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崇祯中兴 > 第63章:三千万吨粮食!

崇祯中兴 第63章:三千万吨粮食!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32:20

第63章:三千万吨粮食!

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次来大明的客人名单是在一个月后才送进的北京,朱由检只是看了一眼,就被其中一个人的名字给吸引住。

奥利弗克伦威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者、英格兰共和国护国公。

算是世界史中百大牛人之一的人物了。

历史上他来过中国?

朱由检想了半天也想不到有这个典故,所以有些纳闷。

没道理,自己的蝴蝶效应再厉害也不可能影响到万里之外的欧洲啊。

硬要往蝴蝶效应上面去解释的话,只能说是因为自己招安了郑芝龙,随后又邀请了东印度公司来华。

这是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事情。

至于这份来访免单中的其他人物,就大多没有什么印象了。

朱由检世界史学的马马虎虎,仅局限于特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那也就基本上在国内的圈子里打转。

礼部递上来这份名单,措辞也很严谨,用的是学术交流团而非使团。

这不是英国国家派来的,而是受到大明非官方单方面邀请,东印度公司派来的人。

为什么说是非官方邀请呢,因为邀请人不是朱由检,而是借用了徐光启和汤若望的名头。

就当东西方之间的一次学术交流,不达成任何官方合作,不存在任何政治意义。

这是朱由检定的调,免得史书上乱记。

因为接下来的有些合作,不能载史。

至于接见英国交流团的地方,朱由检选在了中极殿。

这一天,能让奥利弗记一辈子。

中国皇宫对于东印度公司这一行二十多人带去的震撼,将来只能通过他们各自的回望录去得知,朱由检没有兴趣去欣赏这些人各自脸上残存的震惊和仰望,他穿着一身崭新挺拔的朝服,在精挑细选摘出来的大汉将军的拱卫下,缓缓走到属于自己的那张龙椅上坐下。

“臣等参见吾皇,圣躬万安!”

今日与宴的同时包括周延儒等朝中六部九卿,此刻也是纷纷下拜,行朝见礼。

而奥利弗等英国人在入宫之前自然也接到过礼部官员的礼仪培训,不过礼部因为有朱由检提前打好的招呼,并没有要求东印度公司一行人行大明礼。

他们行的是在自己国家面见君王时的礼节。

有的鞠躬、有的单膝跪地。

“朕躬安,远洋而来的朋友、诸位卿家都免礼吧。”

朱由检抬手,身旁从广州请来的翻译随即用英文说了一遍。

这个时期的英语和朱由检学过的英语已经大致相同,只有部分细节上的发音不太相近,不过也并不影响整体。

“谢陛下(皇帝陛下)。”

翻译刚打算为朱由检翻译,后者已经抬起了手。

“朕听得懂。”

说完这句,朱由检还用英语对着奥利弗等人说了一句:“欢迎来到大明,远道而来的朋友们。”

“哦,上帝。”此次访问而来的团长,叫做亨克的船长惊叹道:“尊敬的皇帝陛下,您竟然会我们国家的语言。”

“略有涉猎。”

“您的博学令人敬仰。”

朱由检哈哈一笑,伸手虚引:“各位都入座吧,咱们边吃边聊。”

王承恩随即拍手,偏殿处,尚膳局的内监扬声传话。

数百名宫娥鱼贯而入,将一道道美食带了进来。

为了招待这群人,

朱由检登基以来第一次奢侈一回,备下了这堂国宴。

川、鲁、粤、浙、徽、湘、闽、苏八大地方菜各选十二道,加上宫廷十二道名菜,整整一百零八道组成这次国宴,码满在中极殿内一张临时打造出的八丈长桌上。

朱由检自己看着都心疼。

但是为了维系住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老大帝国的国家体面,如今也只能忍痛。

钱固然是花了不少,但这排面绝对是拉满的。

没看到这群英国人眼都看直了吗。

色、香、味,中国的宫廷菜已然做到了这个世界的极致。

四千多年的历史底蕴,哪里只是一句话就可以轻描淡写揭过去的。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当有远方的朋友来做客时,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

作为东道主,朱由检提起酒杯,满面笑意:“来,朕敬大家一杯,欢迎各位来到中国,同时预祝各位在这里能度过一段难忘、愉快的时光。”

当天的国宴朱由检并没有去聊什么正事,就是吃吃喝喝,国宴进行到一半,朱由检便中途离开,剩下的招待事宜,自然由周延儒他们来安排。

以周延儒这群官场老油子的酒量,只是撂倒奥利弗这群英国人,轻轻松松。

-

朱由检正式接见亨克一行人的时间是在三天后,地址也不在皇宫,而是信王府。

这是朱由检当皇帝之前的宫外潜邸。

在这里,很多话聊起来方便太多。

参与这次谈话的人也同样很少,只有朱由检和亨克两个人。

亏得朱由检会英语,虽然他会的和十七世纪时的英语有些许差别,但都是很细微的地方,并不影响整体交流的通畅,因此连翻译都省却。

这也确保了谈话内容再也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另外一点,这次英国学术交流团来中国,朱由检从头至尾都没有单独接见过。

阳光通透的雅间,茶香四溢,朱由检伸手虚引:“尝尝朕珍藏的好茶,绝对要比你们从丝路上买到的茶叶好许多。”

亨克道上一声谢,品尝之后赞不绝口。

“这是你们英吉利人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和西欧国家进行交流,朕相信,咱们之间的交流会非常愉快。”

“尊敬的皇帝陛下,您的开明和友善是我人生中见过所有君王中所没有的。”亨克开口赞颂了一句:“如您所愿,我们一定会有非常愉快的交流。”

“当然。”朱由检笑眯眯的点头:“我们中国人是最喜欢交朋友的,在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为朋友两肋插刀,凡是与我们中国做朋友的,我们都愿意竭尽全力的帮助朋友。”

亨克的大红鼻子更加鲜亮:“皇帝陛下,就是不知道在下有没有这个荣幸,做贵国的朋友。”

朱由检哈哈一笑:“只要亨克先生愿意,当然是我们的朋友,朕之前说了,我们中国人是最喜欢交朋友的。”

“既然皇帝陛下如此说了,那么作为朋友,是不是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亨克说道:“请陛下原谅在下的冒昧,只是陛下百忙之中派人到印度邀请我们来贵国,不单单只是为了学术上的交流吧。”

朱由检满面的笑容。

“那,亨克先生认为,朕是为了什么呢?”

“在下一行人是从贵国广州下的船,一路几乎穿行了贵国整个国家,沿途的情况自然是看到了一些。”亨克说道:“贵国,似乎正在经受千年难得一遇的特大灾情,而且在下听说,在贵国的东北,似乎有些敌人。”

朱由检脸上的笑容更甚:“看来亨克先生的功课准备很充足,不错,朕的国家确实正面临着一些麻烦,所以,朕需要一些帮助。”

“皇帝陛下需要什么?”

“粮食,越多越好的粮食。”

朱由检盯着亨克,坦言道:“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经营了将近四十年,贵国由此从印度收获了很多很多的利益,朕想的,就是从贵国的东印度公司手里买一些粮食。”

“皇帝陛下想要多少?”

朱由检伸出三根手指。

“每年三千万吨!”

大明朝一石不足两百斤,一吨大概折合十四石,三千万吨就相当于四亿石粮食。

按照大明朝一亿两千万人口来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可以分到三点五石粮,大概是五百五十斤左右的样子。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现在陕北的灾民一年若是能有一百斤粮食下锅,都不至于会饿死,更不会造反,五百五十斤?

那这日子足够过的下去了。

大明朝最富庶的地方便是江浙,按照苏州府来计算,平均一户有五亩田,一年两熟亩产四百斤,一年便是四千斤的产量。

这六千斤中,春秋两课的交赋要取走其中的二十分之一,即二百斤,折成银子给朝廷。

大明朝从万历年开始施行一条鞭法,后来又开始摊派辽饷,这一部分辽饷落到老百姓的头上,大概每户每年二两银子。

苏州的百姓就要每年卖出去两石粮食来缴纳辽饷,又是三百斤。

再扣除杂丁税、丁徭赋,乱七八糟算在一起,就算每年五两银子,那么换成粮食八百斤左右。

全部加在一起每年便是一千三百斤粮食的税赋,剩下两千七百斤。

一户五到八口人,每人每年吃掉二百斤,又是一千多斤粮。

剩下的粮食老百姓拿去卖,卖来的钱财买衣服、买药、过日子、人情往来。

最后分文不剩甚至可能还会拮据些。

这么一算细账,也就一目了然了。

朱由检开口要三千万吨粮,不去考虑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话,足够大明朝现在全国上下的老百姓不饿死!

而三千万吨粮对于东印度公司来说,有压力吗?

大明朝洪武年全国粮赋峰值达到四千二百万石,按照当时税比三十比一,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为十二亿六千万石!

也就是大概一亿吨。

而实际的产量绝对要比这个数字高三成甚至更多。

因为有隐户、有免税田、职俸田、皇庄、王产等一大堆特权王法。

如果不是这次小冰河的巨大灾害,依着中国现有的耕地面积,养活一亿两千万老百姓,压根就没有任何压力。

大明都没压力,印度有个屁压力。

东印度公司的横征暴敛有多么可怕?

仅1769年到1770年一年的时间,整个印度因饥荒而饿死的人数高达近两千万!仅孟加拉一邦,就饿死了一千万人!

大明眼下要是饿死那么多人,朱由检就可以直接上吊自尽了。

因为全国都得造反。

不容置疑,朱由检不想看到遍地反民。

亨克默默举起茶杯:“陛下,三千万吨粮食,我们东印度公司只怕是拿不出来,姑且能够挤出来,我们能获得什么?”

“朕可以用钱买。”

“陛下,在下知道贵国富有四海,幅员万里之广,可白银,我们欧洲已经不用了。”

亨克的话是实话,欧洲已经实现了金本位制,白银,早就全部流了出去。

去到哪了呢?

大明!

现在这个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白银都在中国。

造成了大明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

至于为什么会同时出现膨胀和紧缩两种完全相反的现象,后面再聊。

白银,东印度公司不要,而黄金,大明也不多。

全世界黄金储存量和产量最高的国家,是印度。

就在人家东印度公司的地盘上。

朱由检问道:“那么,你们想要什么?”

亨克耸了耸肩:“陛下, 在下只是受雇于东印度公司一个小小的船长,这么大的事,在下哪里能说的上话,以您的英明,想来不会难为在下。”

“朕知道你们想要什么。”

朱由检自顾自说道:“你们在和荷兰人争夺航海权,争夺开辟新世界的海路,而争夺需要战争,战争,需要人,需要牺牲,你们英伦三岛离着我们这里太远了,从本土调兵太困难。

所以这些年,伱们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直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压制着,朕帮你们赶走荷兰人,这场仗,朕替你们打,兵,朕替你们出。

我大明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足有一亿两千万人,赶走荷兰人轻轻松松,到时候没有荷兰,你们就可以独霸整个新世界的海权。”

亨克眸子中的神光剧烈闪烁起来。

正当亨克准备说话的时候,朱由检又言道。

“但是我大明现在的海战水平很落后,航海技术早已经被荷兰、被你们欧洲超越,海战需要的舰船、士兵、火炮,朕需要你们东印度公司派人来。

造船的工匠、打仗的军官、造火炮的军工人才,朕都需要,朕会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居住环境,承担他们生活的一应开销和安保,这是朕能拿出来的条件,亨克先生回印度之后,可以和你的上司去说,如果愿意,那么到时候咱们再确定细节。”

亨克脸上笑容更甚三分。

“陛下,如您所愿,在下很乐意为您效力。”

为自己效力?

朱由检勉强一笑,甘甜的茶水喝进嘴里,是那么的苦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