆英游览美景,探寻幽迹,却并未见有寺庙殿阁。

当日天渐晚,他山中独步,隐隐听得远处有钟声传来,想是山下僧人晚间礼佛。月黑雾重,道路难辨,陆英山中休憩一夜,待得晨间继续翻山越岭,往泉深林密处行去。

待东行二十里,前方飞瀑轰鸣,断崖突兀。陆英寻路下至山涧,仰观峨峨高山,感受飞流倾泻,顿觉浑身沁凉,炎炎夏日中暑气全消。

走近瀑布,见潭边石后有一半百老僧,身着缁衣,脚着麻??,正默诵经文。听到陆英脚步声,僧人也不回头,缓缓道:“小友远来,不知何所见,何所求?”

陆英恭敬一礼,回道:“所见至善,夫复何求!”

僧人道:“何为至善?无求何来?”

陆英又答道:“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果净土皆是住色生心,佛言当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以无求。”

僧人起身回首望向陆英,

笑道:“小友年纪轻轻,倒是颇熟佛经。若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何言善与不善?可知念由心起。

“世人愚顽,造孽深重,贫僧惟愿以净土佛国感召鲁钝,以三世三报劝化罪孽。所倡人有三世,业有三报之论不过为愚夫愚妇生起敬天畏罪之心。小友言语犀利,何必刁难出家之人……”

陆英再次施礼,谢罪道:“大师见谅,在下一时好胜心起,徒逞口舌之利,绝无诋毁大师的念头。大师当世高僧,发宏愿度化世人,晚辈陆英钦佩不已,谨受教。”

这僧人正是慧远,被道安大师寄望光大佛教,弘扬道统的高僧大德。只见他面目慈祥,回了一礼,笑道:“小友不必如此。观君识量气度必将成大器,有福泽于天下众生。问道修行何必管出家在家,又何分沙门处士?小友之因缘果报,终不限一人得道升仙,心怀天下,智出万民,则烦恼忧乐皆难由本心。虽明识大道,毕竟不能无求无欲,为人求更苦于为己而求。”

陆英闻言汗流浃背,自以为聪明无碍,却将世人瞧得小了。如慧远大师及天真道人等高士,所见所识又岂是自己所能比拟。

更不知山野林泉有多少世外隐逸,与世无争,勘破天道真理,难以私心揣度。

当下诚意静心,尽抛往日孤高,恭声道:“大师,小子无知,还请我师不弃愚钝,直言垂教。”

慧远口宣佛号,微笑颔首,为他开解至道,讲论妙法。听得陆英心花怒放,如醍醐灌顶。二人辨析微言,阐明玄理,不觉星移斗转,已至夤夜。

慧远与陆英欣逢知音,一个参透佛法,一个广记经义,竟丝毫不知疲倦。直到第二日天光大亮,才结伴下山。

陆英见慧远大师一心普度众生,誓造三界净土,知他早已不问世俗,更遑论江湖厮杀,密谍行刺之事。师父吩咐问得话,最终难以启齿。

下得山来,陆英辞别慧远,返回寻阳城,见李玄阳正打坐静修。他也不开口,只默默在旁守候。

良久,李玄阳道:“既然从慧远这里无所获,那我等今日就去江陵见桓刺史罢。”

他见陆英不主动说话,定是未曾问到什么信息,至于是慧远不知或不愿说,还是陆英不曾问都不重要了。

当天,师徒二人离了江州,往荆州而去。途经七八日,先乘马西行,到云梦泽后,才乘舟溯江水至江陵。

待来至刺史府时,获悉桓仲子已病重身故,如今府中其从子桓敬道主持丧仪。李玄阳、陆英代表太傅拜望桓敬道,转达关切之情。

这桓敬道本是大司马桓元子的幼子,最受其父怜爱。可惜桓元子病逝时,敬道尚年幼,因而遗命其弟桓仲子继掌兵权,南郡公爵位由幼子敬道承袭。

桓元子的长子心有不甘,阴谋夺权,被叔父桓仲子所杀。如今桓仲子为荆州刺史,都督江、荆二州军事,控扼长江上流,依然深为朝廷忌惮。

桓敬道官封义兴太守,却嫌职位低微,辞官回到荆襄封地,做一个富贵公爷。

执掌重兵的桓仲子一死,朝廷如释重负。据悉有意让外戚太原王氏之人出任荆州刺史,并调其弟桓伊子率军北上淮南抵御汉军。

却说桓敬道成人之后姿容奇伟、神气爽朗,博通音律、精擅文章,酷肖乃父。却因未受重任,常有郁郁不得志之感。

与李玄阳寒暄毕,南郡公意态萧索言道:“先父早逝,未能成其收复中原之志。虽西灭巴蜀司马余孽,三次北伐汉、赵,终不过空损心神。

“想当年父为九州伯,今不肖之子仅为五湖长,愧对先人,故辞官回乡,无意于仕途矣。只望谢太傅念我父昔年功绩,思我家满门忠贞,允在下悠游山野,终老林泉之志。

“道长明鉴,如今叔父病故,桓氏一门再不掌建邺上游一兵一卒,诸公可以安枕无忧啦!”言罢唏嘘流涕不止。

李玄阳慰抚道:“南郡公不必如此。谢太傅常感怀大司马在世时厚恩,对小公爷更是爱护有加,小公爷年少俊才,何需忧郁寡欢!贫道以为,有朝一日,小公爷必将振翅冲天,一鸣惊人。暂时闲居励志未尝不是好事,北汉百万之军即将南侵,阵前兵斗安危难料,若是有什么闪失,怎对得住大司马在天之灵。”

陆英见他志气阔远,似终非久居人下之相。言语中尽是对朝廷的不满。此人若是得势,绝非吴国之幸。

因言道:“小公爷,还请节哀。以在下观之,公气度英伟,才识不凡,更兼相貌贵不可言,必能光大祖业,继承遗志,成不世之功。

“绛侯周勃之子周亚夫,细柳营带兵见重于文帝之心,平定七国之乱称功于景帝之朝。父子二人皆为先汉柱石,数百年以降,谁不赞佩!小公爷未尝不能有功于社稷,又有何憾哉!”

边说边凝望着桓敬道,但见他听到“贵不可言”,“成不世之功”等语眼中光华闪动,必是正合其心意。陆英心中暗叹一声,人各有志,天命有常,却也无可奈何。

桓敬道拱手道:“陆兄错爱了!在下一介凡夫,如何敢与周亚夫将军相提并论。只求不堕家族门楣,便心满意足了。”

李玄阳难免又安慰一番,桓敬道反复谢过他二人来意,亲送出府外方回。他在内室思虑良久,唤来心腹之人道:“观望李玄阳态度,朝中必无继续委任我桓氏族人掌荆江水兵之意。与其等他们派来一位能臣干将,不如先发制人,助朝廷下决心,找一个志大才疏,空有名声的人来此。届时,荆州仍不离我之掌握。”

心腹名郭铨,乃桓氏旧将,此人极有才干,深得桓敬道信重。顺着话头问道:“公爷此计甚妙,可已有了称心人选?”

桓敬道笑道:“黄门侍郎殷仲康,名声素著,时人爱其文章辩才,皆以为江东之宝,且甚得天子宠遇。我却知此人不过空谈客耳,少谋无断,贪慕虚荣而缺胆略。必得此人出任荆州,方能利我成大事。”

郭铨也笑道:“公爷神算。只是如何能令朝廷改变想法,不用太原王氏外戚大臣,而以一黄门侍郎统辖上游重地?”

桓敬道矜持一笑,智珠在握道:“此事正要你去办。只需兼程赴建邺,重宝贿赂比丘尼支妙音,则必能令朝廷言听计从。”

郭铨豁然开朗道:“善!这支妙音据传乃是当今天子宠幸的禁脔,若是能由她吹一阵枕头风,则谢太傅也必定无可奈何。嘿嘿……”

计议已定,即由郭铨携带金珠玉宝赴京行事。

桓敬道走到窗前,望着满院嘉木,不禁想起当年在建邺受会稽王之辱,自己羞愤退席,惶惶不安的往事。

当时还作过一首诗,此刻不经意轻声吟出:“风劲雨狂夜,李花落寒枝。河边高柳黄,尽是幽人意。笑看名花草,冰肌玉骨滑。轻裘骏马来,踏落泥中去。”

待我重头来过,再看都下名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