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 第377章 千古一帝的担忧

第377章 千古一帝的担忧

与此同时。

朱皇帝也已经起了床,在上海行宫里面吃着早餐。

早餐很简单。

小笼包,小米粥,水煮鸡蛋,还有一碟咸菜。

虽然简单,但也是行宫御厨的大厨的手笔,在桌子上冒着响起。

不过朱皇帝的心思也不在这个上面,他桌子上放着厚厚的资料和报纸,右手拿着筷子夹着叉烧包,左手拿着资料看得入神。

罗皇后走了进来,朱皇帝都没发现。

“皇上,时候不早了,你早饭还没动呢。要不让人端下去热一下?”

罗皇后坐了过来。

她其实不太能理解朱皇帝对漕帮替搬运工出头的担忧。

这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码头上的苦力都得拜山头,漕帮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有什么好怕的?

难道这些工人还能造反不成?

不过现在朱皇帝在大明都是朱圣了,他担心的事情往往都和别人不太一样,所以罗皇后也不敢怎么反驳。

“不必了,朕对付几口就行。”

朱皇帝说着,眼里还盯着报纸上的内容。

罗皇后凑过去看了看,原来是这两天上海的大新闻。

是一场官司。

是漕帮大佬黄四和上海稽毒局的官司。

这个官司在罗皇后看来,是很普通的尸法案件。

最多就是那个漕帮大佬得罪了天地会的人,让人家用官府的力气整了,就是流放西伯利亚而已。

没什么大不了的。

难道朱皇帝认为这个漕帮大佬可怜,要办他们出头?

按照罗皇后对朱皇帝的了解,这是铁定不可能的事情。

朱皇帝还是很清楚自己的身份的,他今天若是帮了漕帮,明天就有人解读为朱皇帝要对军功功勋集团下手了。

到了朱皇帝这个位置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揣摩,分析。

所以,朱皇帝是不会轻易对这种小事出手的。

不过和罗皇后想象中的不一样的是。

朱皇帝当然不会为什么漕帮出头。

他也不会觉得漕帮是被人陷害的,这些都都不关心,他唯一关心的,是这一场尸法较量——一场大明的尸法体系,和破坏社会和谐的漕帮黑社会老大之间的较量。

这场较量的结果。

让朱皇帝很是有些担心。

君子报的记者采访了为漕帮大佬黄牧辩护的律师吴望海。

这个名字朱皇帝早就从锦衣卫送来的情报中见过了。

一个从欧洲回来,有点歪思想的青年。

本来以为在大学毕业之后就会安分守己了。

没想到现在居然和漕帮给搭上了关系。

这可不是什么太好的苗头。

知识青年和漕帮这样的能组织起几千工人的势力搅合在一起,两者结合,可真的有点危险了。

另外大明尸法还有一个危险的萌芽——大明帝国的裁判界未来很可能败坏成为律师很金钱的游戏。

从上海街买到的几份大报纸的评论文章来看。

尸法败坏的苗头已经出现了。

首先。

是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

这些报纸一直认为。

尸法,应该独立且公正,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

听听,听听。

这是什么歪理邪说!

大明帝国的尸法怎么能独立呢。

独立岂不是一不小心被外来势力利用了?

大明帝国媒体界应该鼓吹别国的尸法要独立怎么能把这一套放在自己身上呢?

这帮搞宣传的,一个个都是酒囊饭袋。

水平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

大明帝国的尸法为谁服务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大明帝国的尸法理所当然的是要为了大明帝国的利益服务的!

“皇上,兰国公和赵国公来了。”

“快请他们进来!”

朱皇帝将手中的报纸放了下来,很快罗芳伯和赵四两个老臣就走了进来,朱皇帝招呼他们坐下之后就叹了一口气说道。

“两位爱卿,现在咱们大明表面上看起来是不错,对外战争屡屡获胜,地方上的经济发展也迅速,国力可以说是蒸蒸日上了。但是各种隐患也不少啊,第一就是因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了帮会等恶势力恶性扩张的土壤,第二就是的大明的尸法.大明的尸法有败坏的苗头啊!这两个隐患合在一起,未来怕是会成为大明帝国衰弱的根源!”

罗芳伯和赵四互相看了看。

朱皇帝脸上的担心根不像是做假。

但在他们,或者说在绝大部分的人看来,皇帝的担心似乎是有些杞人忧天了。

大明最大的帮会天地会,是奉大明皇帝为主的,是大明皇帝的权力在民间的力量体现。

大明的小学生在高呼“皇帝万岁,为了皇帝前进。”的时候。

如果要从历史上寻找一个和大明帝国类似的国家。

大概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或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帝国。

但不同的是,大明帝国的人口和资源是这两个国家的十几倍!

以大明帝国的体量,他们的对手也只能是那种可能存在的超大型国家。

其实在朱皇帝看来。

也就是沙俄、美利坚,还有有可能统一半个欧洲的法兰西三国而已。

至于什么大英帝国.

他们的地盘确实很大。

但他们的本土实在是过于狭小,人口并不多。

等到了未来拼人命的堑壕战争模式爆发之后。

大英帝国难道还能从知名地抓人进入战壕吗?

更何况。

现在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就只剩下孟加拉那一圈地方了。

其他的地方,要么是人口太稀松,比英伦三岛的人口还少。

要么就是当地的土著部落都是太原始,以大英帝国的能力根本利用不上这些人力资源。

因此,有着本土太过狭窄的软肋的不列颠,其实并不是朱皇帝急于削弱的对手。

在这之前。

朱皇帝对俄罗斯帝国动手,占领了沙俄的东西伯利亚,现在又支持奥斯曼帝国去和俄罗斯帝国进行一场没完没了的战争。

随着战争模式的改变。

现在的战争模式明显是利于防守方的。

所以朱皇帝现在也不急于发动对俄罗斯人的进攻——对方躲在堑壕里面,可真的不太好攻。

一次大战的时候,双方就在几条堑壕之间互相消耗生命,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战争模式。

朱皇帝虽然不怎么担心自己的臣民的生命,但是他也不想白白耗损生命在这些地方。

而且他还知道

要如何才能突破这种堑壕战的模式。

但知道也没用。

他必须要等待技术的进步才行。

因此而在西面,俄罗斯方向,大明帝国的扩张暂时告一段落。

支持奥斯曼去和沙俄打一场绵延十几年乃至于数十年的战争。

而大明帝国则可以把精力放在新大陆——只要大明帝国能够在新大陆建立起一个在新大陆西方的强大华人国家,那么未来美利坚称霸世界的条件就没有了!

甚至。

在这个时空下,还有没有美利坚还另说呢。

未来独霸世界的必然是大明帝国。

但是在这个辉煌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

朱皇帝已经看到了这个伟大帝国衰弱的苗头了。

因为这些苗头,在历史上曾经上演过许多次。

比如说历史上独霸世界两百年的大英帝国。

在伦敦,在曼彻斯特,在利物浦,都存在大量的共和主义分子、宪章运动分子、爱尔兰分裂主义分子。

这些人在各大城市制造混乱,将伦敦和曼彻斯特的街道变成战战场,甚至还经常往温莎堡、唐宁街丢炸弹,简直是无法无天了。

可是大英帝国的尸法体系没有能够很好的制裁这些帝国的敌人。

那些发起宪章运动的领袖,如洛维特、奥康纳、哈尼和琼斯,他们是大英帝国的敌人但是却都安然无恙,这就是大英帝国走向没落的最根本的原因!

罗芳伯和赵四面面相觑,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在他们看来,新大明就是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盛世。

眼前的君王,则是真正的千古第一帝。

他的帝国远迈汉唐,他征服的土地可以和蒙哥(蒙古帝国大扩张时期其实并不在成吉思汗时期,而是在蒙哥时期,那时候的蒙古帝国才是真正的横跨东海之滨到波罗的海沿岸的超级大帝国)相提并论了!

两人互相看了看,他们其实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区区帮会还有尸法系统的一点小**,就能成为大明帝国衰弱的根源?

这话要是别人说的,两人一百个不相信。

但现在说这个话的是千古帝一地,新大明的光复大帝。

他们就不得不思考这个可能性了。

千古第一帝看出了盛世中潜藏的危机,那一定是有道理的。

终于,罗芳伯开口了:“皇上,您觉得这个吴望海是隐患?不如吩咐锦衣卫把他给……”‘’

锦衣卫当然是由皇帝直接控制,不受尸法体系和行政体系约束的特务组织。

让他们去杀掉一个吴望海当然没有问题。

但是这不是大明尸法体系的胜利,而是皇权对吴望海个人的胜利……

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杀掉一个吴望海,还有千千万万个吴望海。

另外用锦衣卫去杀人是相当危险的行为。

因为这很容易导致这个庞大的情报系统的失控!

这就要求使用锦衣卫铲除某人的权力根本不能下放,必须牢牢抓在皇帝手中!

否则锦衣卫一旦被野心家所控制,皇帝老子的宝座就要坐不稳了。

这也就是说,能利用锦衣卫秘密铲除的“吴望海”是有限的,皇帝不可能不管其他事情,只管搞暗杀吧?

而且暗杀的命令也不能胡乱下达,否则锦衣卫都指挥使的权力同样会慢慢膨胀起来,等到光复大帝驾崩之后,就不知道是皇帝指挥锦衣卫还是锦衣卫指挥皇帝了。

显然用锦衣卫去替代尸法体系去打击敌人是非常危险的,搞不好要把自己子孙后代的性命搭进去……

那么把尸法体系置于行政体系之下呢?

其实尸法独立的概念是随着“道桦系”新官僚逐步进入尸法部门后才开始实行的。

目前也只有几个经济特别发达的府才建立起真正独立于行政体系的裁判所,在大明的大部分地区,裁判官仍然是行政首长的下属,有些地方甚至由行政官兼任裁判官。

在那些地区,尸法是服务于行政的。

裁判官会根据行政首长的命令进行判决。

但是在这种体制下,行政官员的权力过大,而这些行政官员绝大部分又是脑筋过时而且操守也很成问题的儒家士大夫。

如果让这些人不断做大,要不了多少年,大明帝国没准又会走上前明的老路。

现在朱皇帝努力推动尸法独立。

就是想用道桦系的法学人才掌控尸法,用他们去制约士大夫官僚。

这也是他扶植道桦系新官僚的第一步……

但是这些大学生们真的能成为保卫大明帝国利益的合格的官员吗?

就在此时,上海知府宋湘和江苏巡抚戴衢亨两人联袂而来。

今天他们二位要陪朱皇帝去参观上海府的农村。

现在已经过完春节了,正是准备播种的时候。

这两年,上海府的农村变化也极大。

首先当然是土地的快速集中。

上海市区就近在眼前,大都市的生活对一部分年轻人更有吸引力。

所以在上海农村,地主退佃也比四川容易许多。

另外。由于靠近港口,自上海移民去东北、南洋和美国的成本也比较低廉。

移民发家致富的故事也流传更多更广,处于赤贫的年轻人大多愿意出去闯荡一下。

其次是上海农村所种植的农作物也在发生变化。

原本的“鱼米之乡”已经消失了一半,取而代之的大片大片的棉花田,种植的都是从美洲引进的好棉种。

“今天不去看农村了。去旁听一场审判吧。”

朱皇帝抬手指了下一份摊开在桌面上的《君子报》。

宋湘瞄了一眼,忙点点头道:“臣这就去安排。”

朱皇帝摆摆手,“不必安排什么,就我们几个换身衣裳自己去就行了。朕就是想看看,我大明的裁判庭是怎么审案子的。”

裁判庭的审判都是公开的。

任何人都可以去旁听。

只要现场位置足够多就行。

不少记者都会去听审判,然后写在报纸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