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崛起,从1900开始 > 第438章 汉阳门码头

崛起,从1900开始 第438章 汉阳门码头

作者:清波凡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15:31

第438章 汉阳门码头

其实这些本领,不用陈天华动脑筋猜测,就知道她是跟陈琪美在东京现学现卖的。

因为在日本警监学校里,像情报跟踪,布哨警戒,发展线人等,这都是必修课。

“谢谢玉芳姐的教导,华之受用了。”陈天华装出一副洗耳恭听,谦逊的模样。

“哎对了,必然强调一下,在公共场合你还是称我为文雄公子,或是文雄先生,另外,这里是我的一个秘密情报联络点,鸾蓉姑娘就是联络人,若今后有啥紧急之事,可以到这里来。”

“明白了,谢谢玉芳姐。”

看来,这个上海同盟会搞得有条不紊,各种社团纪律与要求都是一清二楚,非常的专业。

这些都是东洋人专业训练的成果与水平,不难想像在抗战时期,日军特高科手段毒辣,这跟他们的训练素养分不开。

陈琪美在警监学校学习了整整三年,看来是学到了大部分精髓内容。

“这里的鸾蓉姑娘,可靠吗?”陈天华装得傻乎乎的样子,接着问,了解得越明白越好。

刘玉芳白了他一眼,沉声道:

“她早年是我在上海女学的师妹,她的父母亲在百日维新运动中被杀,这人非常可靠,她就像是我的亲妹妹。”

“哦…那这个红袖书寓的幕后老板?”陈天华一不做二不休,根都刨了干脆问到底。

“这个红袖书寓是光复会二年前出大资买下的,也是准备发展成情报联络站,现在,实际由我在节制,驻沪新军和青帮是这书寓的靠山。”

喔靠,这二座靠山是上海滩上响当当的硬通货,都是可以横着走的狠角色,就连租界洋人们都很礼让三分。

“这里的所有人,除了鸾蓉和丫鬟玉清是同盟会的人,其余人,都是原先雇员。”

刘玉芳没有隐瞒,详细道来。

“嗯,我明白…”陈天华颔首。

两人正交谈着,只听楼梯响起一阵轻盈的脚步声。

一会,鸾蓉推门进来,她亲自送来了夜霄,两碗百合莲子羹。

“哎哟,二位谈得如此投缘,都忘了时辰了吧,嘻嘻…来,吃碗百合莲子羹垫点饥。”

鸾蓉从没见过师姐刘玉芳,面见外面来人,竟花如此长的时辰交谈。

以往她女扮男装到这里来,大家都以为他是鸾蓉姑娘的相好,谁都不会在意。

她在这里最多就待上一个小时。

可今晚很特别呵,竟待上二个多小时呢。

莫非,师姐是看上了这位高大俊朗,多才多艺,武功高强的少将军啦?

可师姐是有家室的人,姐夫又在上海青帮里头…

唉,这人就是奇怪的动物,感情这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尤其是女人,多情善感。

怪不得她适才在楼下问得十分仔细。

问了他是怎么进的门,又如何上的花魁阁楼,成为花魁的座上宾的。

当然,这都是鸾蓉自己的臆想而已。

其实这次见面安排,事先刘玉芳并没有告之鸾蓉,她不知师姐跟陈公子本来就认识。

也许,在刘玉芳的潜意识里,还真是想考考这位昔日义弟的能耐。

从鸾蓉口中道出陈天华的入阁经过,和她那眉飞色舞的赞叹,刘玉芳也是大惊失色。

她没有想到,时别仅仅五载,这位当年羞涩寡言的乡下少年郎,竟会变得如此的优秀。

文才武略,堪当大任。

因为刘玉芳清楚,在整个上海滩风月场里,能进入鸾蓉小阁楼里喝茶听琴的公子哥儿,屈指可数。

能进入鸾蓉法眼,且赞叹不已的公子哥儿,恐怕只有眼前这一个。

适才,鸾蓉在楼下亲自守着,见师姐刘玉芳和陈公子迟迟不见离别,想必是谈得投缘,她的心里,多少有一些说不出来的酸醋滋味。

“请吧陈公子,吃了这碗百合莲子羹再回去吧。”刘玉芳像个主人似的发了话,言外之意就是下了逐客令。

“多谢,恭敬不如从命。”陈天华微微一揖,便用小汤匙有模有样地吃起了莲子羹。

一小汤碗莲子羹,就是装斯文也花费不了多少时辰,陈天华一会就吃完,他起身并躬身作揖道:

“文雄先生,鸾蓉姑娘,多谢二位深情款待,陈某在此作别,后会有期!”

“陈公子请便。”刘玉芳起身回礼。

鸾蓉则非常殷切地送陈天华下楼,在阁楼下作揖告别,“陈公子一路走好,有空请过来坐坐。”

她的话相当于给了张绿色通行证。

“多谢姑娘盛情,后会有期,陈某告辞。”

陈天华款款走出红袖书寓,鸾蓉姑娘是望眼欲穿,直到他转弯消失,这才回到阁楼二层去。

门口,侍卫长飞鸽的马车过来了,他掀开车帘一跃而进。

“驾…”随着一声吆喝,马缰绳一抖动,马车的的得得奔跑着离开。

游离在红袖书寓四周胡同里,那些各种身份,不同使命的暗探们,也悄然离去。

……

光绪三十一年,农历十月底。

武昌汉阳门码头。

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

长江上浓雾已经完全散开,红彤彤的太阳就像停在江面上方一般,但寒风凛冽,阳光照射在身上,只是温凉的感觉。

汉阳门码头上热闹非凡,各种进出的游轮汽笛声、人群吆喝声、吵闹咒骂声混成一片。

武汉三镇,四周长江、汉江等各种水域环绕,这里码头林立,规模以上的大码头、洋码头,有七十余个之多。

所以,码头文化,码头经济,码头帮会是武汉三镇的一大特色。

尽管入冬了,但汉阳门码头四周的人流,依然是熙熙攘攘,当地批发果蔬的小贩、拎着扁担兜售力气,来自巴蜀地区的川军苦力,和摆渡口赶着谋生的人群,混杂在一起聚成复杂的人流。

码头外面空地上,更多的是拖家带口的逃荒者,小蜷缩在路边放一只破碗乞讨,瘦骨嶙峋奄奄待毙的来自黄河以南的灾民。

清末年间的武汉三镇,是大清国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它占尽铁路与水运两大优势,所以,这里的商贸和产业经济异常发达。

汉口又是除上海,天津之外,大清国的第三大外埠口岸城市,汉口租界也是异常繁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