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 第364章 大结局

大明:开局朱棣被困雨林 第364章 大结局

作者:武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01:47

第364章 大结局

果不其然,在李景隆一行人回来之后,此事就是高举轻放,连王特的来历都没怎么查,就直接糊弄过去了。

朝中大臣们都极有默契的不提此事,试图让事情就此掀篇。

这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事情没闹大之前,都气势汹汹的来为孔家求情,一旦真的做到了,把人抓来了,反而默契的都不吭声了,将这些文人的两面三刀表现的淋漓尽致。

眼看事情了结了,何秋也就顺势向朱棣表态,请求拿下自己身上锦衣卫指挥使的差事。

朱棣也很有默契的同意了,何秋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好事,这表明朱棣对他还是信任的,若是朱棣真的死活不让他放下锦衣卫的担子,何秋反而要担心了。

说到底,现在何秋的那套学问取代朱子理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是朱棣也更倾向于用何秋教出来的这批人。

可越是如此,何秋就越不能掌握权力,不然就会成为王安石第二了。

朱棣可以允许何秋成为大明新的一套意识形态的领袖,但绝对不会允许他变法者加意识领袖一肩担,若是这样将皇帝置于何处?

朱元璋费了那么大心思,用孟子这本书来回折腾孔家,为的不就是夺回儒家的道统,让这样的官方解释权来到皇室手中?

要是何秋继续抓着权力不放,岂不是让朱元璋之前的小动作都为他做了嫁衣?

朱棣肯定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事的。

朱棣支持变法,支持何秋搞一套新理论取代程朱理学,将他的思想建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可是允许了这点,就绝对不会允许何秋再沾染权力,就是他是勋贵、是驸马也不行!

王安石只有一个,像他那样集道统与权力于一身的人,他是最后一个,再往前大概也还有王莽了。

王莽也是一个汇集当时儒家所有希望,搞复古的人物,属于有理论体系有权力的人。

至于更早的商君,他们都是法家人士,而非儒家学者,两者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包括像本来历史上的王阳明,别看心学那么厉害,王阳明自身又文武双全,朝廷真的重用他了吗?

封个伯爵就把他打发回家了,就是心学门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备受打压,为的是什么,现在的何秋算是看的很清楚了。

正因为如此,何秋未来的路也就可以预见了,不出意外会成为和在野的那些大儒一样,可以教学生,但不可以入仕为官。

像这次站出来掌管锦衣卫已经是何秋未来权力的极限了,这属于特例。

好在何秋也不在意能不能掌握权力,对他来说真的掌权了,反而是件麻烦事,还是教教学生好啊。

实际上,这次何秋主动向朱棣交权,就是在无声的表态:我看重的是我的学问能不能大兴天下,是道统的传承,绝不是权力,更不会做王安石第二。

朱棣看起来也是很清楚的,所以才没有二话直接收了何秋身上的权力,反正他本来也是侯爵,也不用怕生活上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相比于朱棣,朱高炽的脑子就转的慢一点,还专门跑到何秋这替他打抱不平,觉得朱棣亏待何秋了。

何秋只是笑而不语,这其中的一些东西,还是需要朱高炽自己慢慢悟的,就是现在给他掰开了揉碎了说,他也是听不懂的。

……

洛阳西苑,自从永乐元年重新开始修建后,现在已经成了京师一景。

不少人觉得它可能比当年隋唐时的西苑更为繁华,这样的心态其实也是因为现在的大明盛隆汉唐,大明的士子们,心中自然有和隋唐相比的自信了。

当然,现实也确实如此,随着郑和下西洋,大明无数百姓都开始往南洋跑,当今的南洋全部被大明占下,自然而然的,在建筑上也吸收了不少南洋的建筑风格。

西苑一开始修建的时候,还只是单纯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后面就吸收了不少绿教、景教、南洋佛宗等等各处建筑的风格,算得上浑然天成。

大明已经探明了欧洲所在,当初还引起了欧洲的巨大震动,不少欧洲的学者都跑到大明,成为了大明的一份子,以说汉话为荣,双方的交流也一点都没有少。

或者说不是交流,而是大明的知识外传,纵然何秋一直想要阻止这样的趋势,却终究有心无力,时代的洪流不是他一个人能阻止的。

算算时间,现在已经是永乐三十年了,朱棣也有快七十岁了,但依旧精神十足,只是不愿再理朝政,专注于培养自己的孙子,长期在西苑修养。

对外说的就是仰慕太祖之德,打算内禅给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的心里当然有些渴望,但还是依照规矩,要进行三辞五让的,不然岂不是对朱棣的不尊重?

这一次,何秋跑到西苑,也是朱棣召见的,这些年里何秋一直忙碌于整理自己的学说,压根不关注朝政,反正聪明人那么多,交给他们就行了。

到老到老,何秋才敢拿出自己前世学的一些**的东西,将它改头换面,阐述成‘天下大同’的理论思想。

也是因为这事,朱棣不顾年纪,直接把他喊道西苑,两人刚一见面,朱棣就气哼哼的说道。

“你的学说讲到最后,怎么就讲出来了这么一个反贼的道理?”

何秋丝毫不畏惧的看着头发花白的朱棣说道。

“这不也是千年以降所有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吗?你从里面只看到了反贼,我倒是觉得这才是未来呢!”

朱棣叹了口气,没有说什么,他自个儿也清楚,这天底下哪里又不灭的王朝呢?

就算之前大家都学的程朱之学,不照样有人造反,难道换成何秋的学问就没人造反了?

不可能的,只是朱棣还是有些不能接受何秋将一些东西说得那么透彻。

看出来了这点,何秋尝试着劝慰朱棣道。

“江山总归是要留给后人的,有些问题现在是很难解决的,咱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心都操完了,要不然大明不就成了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没有一个人能用的!”

“道理朕都懂,只是有些不能接受啊!”

“有铁轨、有火枪,拿住钱袋子,抱着枪杆子,你还怕什么?到了今天,难不成还能有人顶着枪炮造大明的反?”

“未来大明的敌人只会在外,不会在内!”

何秋说的理直气壮的,可他的心里明白,枪炮是不可能吓住所有人的,不然哪来的法国大革命?又哪来的苏维埃和新中国?

只是站在他现在的‘反动’立场上,他也只能这么劝朱棣了。

“唉,你说的也不无道理,那些事还是交由后人解决吧……”

其实现在大明的问题,一点也不少,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有时候朱高炽都已经快掌握不住了。

可以如今大明的疆域,不依仗内阁是不可能的,只能尽量调整。

再往深处讲,大明的贫富差距也是极大的,只是好在如今有了西域和中亚的土地,还有南洋的土地,可以将贫苦百姓迁往这些地方减轻了朝廷的压力。

可这样的压力绝对不会消失,只是被暂时压制了,压制的时间越长,未来爆发的革命就越为猛烈。

朱棣对这样的新情况,也拿不出什么办法,只能任由事情发展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整顿吏治。

然后由朱高炽主持何秋所提出来的一系列财政改革,商律制定等等,希望借此增加大明的国力。

毕竟属于朱棣和何秋的时代,已经要过去了,接下来是他们的后辈们的时光了。

恰如一名伟人所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全书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