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 第182章 处理方案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第182章 处理方案

作者:武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01:47

第182章 处理方案

五日后,朱棣也带着一大队人马来到了密云,何秋领着朱高炽和朱高煦来迎接他。

朱高煦看着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棣,语气中带着兴奋:“以后我也要像我爹这样,文武双全!”

朱高炽则是满怀艳羡,然后又看了看自己明显超标的体重,苦恼的低下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何秋一看就知道,朱高炽这小胖子,又在想些有的没的了,就鼓励他道。

“没事,你多减减肥就行了。而且最近负责后勤的事不是管得挺好的吗?”

看着面带鼓励的何秋,朱高炽鼓足勇气,重重的点了点头。

回到营地后,朱棣也没顾得上先和朱高炽俩人见面,而是先去和蓝玉喝了一顿心思各异的庆功酒。

晚上,有些醉醺醺的朱棣来到了何秋的营帐所在,一点也不客气,直接让何秋给他端茶倒水。

何秋撇了撇嘴,要不是看在媳妇的面子上……

朱棣喝了点茶,解了下酒,微眯着双眼,说道。

“何秋,你觉得这些投降的蒙古人靠谱吗?”

何秋嘿嘿一笑,“可靠,现在的他们可靠的很着呢,恐怕你和蓝玉赶他们走,他们都不愿意走了。”

朱棣脸上带着些笑意,继续问道。

“此言何解?”

何秋看了两眼朱棣,这人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蛮夷畏威而不怀德,现在用刀剑逼迫他们和平了,不过恐怕等不了二十年,这群人就又要叛离大明了。”

“这都是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啊!”

朱棣丝毫不奇怪的点了点头,说道。

“已经不错了,我也不希望大明再把时间放在他们身上。”

顿了顿,接着说道。

“北元留给大明好大一个烂摊子,想要达到你描述的那种世界,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了……”

何秋默默的点了点头,可不是吗,想要从大明跨步到工业社会,就是最简单的蒸汽时代,都不知道要多少年的努力!

何秋只能安慰朱棣说,“这不是现在的你该关心的事,就看你父皇的了。”

朱棣和何秋对视了一会,突然笑了起来,“也对,也对。”

朱棣很快又问道:“朝廷一定会征询我和蓝玉对这些蒙古降人的处理意见,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方案没有?”

何秋低着头,默默思索着。

若是按满清的做法,那肯定是极为稳当的,同样是封建社会,前后相隔不过两百多年,鞑清时期的蒙古就没有反叛过了。

要说稀奇,那也是一点都不稀奇,究其根本就是一点,联姻。

鞑清的皇室,乃至皇帝的后宫里,从来都不缺少蒙古王公们的女儿,而历代清朝的公主,哦,不对,格格们也一直有大量外嫁到蒙古的传统。

双方相互联姻多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盘根错节,双方亲如一家。

除了联姻,还有封官,砸钱给赏赐,每年鞑清要在蒙古王公身上砸几百万两银子!有钱拿,有官做,哪个蒙古王公愿意反叛,做杀头的买卖?

但是对于是汉民族为主体统治阶级的大明来说,联姻这种做法就做不到。

不管是朱元璋亦或是朱棣,外加朝廷的百官们,都不会允许皇室血统沾染上外族的血,但若是不让蒙古王妃生的儿子做皇帝,双方的矛盾其实会加大。

至于封官许愿,大加赏赐,对于现在穷的叮当响的大明来说,也是不能去做的事,一年岁收不过千万,给蒙古砸百万,脑子抽了?

倒是推行黄教的手段,很值得大明学习。

在蒙古草原上建造大量的喇嘛庙,鼓励蒙古人信教,信了教,那就要信有来世,这辈子过得不好,等下辈子,极大地削减了蒙古人的反抗精神。

再者,这些喇嘛庙都是固定的,如果信了教,蒙古的部落也就很难迁移的太远,一般就在喇嘛庙附近活动了,这样极大的有利于中央王朝管控蒙古部族。

最狠的还是减丁,只要信了黄教,不管一家有多少个兄弟,只能留一个在家里结婚生子,其他人统统进喇嘛庙,念经当和尚!

在家干活,可以结婚生子的那个,每天累得要死;去庙里当和尚的,从小在庙里长大,宗教氛围浓厚,这两种人都很难升起反叛的念头,草原自然就稳固了下来。

若是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措施,最好的就是“大杂居,小聚居”,可是要做到这点,需要基层有极大的动员能力,也能妥善处理好百姓迁移过程中的衣食住行问题。

就何秋来看,现在的大明应该是很难做到了,而且对于外族人成批次的进入中国腹地,恐怕朝堂诸公心里也会有不少疑虑。

再狠一点,学习欧美“先进经验”,那就是把这些蒙古人变成奴隶,底层和上层分开对待。

本来大明国内也有很多工程要做,若是能拿到一批免费劳动力,那就是一件大好事了,至少,何秋想要推广的水泥路,就不缺人干了。

思来想去,何秋也只很难想到一个非常妥帖的处理方案。

若是按照何秋的真实想法,那就只有一条路,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或者说发展生产力。

当机枪发明出来后,大明的百姓就会发现,原来草原的游牧民族是这么能歌善舞。

正当何秋还在思索的时候,朱棣有些疑惑地推了推他的身子,喊道。

“何秋?何秋?!”

“嗯。”

何秋总算是回过神来了,他看了看朱棣,就把自己心中的这三个方案一起说了出来。

主要就是建庙,让蒙古人信教,隔绝高层和底层,还有把这些蒙古人内迁,让他们当奴隶一样,为大明做工。

优缺点也一一点评了下,看朱棣怎么选了。

朱棣皱着眉头,听完何秋的这几个方案。

忽然哑然失笑,对何秋说:“原来你也有不成熟的时候啊。”

何秋有些纳闷,反问道:“怎么不成熟了?”

朱棣点了点他,说道。

“你前面那些想法都挺好的,但让蒙古人帮我们修水利,开矿等等,这条就明显不现实!”

何秋奇怪了,他心说朱棣看着也不像有什么道德洁癖的人,难不成是觉得这个方案不够仁义?

没等他问出来,朱棣就笑着和他说。

“你这个方案放朝堂上,是一定会被否掉的,朝堂上的‘君子’们会嫌弃这个方案不能彰显儒家的仁德。”

“真正做事的,从过军的也会反对,你也不想想,有几十万异族人,在我大明国内,一起拿着工具挖渠开矿,一旦发生动乱会是多么可怕的事!”

“若是想妥帖的管理这几十万人,花费的经历太大,还不如直接征发徭役!”

何秋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

历史上很多动乱都是矿工们掀起来的,比如大明正统年间的闽浙一带就多次发生矿工起义,这离现在也不是多么遥远的事情。

于是何秋露出了些许不好意思的笑容,“好像是这么回事,这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朱棣脸上满满的开心,总算让他又打击了何秋一次,自从何秋当了朱棣女婿,朱棣就一直想在何秋身上挑点刺,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毕竟这个女婿太出色了,也会让朱棣这个老丈人当的挺不是味的。

朱棣稍稍打击了下,就立马转了口风。

“不过你前面的几条建议还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黄教的事,我觉得可行性极大。”

何秋面带得意,这可都是历史经验,能不好吗?

不过何秋头脑也很清醒,他不无忧虑的跟朱棣说:“这些政策好是好,但是怀柔的力度还是不够,恐怕草原上还是安定不下来啊!”

朱棣极为霸气的摆了摆手,有些傲慢的说道:“他敢再反,我就再打!”

何秋挺无语的,打一次仗要花多少钱,你自己心里没数啊?

总不能每年朝廷稍微有点结余,就全部投入到北疆的战事上吧?这样朝廷的财政迟早有一天要被拖垮!

何秋很快就向朱棣讲了这件事,谁知道朱棣很是无耻的说道,“这不是有你吗?至少北平都司和我的燕王府是不愁钱的!”

何秋:“……”

说白了,现在朱棣也就盯着何秋这一只羊捋了,压根没有一点主观能动性!

何秋忍不住开口道:“其实你要给我足够的工匠,和足够的学我这门学问的学子,我能让草原人都变得安居乐业,能歌善舞!”

“哦?”

朱棣精神一振,双目炯炯有神的盯着何秋,想让他说出个一二三来。

何秋就简单的和他说:“火器!就像我之前拿出来的那种机关枪,你觉得有了这种东西,草原人还敢叛乱吗?”

“是他们生的快,生得多,还是我造枪造子弹来得快,来得多?”

朱棣立马就想起当初何秋拿着ak扫射的壮举,这要是大明自己能生产出来……

嘶!

那可真的就不得了了!

不说区区一块草原的地,就是周边的安南、朝鲜,哪个还敢于捋大明的虎须?

朱棣满怀期待的问何秋,“要做到这样,大概需要多久?”

何秋这才有些扭捏,带着点心虚的比划了个五。

朱棣试探的问道,“五年?”

何秋摇了摇头,无奈的瘫在椅子上,长叹着说道:“五十年!这还是朝廷全力支持人来学我讲的物理化学等知识,所需要的最短的时间吧!”

朱棣差点没被何秋气死,五十年,五十年后他朱棣恐怕都已经入土了,就是没死,也都七老八十了,这不等于白说?

朱棣很是扫兴,嘟囔道:“还要这么久,真是好没道理!”

何秋白了他一眼,气哼哼的说道:“这样的大杀器,能是一夕之功就造出来的?”

朱棣张了张嘴,不吭声了,摇头晃脑半天,一个人回到了自己的营帐休息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