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秦月当空 > 九十七章:与李斯论道

秦月当空 九十七章:与李斯论道

作者:凤山野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0:55:29

九十七章:与李斯论道

“丞相,你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扶苏问道。

“禀公子,老臣以为让儒生帮着治国弊大于利,那日公子在朝堂上做出了决议,臣只能全力支持公子了,其实臣还是对儒生治国有些异议的。想当初先帝制定‘焚书坑儒’之策,臣也是赞同的,公子此番兴太学,让儒生参与治国理政,臣实在看不明白,还请公子明示一二。”

“自商鞅变法以来,我大秦一直以耕战为主,先帝又奉法家之说为我大秦法度依据。其实不然,法、墨、儒、兵,并非一成不变,以哪家理论为政,是要依我大秦国力而定,如今我大秦已然扫灭六国,再以法家理论治国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军功授爵’制也是一样。”

李斯这才明白了扶苏的意图,但是还有疑问。

“公子,老臣明白公子的意思了,如今我大秦该以那家之说为主呢?”

“我以为此番太学择人就不要选一家之言为主,我大秦太学选择儒生,法、墨、儒、兵等诸子百家皆可为太学弟子,百家之言,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让那百家之言互相攻讦,互相论证,以求得出一门包容百家的大学问,这才是我的目的。”

(秦末时将所有读书人都称为儒生,没有特指儒家弟子。)

汉武帝时,刘彻遵从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举虽然为汉武帝治国提供了便利,但是将奴性深深地烙印在了民族之魂中,更是阉割了民族的血性和尚武精神,要说儒家思想的功劳,也是不可忽略的,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没有断代,儒家功不可没。

扶苏以为太学中除了商山四皓以及应曜等人外,他还打算客请精通其他诸子百家学说的大贤来太学执教,让他们在太学中辩经论道,形成一门包容并蓄,没有奴性的至臻学说,为大秦乃至后世奠定文化之根,这些扶苏是不会告诉李斯的。

扶苏虽然说了一大堆,但是依然没有切中李斯来找他的症结所在,对于行伍之人闹腾一事,还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公子,老臣明白了你的意思,眼下该如何平息行伍之人的怒火呢?”李斯急切地问道,说一千道一万,不管谋划的有多深远,眼下行伍之人闹腾可是最为急迫之事,是扶苏首要解决的问题。

“丞相,若是我大秦同时施行‘军功授爵’与‘太学推荐’两套选才制度,按照行伍与儒生各一半的来授爵委官,是否可解眼下之事?”

李斯完全没想到扶苏竟然会拿出这样一个解决方案来,这样既满足了儒生的愿望,又解决了行伍之人授爵委官的问题,但是施行起来却不太容易。

“禀公子,此事虽然可行,却是不易啊!行伍之人与儒生向来不和,让他们一起为政恐怕会起嫌隙啊。”

“行伍之人缺乏为政之术,儒生又太过于懦弱,将此二者放在一起,也是一件好事,开始会有一些不和之音,长此以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扶苏对李斯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文人不耻兵谋,武人不屑仁义之道。孔子曾说过:“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可见儒家对攻伐之事的不喜,这其实也算是儒家思想造成的一个弊端。以仁义道德治国,并非不可,只是这仁义道德也需要武力来保护,仁义只在兵锋之下,圣教还需行伍维护。

并非扶苏不喜欢孔孟之言,而是孔孟治国的治国之道太过于理想主义了,脱离了实际。

将行伍之人与儒生放到一起,不起嫌隙那是不可能的,若是为了一时的安逸就选择逃避,那文武相轻的弊端就会越来越大。

将文武之人放在一起,也许扶苏为政期间都会被行伍与儒生之间的矛盾所困扰,但他没想过要回避,如果他回避了,后人就要面对这个问题,而且他们之家的矛盾会更严重,让行伍与儒生融合,互相理解,并非他这一朝所能完成的,但他愿意为解决此事倾尽全力。

听了扶苏的意见,李斯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转身离开了上林苑,因为他相信扶苏的安排,更是相信扶苏的眼光要比自己长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