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 第143章 知行书院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第143章 知行书院

作者:武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01:47

第143章 知行书院

如今的北平,已经渐入深秋,快到重阳了。

各大名家都会筹办赏菊会,意在联络亲朋好友的交情。

何秋一来不懂得这些,二来平日里对赏花也没什么兴致,若不是何能私底下和他说起这事,他压根都不知道现在还会有赏菊的事。

是了,古代的重阳节一向都是要赏菊的,还要酿菊花酒,不过在现代重阳节也只是一个符号罢了,甚至有人戏谑,连假期都没有,算什么节日。

不过在古代,人们认为九九为极,因此重阳节是一个被世人极为重视的节日。

到了那天,朱棣这个燕王说不得也要办一场赏菊大会,以示与民同乐。

想到这里,何秋也来了兴致,要入乡随俗的呀。何况,他骗了,不对,请了那么多夫子到他的书院教书,怎么着也要开一场赏菊大会,以示对他们的重视。

于是向何能打听了下,这才知道,如今的北平城里菊花品种林林总总能有**十种,城里的大户们大都栽的有各家独有的品种,这也算是一种含而不漏的炫富了。

就连才就藩来的燕王府也有自己独有的菊花品种,可是何秋作为穿越人士,他哪有这些东西,翻了翻签到系统的物品栏,很遗憾,也没有这些玩意。

不过也不要紧了,何秋让何能带人一起,在城外多跑几个村子,把各村的菊花都移栽一些到书院的地方去,正好给还没开学的书院做做宣传。

品种不够,数量来凑。

经过何能不懈的努力,和燕王府的友情帮助,半个月来,书院已经被含苞待放的菊花包围了,只待花开,就是一片漂亮的花海。

在大朵的观赏菊花边上还零零散散的插栽了一些野菊花,突出一个壕无人性。

何秋特意趁月底,带着何能去书院看了看,主体建筑是早就建好了的,里面的装饰在上次和马和讲过后,他又下了大力气,专门请人装潢。

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开学,到时候顺便再开个赏菊大会,把朱棣一家子和姚广孝等人都请来,到时候非让那群夫子们目瞪口呆。

现在书院大门上的楹联和牌子都还没往上放,何秋想等着开学那天再一起挂上去。

说起何秋准备的这个楹联还是很有名气的,明末东林党大佬顾宪成所作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虽说大部分东林党人的能力和道德属实不行,但嘴炮确实很猛,对他们再不满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楹联写的很有水平。

不过现在,这东西是何秋的了,他还是特意请朱棣写的牌子,毕竟他的毛笔字现在还是有碍观瞻,就不去丢人了。

书院的名字就纯属何秋的恶趣味,他把王阳明心学的一句话化用到书院名里,起名叫“知行学院”。

不得不说,马和的效率很高,这书院交给他建不过两三个月就建好了,建造的水平还很高。

何秋很高兴的逛着这家属于他的知行书院,书院依山傍水,书院里的花木都请人专门修剪过,看起来十分舒心。

教学区也不是像古代的小私塾,而是采用了现代大教室一样的设计,何秋把粉笔和黑板都捣鼓了出来,这两样的技术含量又不高。

以后知行书院讲课的夫子们都要用粉笔了,学生们还是老老实实用毛笔字。

书院的食堂,是何秋专门盯过的,簇新的灶头上摆着崭新的铁锅,这玩意可关系到何秋未来的伙食。

至于书院的厨师,都是何秋专门从燕王府挖过来的,也不能说是挖,算是朱棣送过来的。

藏书楼是马和专门在市面上买的上好的条石建造的,还在藏书楼外面摆了十几个大缸,里面满满的一大缸水,这都是为了防火。

看着书院窗几明亮的教室,宽敞大气的食堂,堆满书籍的藏书楼,还有整齐划一的八人间通铺,何秋有种回到现在学校里的时空错乱感。

何秋最后转到一处小院落里,顿时精神一振,认认真真的把这座院落里里外外看了个遍。

这小院中间挖了个小池塘,何秋把抽到的喷泉设施安在这里了,池塘还连着书院边上的活水,以后每天都能看到喷泉喷涌的美景。

这可是他悄悄给朱玉颖准备的惊喜,希望到时候她能喜欢。

转完整个书院,何秋心满意足的回到王府,就开始操心请人的事了,其实要请的人还真不算多,除了书院的夫子,就剩朱棣这边一家子了。

何秋就让陈四维帮着写请帖,美曰其名,有事,弟子服其劳。其实就是因为何秋那狗爬一样的字上不了台面。

一口气写了二十来份请帖,让何能跑腿,给那些夫子们送去。何能则亲自把请帖送给了朱棣,还有姚广孝。

这俩人当时正一起在佛堂喝茶,何秋把请帖一递,留下一句到时候会有新菜,就又跑去和朱玉颖互诉衷肠了。

惹得朱棣大为不快,你既然知道我是你老丈人,竟然还对我如此无礼,暗自下心,以后一定要待何秋狠一些,非让他把肚子里的存货都丢出来。

却说朱棣和姚广孝本来也是在商议和何秋有关的事,要知道之前的时候,何秋不是提了,想把高炉迁到西山一带。

朱棣想了许久,还是跑来咨询姚广孝的意见。

姚广孝品了口茶,幽幽的说,“殿下,我认为不可。”

朱棣认真的问,“为何?我觉得何秋说的其实挺对的,就算在燕王府,每日吞吐那么多生铁,朝廷的眼又不瞎,想来我父皇是很清楚这件事的。”

姚广孝当即反驳道:“有没有这层遮羞布,对王爷来说非常重要。若是直接把它放到明面上,那燕王府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不管是谁要削藩,都会第一个对燕王府动手。”

说完姚广孝有些意味深长的接了句,“朱升学士的策略现今依然有用啊。”

朱棣马上就清醒过来,这朱升是谁?就是当年给朱元璋提议“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那位。

姚广孝话里的意思就是让朱棣暂且积蓄力量,不要做出头鸟。

若是朱棣真的把高炉放到明面上,出于国家大政考虑,一定会派人来工坊看管,受不得还要来几位高官专抚此事,到时候会对朱棣做成多少掣肘,那就不好说了。

即便是高炉就在燕王的地界上,有没有大义,对有些人来讲很重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