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西汉权臣霍光 > 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

西汉权臣霍光 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

作者:静思默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18:02

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上)

第二十五章 君臣互探

霍光刚选好了皇帝,又马上要选拔丞相。宣帝刚刚即位十天时间,安平侯、丞相杨敞因病去世了。

得知杨敞因病去世的消息,霍光心里十分难过。霍光想到:这杨敞是好友司马迁的女婿、自己从前的幕僚,虽说在告发上官桀等人谋反、废黜汉废帝刘贺的事情上有过害怕犹豫,一旦明白缓过神来,还是坚决拥护和积极支持我老夫的;提拔为御史大夫、丞相后,对自己可以是尊敬遵从、言听计从。想到这里,霍光于是奏请宣帝,诏令杨敞的儿子杨忠继承爵位,因杨敞拥戴宣帝即位安定皇室宗庙的功劳,又加封三千五百户的封地。

官场的人最喜欢最盼望的是场子里有人腾出位置,一个位置空出来了,就带来数人得到提拔的“连锁”机会。

由谁来继任丞相职位呢?从资历和可靠等方面上考虑,霍光决定推荐蔡义。

那蔡义的御史大夫一职,又由谁接替呢?霍光想到的是左冯翊田延明。左冯翊,官名兼行政区名,西汉京畿三辅之一。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于将右内史改为右扶风,将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田延明数次带兵平叛有功,在都尉、太守、大鸿胪、卫尉、左冯翊数个岗位上都是业有大绩、治有能名。

霍光心想,自己推荐的两个职位都是“三公”之列,又是自己与宣帝刚即位后第一次商议,我要来看看这个自己选立的新皇帝如何表现动作。

“皇上,老夫举荐的这两个人适合吗?”霍光仔细观察着宣帝的表情十分客气问道。

“大将军您这太客气了。”宣帝拱手说。

霍光一看宣帝向自己拱手致礼,心里一热,连忙说道:“这是老臣应该的。”

“正因为大将军是老臣,熟知朝中众臣百官,朕刚被您选立拥戴即位,什么都不熟悉,一切全依大将军作主。”宣帝诚恳说道。

“皇上太看重老臣了。”霍光动情说道。心想,这新皇上确实与刘贺完全不是一个类型和档次,看来我这一废一立完全正确。

随后,宣帝下诏,令蔡义为丞相,田延明为御史大夫。

宣帝其实心里认为蔡义不适合担任丞相,但霍光提出了,自己不能一即位就反对,又想到霍光主政以来,反正丞相就是个摆设,自己也没有必要反对。

皇上对霍光的推荐完全同意批准任命了,朝中臣官中却有人有不同看法。

这蔡义此时已经八十多岁了,身材矮小,没有胡须,这时眉毛也脱落了,脸相好像一个老妇人,平时步履蹒跚、身体佝偻,常常还要两名属吏扶持才能行走。朝官中有人就说,“他霍光废了旧帝立新帝,他还是要在朝廷里主政专权,所以任用丞相不选拔年富力强的贤才能人,反而选了一个年迈力衰、可以由他完全控制的傀儡。”

这话很快传到霍光耳中。他深感此议论对自己大为不利,就对侍中郎官、左右随从及属官门吏们说:“蔡义大人精通经诗,给孝昭皇帝做老师深得称赞,在少府、御史大夫任上从没出错,完全应当担任丞相。我推荐他做丞相,怎么能说不是选择贤才呢?这种议论应该立即制止,不能让天下人都知道。”

朝中臣官从此闭嘴。

这个蔡义做了丞相四年就死了,谧号称节侯。他没有儿子,封国废除。

这时,朝中还有一个官员不仅对霍光的推荐很不满意,而且是很愤恨,根本不听霍光这些辩白,直接给宣帝上奏参劾他大将军霍光。

自上官桀、桑弘羊被杀后,朝中再无人敢反对霍光,更莫说向皇上奏本弹劾。是谁吃了豹子胆?霍光马上就知道,上奏参劾他的这人就是汉废帝刘贺的岳父、侍御史严延年。

严延年是东海郡下邳县人,他的父亲担任丞相属官时,严延年在丞相府稍微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回到家乡东海郡担任郡吏。严延年虽说身材短小,但应了那句“矮子离心近”,精通政务,精明强干、反应灵活、干事迅速,有人说他胜过以通达干练著称的孔子的学生子贡、冉有等人。通过选拔后,入京担任御史大夫属官,后推举担任侍御史。

严延年以前对霍光是言听计从,自霍光废黜自己女婿汉废帝刘贺后,那是恨得要命。见霍光一下推荐了丞相和御史大夫两个“三公”高官,心里猜测刚即位的宣帝一定心里不满,知道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又是霍光提拔的人,就越过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直接向宣帝上奏弹劾大将军霍光。

严延年在弹劾奏章里激愤写道:“霍光自辅政以来,违犯朝制,专权霸道,培植亲信,排除异己,特别是擅自废立国君,失去了为人臣下之礼,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

宣帝没有即位之前,听到别人议论霍光一人独断专权,就知道朝中大权完全掌握在霍光手中,接到严延年的弹劾奏章,心想:没有霍光的竭力辅政,能有我刘家江山社稷今天这样好的局面?没有霍光的果断废立,能有我刘病已今天的帝王之位?宣帝思考了一会,决定来个不作处理的处理。他在弹劾奏章上没有提出半个字的看法和处理意见,却又把奏章递给身边的黄门和侍从官员看阅,还故作生气说道:“真不像话,这完全是对大将军的诬蔑诽谤!”

黄门和侍从官员,包括霍光安排在宣帝身边的心腹,感到宣帝十分信任霍光,哪里知道宣帝这既卖好又敲打的手法,本意是让朝廷官员特别是让霍光知道,御史官员已经在弹劾霍光专权,特别是擅自废立国君,以让霍光及其亲信党羽今后有所警觉收敛。

严延年的弹劾奏章虽然没有任何处理结果,但经宣帝这样一“处理”却有了另外一个大“结果”。朝廷上下为之震肃,众臣百官对严延年既敬重又畏惧。敬重,是敬重他敢于挑战冒犯霍光;畏惧,是畏惧他以后说不定哪天也会弹劾自己,大家对严延年都是敬而远之、远而敬之。

严延年见上书弹劾霍光未果,心想:我弹劾不倒你霍光,我就来弹劾你的心腹亲信,便把矛头指向废黜自己女婿汉废帝刘贺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霍光多年的心腹亲信田延年。

严延年看到田延年经常身戴佩剑,于是就上书弹劾:“田延年携带兵器冲犯了皇上侍从坐的后车,犯下大逆不道之罪。”

田延年得知消息后,就上书辩白说:“这是严延年擅权报复,造谣诬陷,下臣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

宣帝这次根据严延年弹劾的对象和事情,将此事交付给御史中丞于定国去查办,笑着对身边人说道:“一个‘延年’弹劾另一个‘延年’,有点意思。”

御史中丞于定国接到宣帝的命令,连忙向御史大夫田延明报告,按照“惯例”,俩人散朝后一道来向霍光请示如何处理。

听了田延明和于定国的报告,霍光见严延年为自己女婿汉废帝刘贺被废黜,向宣帝上书弹劾自己不成,又上书弹劾田延年,心里极为震怒。他想了想,严厉说道:“新君刚刚即位,他就为报私仇、为泄私愤,连续诬告朝中大臣。朝中参与废黜他女婿刘贺的有那么多臣官,如果不彻底严惩他,那以后朝中官员将如何自处?朝廷政局又将如何安宁?”老练的霍光一下把朝中臣官全扯进去了。

“对,一定遵照大将军说的办。”田延明和于定国心里完全明白了霍光的意思,就表态告退。

田延明和于定国本来对严延年两次越过他们直接向宣帝上书弹劾就不满,听到霍光这么一讲,心里就更加恼怒。

“余大人,我们都参与了废黜他女婿刘贺,与他同在一起共事,那他以后也会抓住我们的一些什么问题上书弹劾。既然大将军已经明确指示,那我们这次就不能客气了。”田延明边走边说。

于定国一听,站住望着田延明说:“对,下官完全赞同田大人的意见,我们动手反过来查他!”

纵观人类的整斗史,可以看到,要是内行、同行互相整斗起来,那下手比外行的人就更快捷、更精准、更到位,因为都懂行、熟悉,运作起来那是驾轻就熟、如臂使指啊!

于定国是东海郡郯县人。他的父亲曾任专职司法的县狱史、郡决曹等官职,判案公平,凡是被他依法判刑的人没有因不服而心怀怨恨的,为此,郡的老百姓为他立了生祠,称作于公祠。于定国从小就跟随他父亲学习法律,他在父亲死后也任过狱史、郡决曹等官职,后补廷尉史,因才智出众、办案有方升为侍御史,又升任御史中丞。

回到御史府,于定国叫来严延年问道:“侍御史大人,你上书弹劾田延年大人携带兵器冲犯了皇上的后车,你知道是何时何地?哪些人亲眼看见了?有谁能出来进行举证?”

“下官是听宫内黄门讲的。”严延年回道。

“你是熟悉法律之人,仅凭听说就向皇上上书弹劾朝廷重臣?田延年大人上书否认此事,你又没有直接人证,你这应是诬告朝中大臣啊!”

“这……”严延年语塞。

“你身为侍御史,主要负责对朝官进行监察,既然知道田延年经常身戴佩剑进殿,你为什么不及时制发文书移送到宫殿护卫部门进行禁止,而让他能够长期自由出入宫殿?”于定国严厉斥责说,“你就是严重失责啊!”

严延年看到御史中丞这种态度,心里马上明白了,明白了自己这着棋又下“臭”了,明白了自己这着棋为什么下“臭”了。

随后,于定国反过来以此事向宣帝上书,弹劾严延年玩忽职守,纵容罪人私闯宫禁,连续诬告朝中大臣,按照法律应该处死。

严延年一得到消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立即弃官潜逃。

皇帝有了,就要有皇后。没有料到,围绕皇后之位的斗争又开始了。

宣帝即位时,封妻子许平君为婕妤。婕妤系武帝生前在后宫设置,为妃嫔之首,往往随后晋封皇后。时间已过数月,许平君应按礼制常规顺封为皇后了。

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不少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却不“顺理”难“成章”。宣帝晋封妻子许平君为皇后,就出现了“插曲”,遇到了麻烦。

麻烦来自霍光的妻子霍显。

“宝贝,我们霍家的好机会又来了。”霍显搂着管家冯子都说。

“什么好机会?”冯子都揉着霍显问道。

“新皇上还没有立皇后,我最小的女儿霍成君还没有出嫁,这不是好机会来了吗?”

“夫人是想让成君千金成为皇后?”冯子都一边在霍显胸部运作一边问道。

“对。啊!”霍显哼哼一声,“这事靠老头子是不可能的,当初他的外孙女进宫做皇后,他都是坚决反对,从此与亲家女婿上官桀父子产生矛盾。”

“那我们怎么运作呢?”问毕,冯子都的手下移。

霍显也把手放在冯子都下体,望着冯子都转动着狐眼说,“老娘想出了一个办法,你去找朝中官员放风声、造舆论,就说应该册立我家七女霍成君为皇后。”

朝中一些官员看见冯子都很受霍光宠幸,经常为霍光出谋献计、代霍光出面办事,纷纷争与巴结交往,常常吃请送钱给物,不惜降低臣官身份仰承一个管家奴的鼻息。冯子都打着霍光旗号,到处替人办事,收取钱财,甚至巧取豪夺、敲榨勒索,他人来霍府求见霍光,也得给他递上“红包”才可进门。

冯子都接到霍显的指派,马上找到朝中几个与他关系紧密的“铁杆哥们”, 冒称说是霍光的意思,要他们在朝廷官员们中串联活动,上书推荐封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

这些官员得到冯子都的“指示”,认为是讨好霍光的大好机会,等不到集体商议联名上奏,就争先恐后地给宣帝上折,纷纷赞扬大将军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国色天香、仙姿玉貌,又是上官皇太后的姨母,现在还待字闺中,提议宣帝纳入宫中册立皇后。

宣帝看到这些册立皇后的上书奏章,全是奏请册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没有一件是请立自己的妻子许平君,感到这背后的推手肯定来自霍氏家族。他看着这些奏章,想到了自己孤苦贫贱的生活经历,想到了妻子许平君的美貌佳德,想到了与她成婚一年多来的恩爱生活,想到了许家给予他精神和物质的帮助支持,决定要册立妻子许平君为皇后。心想:一个皇上连自己唯一的老婆立为皇后都不能作主,那连一个农夫都不如。立妻子许平君为皇后,这是底线,不能让步!

“不要与霍氏家族反目,特别是不能与霍光翻脸,既要为妻子争到皇后位,又要保住自己的皇帝位。”宣帝自语道。他想了一会,决定既不下诏答应将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纳入宫中册立皇后,也不下诏提出将自己的妻子许平君由婕妤晋升为皇后,只下诏寻找自己微贱时曾用过的一口旧宝剑。

这个新皇上真好玩,下诏寻找自己微贱时用过的一把旧宝剑!面对皇上这道诏令,霍光及朝中很多大臣不知是何用意。

“皇上,您下诏寻找自己微贱时用过的一把旧宝剑,很多大臣不明白,这是……”霍光派安排在宣帝身旁的心腹向宣帝问道。

“哦。”宣帝微微一笑说:“人富贵了,不能忘记受苦时的经历。旧宝剑虽然是不值钱的东西,但和我共过患难,不能随便丢弃,就像往日的朋友,不能随便忘记。”

霍光和大臣们仔细一琢磨,宣帝的话弦外有音,他心里想着贫贱时所娶的患难妻子许平君。

一些精明的大臣懂得了皇上心思,知道他有“糟糠之妻不下堂”之意,于是纷纷私下相互征询商议。经过一段时间酝酿磨合,忠君的思想,朝廷的礼制,还有对霍家盛极的不满,使大家认同转向,便上书奏请册立宣帝的妻子许平君为皇后。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十一月壬子,宣帝的妻子许平君由婕妤晋立为皇后,宣帝初战取胜,高兴至极,下诏大赏天下、大赦天下,从朝廷侯王官吏至民间鳏寡孤独都各有相应赏赐。

从此,故剑情深的浪漫典故在中国历史上开始流传下来,宣帝的这封诏书也就成了一道皇帝对臣下最浪漫的诏书,一道皇帝对发妻最庄严的许诺!

皇后问题终于按照宣帝的心意圆满解决了,可是相伴随的另一个问题相继而来,这也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却也遇到了障碍。

依照西汉旧例,许平君由婕妤晋立为皇后之后,她的父亲或兄弟理应封侯。

宣帝想乘胜前进,获得全胜。

早朝会上,议题刚一提出,站在前排首位的霍光向前迈出几步,拱手说了声“皇上”,然后转过身来面向殿内大臣们大声说道:“老夫不同意将皇后的父亲许广汉封侯,因为许广汉两次犯罪受到惩罚,是受过宫刑的人,一个罪人而且是个阉人,不适合封为国丈,不应该封侯管理侯国。这是我朝例制,不能违反!”说罢,挺立不动,灰白胡须抖动着。

霍光内心很想让自己的小女儿纳入宫中册立皇后,因为他想到自己年过六十,让小女儿成为皇后,这样在自己百年之后,就为保住霍氏家族尊贵地位多了一个有力砝码和保险。他原以为宣帝会看在自己选立他做皇帝的分上,让自己的小女儿做皇后,没料到宣帝即位时间不长,就跟自己玩了一个巧妙高超、软中见硬的招数,他决定亲自出面反击一招,来试探一下这位新君的底气和招数。

朝会的官员们看着霍光,无一人发声,他们又望着台上的宣帝。朝廷官员们都明白,这里面深层次原因,是霍光对宣帝不答应自己的小女儿纳入宫中册立皇后不满,但霍光这次反对的理由充足。

面对霍光的阻挠,宣帝选择了默认。他知道霍光反对的理由是站得住脚的,在妻子立后和岳父封侯这两个大事上,自己不可能全赢,不然,自己与霍光之间的天平一下就完全失衡了。他起身平静宣布,“依照大将军意见办,散朝!”

没有办法,直到许平君成为皇后一年之后,宣帝才搞了一个变通,将岳父许广汉封为昌成君。

“君”,是西汉王朝封爵系统的别支,地位次于侯爵,而且没有封邑,只拿政府的薪俸。

晚上,宣帝独自一人坐在寝宫内,回想起自己继位四个月来经历的大事,从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推荐任命、严延年的上书弹劾和畏罪潜逃,到自己妻子册立为皇后遇到的困难、岳父封侯受阻未成的失败,他感到了霍光的权势极大。他想到自己登基之日谒见高庙时,霍光陪同他乘车前往,心里觉得很害怕,如芒刺在背;回来时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骖乘,自己才感到安逸自在、安全亲近。

“皇上!”皇后许平君进来柔声喊道,“不要烦恼了,歇息吧!”

“好。”宣帝挽着许平君坐在床榻上。

许平君深情望着宣帝:“臣妾父亲封侯不封侯,没有什么,皇上不要为此事与大将军闹僵了。”

“这我知道,我担忧的是,大将军的儿子霍禹和哥哥霍去病的孙子霍云都任中郎将,统率由胡人、越人组成的军队;他哥哥霍去病的另一个孙子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他的女婿、外孙等都在宫中和朝廷各部担任侍中、给事中、大夫、都尉、郎官等职,并且全都参加朝会,具有发言表决的权利;特别是他的两个女婿分别担任东宫、西宫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霍氏一家的骨肉亲戚在朝中早已结成一体。”宣帝躺在床榻上,神情忧虑说着。

“哦。”皇后许平君紧紧靠在宣帝肩膀上,充满忧虑望着宣帝。

“朝中和州郡县很多官员是他一手推荐提拔的,其中不少是他的幕僚门客,这还不包括一些暗中巴结投靠的。很多官员只侍奉他的家奴冯子都等人,根本不把丞相和御史大夫放在眼里。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在朝中十四位部门主管官员中,就有九位是唯大将军马首是瞻,他的亲信党羽在朝廷可以说盘根错节。”

“皇上!”皇后许平君知道夫君的担忧和害怕,她紧紧抱住宣帝。

“你可能知道,大将军把持国家的权柄多年,朝政大权几乎全部掌握在他手里,而且还决定着朝中官员的生杀予夺。小户人家子弟乐成才德平庸,却因受他宠爱,官至九卿,爵为列侯。先帝时的廷尉李种、王平,左冯翊贾胜胡以及丞相田千秋的女婿少府徐仁都因冒犯他的意旨被下狱处死。可以说,他大将军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程度。”

“那您以后不会被废掉吗?皇上!”皇后许平君流泪问道。

宣帝用胳膊抱住皇后许平君的肩膀说:“夫人,不要为我担心害怕,我既然能进入这个宫殿,就能在这里站立住,相信你的夫君会有办法的。”

宣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以“庶人”之身登上“九五”之尊的,而刘贺是以诸侯王身份入主长安的,而且他还有众多昌邑旧臣辅助,自己与刘贺相比更显得势单力薄。这也是霍光选立自己的一个原因吧。仅凭皇帝之称不能与霍光相抗衡,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跟他熬时间耗身体,用时间换空间,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

想到这里,宣帝在心里深切感到,前任刘贺的遭遇就是自己这个继任者时时不能忘记的最为重要的教训。

望着已经入睡的妻子,宣帝心里形成了一个信念、原则、底线:自己不做昭帝,完全不管不问政事,事事一味听从霍光,像个傀儡摆设皇帝;但自己也不做废帝,刚一即位就恣意胡为,抛开霍光及朝中旧臣,甚至还要动手除掉霍光,像个浅薄昏狂皇帝。自己还是要依靠霍光辅佐,让他继续主政甚至专权,自己在不被霍光坚决反对的前提下,还要有理有节地提出和实施自己的主张,要显示出自己是堂堂正正、名正言顺的当今天子、大汉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