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一品权相 > 第685章 抵达裕口县

一品权相 第685章 抵达裕口县

作者:晓阳高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33:50

第685章 抵达裕口县

穿行一天,总算走出洪水淹没区域。

到这边,山、路、耕地再不是之前那种被水淹没过大痕迹,气味也大不相同。不过,一路上走,依旧会遇到一些水洼。但对杨继业等人没什么影响,到这边,也没见有拖儿带女逃荒的难民。想来,附近的人,该走的都已走了,该集中在城廓附近的,也都集中过去。

文朝的难民们也知道,到村寨讨要吃物,不会持久,临时性的还可以,但时间长后,就不可能。城廓就不一样,有施粥的人,至少可以领一碗稀粥延命。

根据杨继业目前受到的消息,青年军三师昨天已经抵达灾区,然后按照杨继业事先所做的部署,以连为基础单位,分散在整个灾区。

即使分散开来,也不过三师过连,散开也不会有多少覆盖面。师部和两个连队人马,则是要与杨继业汇合,作为杨继业身边最得力的力量,来帮助这次赈灾。

对于赈灾这种事情,青年军之前在苏杭做过,熟手,特别对于财物的管理、审计上,有特别精细的人选,能够将整个赈灾银子流向弄清楚,既然杜绝有贪墨现象。一旦有人伸手,这些人便能够抓住证据,再提交给钦差大臣。对杨忠良而言,能够堵住贪墨缺口,同样是立功的表现。

对于同青年军汇合之事,杨继业并不担心,也不急。反而是与陈羽霏和陈老头等人汇合,多少有些想法。

处在灾区,来自人为危机对于陈羽霏他们说来并不会有多大,可对与疫病的感染,可能性却不能说大话。多少名医在救灾过程中,治病救人,而自身却因劳累过度,使得身体变差,最后自己感染了丢命的。

陈羽霏热情豪侠,热衷于救人,对自己的照顾却少那份心。灾区四处奔波,确实最容易出问题。

裕口县城名为裕同,地处一山一谷之侧。因为裕口县有一部分为山区,到这里后,地势上相对拔高。黄河决堤之所,距离这边本身也远,洪水到来之前,裕口县已经先期得到了汛报。在距离县城五里远的谷口位置,县衙组织民张筑起高坝,挡住洪水进县城裕同城,使得裕同城得以幸免。

此时,裕同城外地堤坝处,浑黄浊流还在,只是水位降下。守在临时筑起的堤坝的人群也还在,堤坝上,有人站在那里看洪水。而堤坝后,聚集的人群至少有几千人。

人群很乱,几股炊烟浓浓地直指半空,到半空后才被吹散。

杨继业一行人到来,没有引起多少人关注。他们一路上行走,虽说避开洪水浊流,但也是行走在洪水淹没过,如今洪水消退区域,使得他们的马和人,都沾了不少浊泥。

可执行二十多人的队伍,三十多匹马,有引起一些人的关注。特别是一些自以为远比其他人强的青壮,见这么多马匹,马匹驼着不少东西,自然让人动心。

另外有人关注他们到来的,就是这里的一些管理人员。但凡有人汇聚过来,都会使得这里的人群增加,管理的压力自然会加大。见这些人这么多马匹,又不像逃难者,自然更令人关注。

才走人群里散乱的人群,这里没有浊泥和污浊气息,白娘子到这里后,觉得整个人都精神都变得爽利,至少,可找地方洗浴一番。

两个看起来精壮的人走过来,拦住杨继业这一行人。树岗在最前面,杨猛和巫豹分别在杨继业两侧,来人拦住他们,说,“各位壮士,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这里是裕同城外吗?你们是裕口县衙的官爷,还是地方的人?”树岗说。

“我们是裕口县的巡检,对过往裕口县的人,都要查明。”一个人说。

“我们不是逃难的,而是来至于京都,得知豫南水灾,专程过来看看。这边能够做一点事情,帮助受灾的众人,度过眼前的难关……”树岗说明来历,但对方依旧用质疑的态度,或许是不信任或许是不想让不明来历的人,参与裕口县的事情。

救灾是好事,但赈灾肯定也会牵涉到内在的利益。对于来历不明的人,会有什么用心?特别要小心的是,这些人是不是盗贼所扮演?聚居点这边,有一些积存的米粮,是用来施粥的。如果被人抢掠一空,会让这个聚居点的工作变得更难做。

“两位差爷,你们看我像坏人吗?”杨继业上前,他身穿举人服饰,这是非常明确的身份和地位。举人老爷,在全国都是统一的身份,都会得到各方面人的认可。

“举人老爷。”两人急忙行礼,认可杨继业的身份。

“两位差爷,我们确实是从京都过来。从黄河决口那边穿插到来,就想看看这次灾情情况,然后找地方办粥场,参与赈灾、救人……”杨继业说,两人对于杨继业这个年轻的举人,还是信赖的。

虽说杨继业身边人不少,都是一些精壮的人,可作为京都大户的少爷,出来身边肯定会带不少随行,确保他们的安全。

两人不知要不要继续拦阻杨继业一行人,因为杨继业身上的举人服饰,他们选择了信任。但来至京都的少爷,到这里来插手赈灾,会不会让裕同城的救灾出现变故?

直接拦阻肯定不行,两人只得先离开,然后去县衙汇报这里的情况。杨继业进入这些人群,留在十个人看守马队,其他人便走散,看聚居点的情况。

首先自然是去看,正在熬粥的粥棚。施粥一般情况都是上午或中午前,下午是不施粥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存在,整天都在熬粥也会有的。

受灾人过多,粥棚少,这时候如果单是上午施粥,必然有人领不到粥而饿死,出现争抢等混乱局面。

杨继业往最近一家粥棚走去,到近处,见熬粥的人在一口大锅煮粥。一把铁铲在锅里搅,只是,那汤太稀,不说那个立起筷子,一碗粥估计都不到几粒米。这种粥施给人喝,完全不能填饱肚子。

杨继业在苏杭办粥场,施粥是有标准的。那就是熬粥熟后,在锅里插上筷子,立起而不倒。粥里锅中的所谓粥,都能够让筷子即时飘起来,哪是熬粥,完全是稀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