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农场通大明 > 第19章 现代科技颠覆三观!

我的农场通大明 第19章 现代科技颠覆三观!

作者:二月新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39:30

第19章 现代科技颠覆三观!

伊州有纺织工业吗?当然是有的。

伊州是毛子在远东最大的石油炼化中心,每年炼化原油两千万吨以上,这里有个安加尔斯克化工城,除了生产各种成品油之外,还生产各种化工原料。

比如化肥,尤其是气头尿素,用天然气制成的尿素。

当然也少不了聚乙烯和聚丙烯,也就是塑料。

在前往安加尔斯克的路上,刘斌给他们一人发了一瓶塑料瓶的饮料,等到了纺织厂,直接把喝完剩下的空瓶子扔进了送料池。

一个个回收的废旧塑料瓶,被重新融化成塑料颗粒,然后和新的聚乙烯颗粒搅拌均匀,送入挤出机,融化,拉成塑料丝。

这些塑料丝再经过橡胶辊的加热和牵拉,就成了松散有弹性的涤纶纤维,变成织布的纱线,最后送进织布机织成布料。

朱棣和他手下的一帮古代人都看傻了,怎么也想不明白,刚才还用来装水的瓶子,竟然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做衣服的布料......

这些涤纶布料又被送到染缸里,在高温和真空的环境下进行染色,洗涤,脱水。

这个时候的布料还有点薄,但经过钢针辊轮打磨,破坏表面纤维,就成了厚实的摇粒绒,也就是做卫衣的那种料子。

等众人到了最后的成品仓库,看着一卷卷的各色布料,还有人造丝绵,全都傻了。

朱棣指着那些布料问,“这些布料都是用刚才那些瓶子做成的?”

“是,也不是。”刘斌说道。

“此话怎讲?”胡俨不解。

刘斌详细解释道,“这些布料的原材料中确实加了一些回收的瓶子,但归根结底,不管是瓶子,还是布料,其实都是塑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

朱棣闻言更加好奇,“这石油是甚东西?竟然有这么多用处,既能做瓶子又能做布料。”

“不止这些,石油的用处简直太多了,最主要的用途还是做燃料油。

“石油是一种天然矿物,是数百万年前的动物,比如大象,马匹之类的活物,死后被埋在地下,经过百万年的演化,变成的一种油矿,需要在地上打井,把石油抽上来。

“原油经过炼化,可以做成很多燃料油,比如汽油,柴油,煤油,重油等等,汽车烧的就是汽油,工程车和拖拉机烧柴油,飞机烧煤油,海船烧重油,可以说,没有石油,这些伟大的机械全都得停转。

“除了做燃料之外,石油还能分离出肥料,撒在田里可以让粮食增产;可以分离出塑料,做成瓶子,管道,汽车,布料,可以做蜡烛,可以做沥青用来铺路,总而言之,可以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众人闻言眼热不已,虽然没见过石油,但仅仅是听介绍,就知道这石油是个宝啊。

胡广连忙问道。

“霄国公,我大明肯定也有石油吧?”

刘斌点点头,又摇摇头。

“有是有,但量太少,一是量少,二是品质不好,所以我并不建议在大明开采。”

“这是为何?我大明地大物博,难道还有没好的石油吗?”胡俨皱眉不信。

刘斌瞬间无语,他就怕古代人眼高于顶,动不动就来一句地大物博。

“地大物博......博确实够博了,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块地上,确实什么都有,但我都说了,有是有的,可你也得分好赖不是?

“远的不说,山东就有一个胜利油田,但是那里埋藏的很深,

而且油区比较破碎,开采成本高的一匹。

“需要打三千多米深的井,也就是向地下挖一千丈深,才能打到油,你说这样的油田,如果不是实在没油用,有什么开发价值?”

打一千丈深的井......这个说法实在过于生草,把在场的古人全都听不会了。

朱棣却想了想问道。

“贤侄,你既然深知这石油如此宝贵,却又不建议在大明开采,想来定有更好的油矿吧?”

“当然!”刘斌点点头。

“如果是关内缺油,我建议开采任丘油田,任丘也有油田,虽然不大,但胜在离京师够近,足以解燃眉之急。

“但要是长远来看,我建议从奴儿干的囊哈儿卫开采,也就是库叶岛的北部,此岛北部有大油田,保守估计,储量也有70亿吨!

“你们知道那是什么概念吗?就是大明百姓人人都开汽车,用上一两百年都用不完。

“除了库叶岛,还有南边的婆罗洲油田,也就是马六甲海峡的门户,苏门答腊岛,这个岛盛产轻质原油,既容易开采,石油品质也是上乘,适合生产各种煤油和汽油。

“虽然这个岛的石油储量不多,但可以就近供应整个南方,就不用千里迢迢从北方运油过去了。”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怪不得那份五年计划里,海军一定要拿下苏岛,原来是为了那里的油田啊!这帮北海之人原来早有打算。

“那你说的任丘油田,何时能够开采?”朱棣再问。

刘斌摊摊手,“这急不来,石油工业的设备太大太重,尤其是分馏塔,飞机都拉不动,只能用火车运输,什么时候北海的铁路能铺到任丘,什么时候才能开采!”

朱棣闻言焦急不已,铁路铁路,这铁路修不好,眼看着那么多的好东西,大明就是拿不到,你说急不急。

不过反倒因为如此,朱棣对铁路建设愈发重视了。

既然要修铁路,那就少不了钢轨,于是众人又去看了钢铁厂。

结果到那一看,钢铁厂还在烘炉呢......

高炉这种东西,一旦开工就不会轻易停下来的,否则重新点一次炉子,不仅要消耗巨量的能源,还麻烦的一匹。

两个月前,第一批大明来的炼铁工匠被送到了北海,先是培训了半个月,然后清理高炉又用了大半个月,紧接着又是烘炉。

铁矿需要加热到1650度左右才会融化出铁水,但在开始炼铁之前,还要进行烘炉,整个炉子要在一千两百度的高温下烘烤一个星期。

不过这说的是气候温暖的情况下,北海这破地方本来温度就低,所以得多烘一段时间,这都烘了半个月了,也快好了。

于是众人只好先转道去看采矿。

朱棣本来还有些不解,挖矿有什么好看的,无非就是拿着镐头和锄头挖呗,结果到那一看,顿时就被颠覆了三观。

嗯,朱棣他们看到了一场标准的现代化采矿作业。

一个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的化学专业留学生,正带着一帮古代人搞爆破。

他们在矿区的地上打出成排的炮眼,里面塞满炸药,最后在一阵尖利刺耳的风螺警报中,所有人撤离矿区,然后手动起爆。

在一阵地动天摇的巨响中,上万吨的铁矿被炸的稀碎。

然后巨型挖掘机进场,把那跟个房子一样大的挖斗插到矿堆里,一斗就能挖好几吨。

运矿的专用翻斗卡车拉着几百吨矿石来来往往,轰隆隆的从众人跟前驶过。

朱棣等人被震撼的无以复加,那拉矿石的翻斗车足有两三层楼高,一条轮胎的内径都能站下一个成年人,几个锦衣卫往跟前一站,还没车轮子一半高......

众人全都不自觉的咽了口唾沫,纪纲更是呢喃出声。

“此钢铁巨兽,非人力可敌也!”

刘斌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心中的恶趣味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对嘛,只有这样的钢铁怪物,才能充分体现工业的伟力。

大就是好,多就是美,口径越大越民主,炮塔越多越......咳,串台了。

总之,看普通汽车是不会有多大感觉的,只有重工业才能给古代人深入灵魂,直透天灵盖的震撼!

于是刘斌又把他们带回了钢铁厂。

长达半个多月的烘炉已经结束,一根根废旧枕木被填到炉子里,然后堆焦炭,堆矿石,再堆焦炭,再堆石灰用来出渣。

第一炉铁水足足炼了六个小时,当开闸出铁的那一刻,本来已经等的有点不耐烦的朱棣他们,顿时再也转不开眼睛。

赤红的铁水如同岩浆, 顺着出铁口源源不断地流入钢包。

整座高炉宛如直通九幽地狱,地火喷涌,流出一条钢铁的河流,将整个如同宫殿一样巨大的炼钢车间映得通红。

所有来到此地的人,不管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会被那重工业的伟力所震撼,心怀敬畏,宛如朝圣一般虔诚!

等钢包的铁水接满,又被巨型的龙门吊转运到别处,有工人往里面加入锰粉,再插入钢管往里面吹入大量纯氧,整个钢包顿时火花四溅,在氧气的反应下温度再次升高,如同一座喷发的火山。

没过一会,一炉轨道专用的锰钢就新鲜出锅了,接着这一包钢水又被浇铸成巨型钢锭。

钢锭冷却后,被重新加热,剪切,再加热,送入万吨热轧机里反复挤压。

被烧的通红的钢锭,就像是揉面团一样,被那些比楼还高的巨型机械,碾轧,挤压,拉扯,最终轧制出一根根25米长的钢轨。

朱棣等人都被这场面震撼的头皮发麻,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末了,朱棣指着那座高炉,豪情万丈地对众人说道。

“这就是六百年后工业的伟力,此炉一日就能产钢......”

刘斌赶紧补充道,“一天六千吨,大明一年才产一万吨。”

“对,一天所产的钢铁,就顶的上我大明大半年的产量,这炉子烧上一年,炼出来的钢就顶的上我大明二三百年,何其壮哉!

“众卿当牢记今日见闻,需知工业才能强国,铁路才能铸就中华龙脉,我大明也要大兴工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