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416章 张靖海家世

一品权相 第416章 张靖海家世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416章 张靖海家世

“杨咏石你这算不算言不由衷?”如今,刘潇杰等与杨继业往来稍多,说话也直接得多,“别人不知你杨咏石,难道我们还不懂你?

能文能武,从荆蛮楚地过来才多久,就为苏杭立下不朽之功,更是活人无数。见识之远,眼界之阔,思谋之深,当世不说年轻文人士子,即便是文豪大儒,又有几个可与你比肩?”

“同知大人,你这是想棒杀小子啦,小生一年少举子,何德何能啊,可当不起大人之言。大人,千万不要让人得知,否则,别人以为小子不知天地高厚了。”杨继业轻声说,刘潇杰也没有要在这时候,将杨继业推出去。

这时,苏杭的文士聚集在一起辩论、争名,让杨继业一个荆蛮楚地的举人推到最前面,那不是帮他而是把他作为标靶了。

“杨咏石,你觉得这张靖海怎么样?”刘潇杰又说。

听刘潇杰的语气,显然他对这个张靖海有所熟悉,也比较看好。真正在为的文士,欣赏的还是能够踏实做一些事的人才,而那些只知钻营,只知言语浮夸之辈,真招到身边去,不过是为自己招祸。

这样的事,刘潇杰官至同知,岂能看不清?

“有机会倒是可见面聊聊。”杨继业笑着说,对张靖海这种脾气和见识,多少有些期待,稍微引导和点拨,说不定会成为一个能力强的人手。

刘潇杰笑了笑,说,“这个张靖海家世清白,原本是宁府临海一寨子人,寨子与邻村争地,两寨互斗,伤不少人。张靖海劝阻无果,举家离开寨子,到杭城边来居住,用心苦读。可惜今年错过秋试,只能等三年后……”

科考功名固然重要,却不是全部,但对文朝的文人书生而言,科考几乎就是他们的全部。科考在才真正晋升至理,其他都将成为他们的遗憾,即使有所作为,也会郁郁不得志。

杨继业微微点头,对于误了科考的事,他是明白的。按照文朝规则,他在早几年就可参加秋试,但却拖了下来。不然,说不定就出现一个十三岁的进士。

而今年春闱,他又不能参加,势必要等三年,说不定三年后还是不能参加,也未可知。

“我看这张靖海神韵内敛,学识应该不差。想来举人、进士功名都不在话下,唾手可得。”杨继业说。

“举人试对读书人而言,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谁也不敢说自己就能够稳当考中。隋唐以降,前朝这样的例子可不少,张靖海才干不差,心气也高,可别挫败与举人试才好。”刘潇杰说这话时,面色稍微沉静,显得慎重。

“听大人所言,这张靖海对于苏杭、对于倭寇、对于海贸都有所见识?”杨继业说,关于读书的事情,确实难料。像于连欣不过是举人之功名而已,虽在徐金胜大将军身边办事多年,功名上就限制了他的发展。

一个人的天花板太低,在个人的发展上,受到的局限真的太小。正如后世的人,如果初中之后,就去打工,要说这样的人真有大成就,千万之众中可有一个?其他的人,都在底层苦苦挣扎,勉强度日而已。

文朝这里,可选择的路和机遇,那就更加稀少,如果说秀才功名而已,到最后不外乎在私塾任课,或在某一村寨为富家跑腿,就算是比较好的结局。更多的却像孔乙己那样,郁郁不得志,一生悲催。

对杨继业说来,海贸是未来几年的大机遇,需要找到一些可掌控大局的人才。张靖海志在科考,即便有些才能,杨继业也未必会将他留下来。

不过,对于一些有事干才能的人,多接触一些,找一些志趣相近的人,成为朋友,今后要谋求什么事,也好有人帮衬。

到苏杭三四个月了,杨继业一直不与苏杭的士林往来,最多就是与刘裕这些老一辈人、唐俊词、刘潇杰这些大佬们在一起,反而与他同龄的、功名相若的,都不见面。

那边张靖海与苏文强之争还在继续,但高低已现,苏文强即便想找回优势,显然难以做到。原本想借着人多,群情激愤之时,猛踩张靖海一次,让他文名受损,谁知张靖海反驳犀利,让他难以找到更好的理由。

迎春文会上,除了年轻一辈,也会有德高望重的一小团队过来,人不多,是作为文会上品评诗词的大佬。这些人在会场,年轻人的诗词才可评出高低、名次。

刘裕这一次也是被邀请之列,杭城这边的官府,对刘裕这样的儒家大佬,自然非同寻常的尊重。刘裕虽说在官场上不得志,可回到苏杭居住,文名在苏杭顶层,品行也是备受人们赞颂。很多苏杭的年轻一辈,都有找刘裕求教、指点的经历,算是半师之关系。

刘裕到文会来,是不可能四处走动,而是在江岛上一处亭台喝茶。与一群进士大佬们聊天,对于文会上,是不是能够有好诗词,期待并不大。

杨继业被刘潇杰带着,直接往江岛而去,到亭子外。看钱塘江流,水波平静,但水下确实浪潮激流,汹涌,江面不时有大漩涡出现,显见这江流的危险。

杨继业也知道,如今的苏杭看似平静,没有战事。可随着平倭军的行动,特别是蛮族军深入宁府之后,必然刺痛了倭寇和宁府的大族们。

战事何时开始,双方都难说定。但蛮族军这边希望是在春耕结束后,对苏杭的稳定和发展最为有利。至于倭寇和那些通匪大族是如何选择,这边也没法判定。

亭子不算大,已经有六七人在座,包括了唐俊词这位知府大人。唐俊词等见到杨继业、刘潇杰等到了,扬声说,“杨咏石,先进来喝杯茶。作诗词可稍等,踏青也可稍待,苏杭的大家闺秀,可能还在梳妆中……”

杨继业本来不想出头,进这亭子,虽说大多数是熟悉的人,可在文会上与他们在一处,让苏杭的士林中人见到,必定难以继续低调。

可唐俊词已经开口,他只能笑着说,“知府大人,学生已经有亲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