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御猫 > 第387章 大家都来弹一弹

红楼御猫 第387章 大家都来弹一弹

作者:橘猫不是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26:19

第387章 大家都来弹一弹

不管现实中如何,大夏自开国以来的规矩就是后宫不得干政。

昭武年间,甄氏最狂的时候都没胆子在文武之间做出明显的选择,没想到贤妃贾氏会光明正大的替武人说话,这还真让朝中的文臣武将差点没反应过来。

武将这边自然是纷纷叫好,文臣这就疯了。

竟然敢有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给皇帝吹枕头风,弹她,必须弹她!

贤妃不贤,胆敢迷惑君王、祸乱朝纲,弹一弹。

贤妃干政,胆敢违背祖制、妄议朝政,弹一弹。

贤妃……他娘的,我要说的都被别人说了。那就不管了,随便找个理由吧。

那就贤妃长得太漂亮了,容易导致皇帝沉迷后宫,为防微杜渐,弹一弹!

堆积在通政司的弹劾奏章一开始还是有理有据,内阁的几位大学士也觉得后宫干政这个口子不能开,挑了不少送去了宫中。

可慢慢的那些弹劾的理由就离谱起来了,就算是周炯不满贤妃吹枕头风,也不得不皱着眉拦住了那些奏章,用内阁首辅的蓝批批示完扔回了奏章的原主人。

这一操作原本是没什么的,内阁的确有这个权力,拦下一些没谱的奏章给皇帝减轻压力。

但偏僻这事在程序上只是约定成俗,太祖皇帝那有个祖制,中枢不得阻拦官员上奏言事,不得阻塞言路。

周炯这么做,本是为了保护那些以离谱的理由弹劾贤妃的官员。可他疏忽了一件事,人人都在弹劾贤妃,在当下就是政治正确。

不管人家现在用的是什么理由,你拦着人家的政治正确,还骂人家妄言妄议,这是干什么?想要把人家排除在惶惶大势之外?阻拦人家上进?

内阁首辅?那又怎样?我等圣人门徒连皇帝都敢骂,首辅算什么?

于是乎,原本弹劾干政宫妃的大业很快就分出了一部分人,矛头直指内阁首辅周炯。

先不说别的,一个阻塞言路的大帽子扣上去,直接把老头给干懵了。

才一日,弹劾的风向就开始逆转。

京城的街头巷尾都在传贤妃给皇帝吹的枕头风,从一开始的后宫干政逐渐变成了武人家的闺女为武人抱不平,为大夏流血牺牲的勇士抱不平。

有些事不能摆在明面上来,比如文臣打压武将的事。

盛时文臣治世这没错,可没有武人戍边,文臣有能力稳坐花花世界?

市井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谁是谁非在这些百姓的心中有一种极其朴素的规则标准。

比如贤妃元春吹的枕头风,在文臣那边是大逆不道,在百姓这儿简直就是贤良淑德的女子,为抛头颅、洒热血保国安民的大夏儿郎叫屈。

大夏的疆域不是文臣用嘴谈出来的,那都是一寸寸的用血染出来的。

昭武年五征漠北,元祐年多次征伐,京营牺牲了多少好儿郎。

元春口中的家家挂白幡在京畿之地出现了好多次,元春有句话在京城传扬甚广,正快速往外蔓延。

“战死的将士们不是兵部文书中的数字,而是一个个老妇的儿子,一个个女子的丈夫,一个个孩子的父亲……”

这句话直接被武将们当成了反击文臣的利器,在奉天殿上将兵部尚书简子房怼的面红耳赤还不敢还嘴。

三日的喧嚣,元春的名声一日三变。

贾琮满意的赏了二狗一百两银子,喜滋滋的换上官服去内阁看热闹。

没错,这是一场舆论战。

从目前来看,他的一通乱拳直接把周炯这个老狐狸给打懵了。

估计周炯打死都想不到,包括那些弹劾元春的奇葩理由,都是贾琮暗中派人引导那些闲着没事的官员干的。

还有在京城传扬元春吹枕头风时说的话,舆论战的引导者不一定非要是官员宿儒,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当民间的大义压过所谓的政治正确时,政治就不正确的。

后宫不得干政是没错,可贤妃娘娘说的对啊。

抛开规矩不谈,抛开事实不谈,难道你们文臣就没一点错吗?武人凭啥要流血又流泪!

贤妃娘娘不过是个柔弱不能自理的女子,只不过跟她的丈夫说了几句话,凭什么要被你们这些人喊打喊杀?

这一通乱拳,周炯接不住,整个文臣圈子都接不住。

大杀器还没放出来呢,文臣这边自己就先乱了。

朝中开始弹劾元春干政的第三天清早,《大夏日报》头版刊载了自昭武年第一次北征开始至元祐八年八月底,兵部记载战死沙场的将士人数。

昭武十一年,北征鞑靼,战死一万四千一百八十二人,伤三万六千八百一十七人……

昭武二十二年,北征瓦剌,战死三万五千三百九十六人,伤五万一千四百七十三人……

昭武三十六年,平南战,战死两万八千八百五十五人,伤四万七千六百四十四人……

……

总计战死三十一万九千九百二十二人,伤六十七万五百三十九人,失踪四万三千五百一十三人。

三十一万九千余战死,六十七万余人受伤,加上失踪无法记录的,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

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啊,分开来说每一战几万人的伤亡是不够多,但一加起来就吓人了。

一百万人,就代表了一百万个家庭。

同时在一位名叫“郑有言”的社评文章,这位不知真名的社评员引用元春的那句话,三问朝廷。

“战死的将士们不是兵部文书中的数字,而是一个个老妇的儿子,一个个女子的丈夫,一个个孩子的父亲……”

“诸公华服高座,请问老人的儿子如今何在?”

“诸公妻妾云集,请问妇人的丈夫如今何在?”

“诸公儿孙绕膝,请问孩子的父亲如今何在?”

这三问就像是一个魔咒,让不少人在脑海中演绎着一位位老人哭喊着自己儿子的名字,一名名夫人遥望着远方,一个个小娃儿哭着闹着要爹爹……

盛世,都是染血的!

那些正义感爆棚的年轻官员们,很快改变了对元春的看法。

什么迷惑君王祸乱朝纲,贤妃有说错吗?没有!贤妃有干涉政事吗?没有!

人家只是看不惯有人对待武将的态度,替她出身的武人家族说句话而已。既然没有,那就不是违背祖制。再说了,立国百年了,在没用的时候,祖制就是个屁!

他们作为正义使者,要将正义的光洒向那一百万个家庭!

于是这群正义使者化身光明,开始将矛头对准了兵部以及主管兵部的内阁首辅周炯,火力全开。

贾琮骑着马来到皇城前,往日庄严肃穆的大夏门前却聚集着上千百姓。

他拍马上前查看情况,却见内阁首辅周炯的马车被十余名老者拦在了金水桥头。

其中一名白发老妇人,被一名身着孝衣的少年郎扶着。

原本护卫周炯马车的禁军将士只挡着其他人不让上前,却未对老妇人如何,反而故意让开了一条路,让其能够接近马车车厢。

老妇人身着普通,上面还有几个补丁,明显家境不怎么好。

不过她此时的气场很足,压得驾车的周家马夫不敢与之对视。

她死死抓着马车的车辕,朝着车厢中的人问道:“宰相大人,民妇的儿子战死在南疆,他为国征战马革裹尸,民妇为他骄傲。但民妇听闻宰相大人欲让贾荣国回京,是打算让吾儿白白牺牲吗?”

四周的哄闹声随着这句质问瞬间消失,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向了马车车厢。

车厢中的人没有回应,老妇人却没放手。

她再次开口:“既然宰相大人觉得南疆不要也罢,那还请宰相大人把民妇的儿子还给我!”

车厢中的人依旧没有回应,四周原本还想上前维护周炯的官员却已经心惊胆战,悄悄止住了脚步。

老妇人没有得到周炯的回应,自嘲一般从拿出了一锭银子,扔进了马车的车厢。

“吾儿战死沙场,家中只剩一老妇、一寡妇、一七岁稚童。幸得朝廷恩典,赏下五两抚恤银,民妇感激不尽啊!”

“可如今朝廷容不下武人,看不起武人,那我等武人也就不领朝廷的恩典了,免得脏了宰相大人的眼。”

“这五两抚恤银,民妇今日就还给宰相大人,请宰相大人拿着五两银子去培养一名读书人,让他去南疆为国征战如何?”

哗啦!

原本始终保持沉默的周炯终于忍不住了,倒不是被老妇人骂的,而是被那五两抚恤银子给臊的,同时也是被这五两银子给气的。

他的确有打压武将的心思,可他也是个正直之人。五两?这是有人贪墨了朝廷给伤亡将士的抚恤银!

“大妹子说的可是真的?你家只收到五两的抚恤银?”

论年纪,周炯的年纪比这老妇人都要大。可老妇人相比周炯,更显苍老。

臊红了脸的周炯这会已经顾不上老妇人方才的质问了,他双眼都泛出了厉芒。

有人贪墨朝廷对英烈家属的抚恤银,此事要是处置不好,朝廷的威望、内阁的威望、他这个内阁首辅的威望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否则在当下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他这个内阁首辅只能主动请辞。

“的确是五两,民妇所在的乡里,所有战死南疆的人家,都收到了五两抚恤银……”

“好胆!”

从老妇人口中得到确认的周炯当即大怒,怒喝一声这才发现自己突然暴怒吓到了扶着老妇人的少年。

他本就心中有愧,再一看老妇人与少年的模样,更愧疚了。

朝廷的争斗还没有泯灭他的正直,当即安抚这对祖孙。

“大妹子,老夫并非是看不起武人容不下武人,南疆之事老夫只是为了……唉,此事暂且不提,这五两的抚恤银却是老夫的疏忽,让人钻了空子。”

周炯扫视一圈,远远瞧见了几名眼熟的官员。

“还不赶紧过来,请他们祖孙进皇城……算了,去搬来桌椅……来人,去叫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人来……今日本阁就在皇城前亲审此案!”

“什么时候,国朝的抚恤银子只有五两了?”

……

大夏门前围着上万的百姓,却没人敢在这个时候闹出声响。

因为中间宽阔的空地上,坐满了着紫穿绯的朝廷大员。大汉将军将百姓与官员隔开,给内阁首辅亲审抚恤银贪墨案留足了空间。

贾琮就坐在工部尚书段珺的旁边,两人交头接耳,小声讨论着今日在皇城前发生的事。

段珺对周炯有敬意但不多,他是魏文正公的老迷弟,对周炯暗示言官弹劾元春后宫干政,借此打压荣国府的事很不满。

堂堂内阁首辅,竟然拿女子作伐,真是没格局。瞧不上眼了,段珺也没留手。故而弹劾周炯阻塞言路的奏章中,也有他的一份。

不过今日的周炯还是挺让段珺佩服,果然都是老狐狸,这都能给他找到机会……

“周阁老这一招时机把握的不错,若真能查清此案,他的名声就稳住了,说不定还能借此再上一层楼。”

贾琮也点了点头,周炯在老妇人前两次质问时没有出声是对的。

他不信任贾赦,想要借此打压武人是事实。无论是怎么反驳找借口都是无济于事,只会令他的名声更差些。

但抚恤银这事就不同了,南疆战死的将士光是京营就占了大半,而京营将士的来源正是京畿的良家子。

抚恤银被贪墨,他只要将此案查清还这群英烈家属一个公道,好名声这不就来了吗?

等这几日的风头过去,他周炯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朝大相公……

审案的过程其实很无聊,特别是这种贪墨案。内阁首辅要查这种案子,没人会头铁的与一国宰辅对抗。

流程一步步的走着,涉案的官员已经从乡老里长逐渐上升,县中主簿、县令、州府官员、兵部、户部……

贾琮看着那群被龙禁卫快马抓来的官吏,冲着逐渐暴怒的周炯努努嘴,在段珺耳边小声说道:“完了,这事不能善了了。您瞧瞧,都是文官,一个五军都督府的人都没有。周阁老估计打死都不会想到,文官会给他老人家来一场背刺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